□岳玉梅
(菏澤市牡丹區吳店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 山東 菏澤 274000)
農村產業關乎農村是否能夠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在農村發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提高農村產業發展成效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要想提高產業發展成效,需要堅持問題導向,針對存在問題采取針對性舉措。
農村產業信息化建設中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農民信息化意識不強。在具體的農村產業生產實踐中,農民在一定程度上意識到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在生產中實現了信息化,但是在較為偏遠的農村地區,仍然存在部分農民沒有意識到信息化的重要作用,習慣使用祖輩留下來的經驗方法開展產業活動,這就使部分地區農業產業信息化建設不足。比如一些農民不會使用電腦、手機查看當地的天氣狀況,依靠以往的種植經驗開展農業生產活動,甚至存在抵制信息化的情況。
第二,工作人員的能力不強。農村產業大多在基層,工作條件相對較差、勞動強度大,這就使部分專業性較強、素質較高的信息化人才不愿意待在基層,農村產業信息化人才存在缺口。比如農村地區招聘農業技術專業人才時,參與應聘的人員數量較少,有的崗位甚至因為報名人數達不到開考比例而被取消。因此,在具體的農村產業信息化實踐中,人才供給滿足不了建設要求。
第三,地區間產業信息化建設不平衡。在東、中、西部地區,產業信息化建設在客觀上存在不平衡的現象,相對于東部、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農村產業信息化設備、軟件條件等都存在不足[1]。比如東部地區采取機械化方式開展農業生產,西部地區則依靠人力。
認識到農村產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不足之后,需要針對問題進行思考、研究,進而提出舉措,解決存在的問題,加快農村產業信息化建設,提高農村產業發展成效。針對農村農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可以采取以下舉措。
第一,強化農民的信息化意識。針對部分農村地區農民信息化意識不強的問題,需要加大宣傳力度,讓農民充分認識到信息化的重要作用,提高運用信息化的思想自覺性與行動自覺性。比如在農閑時間組織農民收看信息化教育宣傳片,讓農民通過具體的案例意識到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在宣傳信息化的過程中,需要使用農民聽得懂的“語言”,對比使用信息化前后農業產出的效率與質量,讓農民通過實實在在的數據,直觀認識產業信息化的重要作用,進而提高運用信息化的能動性。如果拿著文件、案例照本宣科,農民不僅聽不懂,也不利于信息化的傳播。長此以往,不僅不能達到宣傳信息化的目的,反而會讓農民產生抵觸心理。
第二,加大信息化人才培養力度。針對農村產業信息化人才不足的問題,當地政府以及產業部門需要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引進并留住人才,從多個方面為人才提供保障,讓產業信息化人才愿意留在農村,留在基層。這樣可以充實農村產業信息化人才,推進農村產業信息化建設。當地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加強內部人員培訓,將學歷較高、學習能力較強、相對年輕的人員集中起來,對其進行信息化培養,增加本土化人才。培養出來的本土信息化人才不僅掌握專業的信息化知識,而且了解本地區產業信息化的短板,能夠較好地促進信息化與本地產業相結合,提升產業信息化建設成效。
第三,統籌抓好地區間信息化建設。地區之間因歷史與當下條件不同,農村產業信息化建設與發展存在不平衡現象。為了更好地促進地區間的產業信息化建設,需要樹立“一盤棋”的思維,增強一個地區產業信息化建設的整體性,保障地區間產業信息化建設的協調性[2-3]。這就要求在制定農業信息化政策時,充分考慮地區之間的差異,使政策具有針對性。比如西部地區多購入信息化設備,對西部地區的農業生產工作人員開展信息化培訓,豐富其信息化知識和技術等。
通過上述舉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產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而促進農村產業信息化發展。農村產業發展可以有效提升國民經濟,解決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這是推動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要深刻認識到農村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以更大的力度、更加務實的舉措推動農村產業信息化建設,提升農村產業信息化建設水平。不僅如此,隨著實踐的變化,農村產業信息化建設會出現新情況、新問題,應保持信心、加強學習,不斷適應新要求、新變化,譜寫新發展階段農村產業信息化發展的新篇章[4-5]。信息化是當前以及未來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和內在要求,與農業生產活動有關的人員應該思考如何提升農業生產的信息化水平。
在開展農村產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辦法,還需要關注其他事項,提升農村產業信息化建設成效。
第一,農村產業信息化建設離不開隊伍的信息化。工作人員與農民是推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力量,農民和工作人員應使用信息化工具及技術。鑒于此,在開展農村產業信息化建設工作中,需要將一定的注意力放在工作人員和農民身上,讓他們學習信息化知識、掌握信息化技術,為農村開展信息化建設提供保障。否則,就會影響信息化與產業的融合,降低信息化建設效果。
第二,農村產業信息化建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隨著“十四五”時期的到來,新形勢、新任務對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推動鄉村振興。在這一背景之下,農村產業承擔了更多的責任,需要發揮作用,加快實現鄉村振興。換言之,需要進一步推動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而信息化建設是促進農村產業信息化發展的有力工具和良好途徑[6-8]。
第三,農村產業信息化建設需要久久為功。開展信息化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過程。從最開始的制定信息化建設方案,到研究論證,再到下發文件,這些都需要時間。提升農民的信息化水平,強化其信息化意識需要較長時間,再加上培訓信息化知識技能、將信息化運用到日常農業生產活動中,需要較長時間,因此在開展產業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要注重日積月累,打好信息化基礎,幫助農民逐漸掌握必要的信息化知識與技能,幫助農民認識信息化、使用信息化,循序漸進[9-10]。
第四,農村產業信息化建設需要與地方實際相結合。每一個農村都有當地的實際情況,開展農村產業信息化建設亦是如此。為了提升產業信息化建設成效,在開展工作時,需要緊密聯系當地實際。比如有的地方農民文化程度相對較高,那么在傳播信息化知識時,可以使用相對專業的術語,傳播部分理論知識;一些地區農民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那么在傳播信息化知識時,所講的內容應通俗易懂,將信息化知識、工具與生產活動聯系起來,讓農民了解信息化知識和工具的使用方法,明白信息化促進產業生產活動的原理。在開展農村產業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要堅持問題導向、質量導向,不斷發現問題,有效提升信息化建設的質量[12-13]。
從分析農村產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入手,提出解決辦法,引申注意事項,希望能夠解決農村產業信息化建設中存在問題,進而提升產業信息化建設成效,助力農村發展、鄉村振興。除了從農業發展自身的角度來看信息化建設,還需要從高質量開局“十四五”的角度認識農業生產信息化的重要意義、提升路徑,提升信息化工作的站位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