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竹
(昌吉職業技術學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為早日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目標,近年來,黨和政府不斷加大對農村發展的政策支持,出臺了《鄉村振興科技支持行動實施方案》《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等。這一系列政策作為新時期指導農村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針舉措,對于農村經濟發展、產業振興、社會建設、農民增收具有科學引導效用,在實施過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使鄉村整體面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農村產業發展一片向好,農民整體生活情況得到極大改善[1]。在新時期,為了進一步推動農村社會發展向著更高層次目標邁進,找準工作要點,有必要結合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總體情況進行深入研究。
農村與城鎮地區截然不同的生活、生產方式,以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社會現實,都決定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任務,伴隨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全過程。現階段,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問題突出,主要表現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足。例如處理垃圾,一些地區的做法過于簡單,僅在鄉村固定位置修建了垃圾場圍擋墻,并未及時清運垃圾。尤其是隨著一些地區畜禽養殖業崛起,養殖場隨意堆放畜禽糞便的情況尤為嚴重。
無論是大棚種植業、大規模畜禽養殖業還是農村旅游業等現代新型農業的發展,都對環境有較高的要求。生活垃圾、養殖糞便長期在戶外大量堆放,對農村整體生態環境都造成了不良影響,使土地板結、水源污染,這不僅會對種植業、養殖業創收增產產生一定的影響,還會降低農村對游客的吸引力,不利于當地旅游產業發展。
目前,我國大多數農村產業發展情況并不樂觀,單一、傳統的農業產業結構導致農業市場效能無法充分發揮出來,抑制了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具體表現為廣大農民受傳統農村生活生產思維、習慣的影響,對傳統谷物種植業、畜牧養殖業過分依賴。缺乏創新發展意識,限制了農民的生產作業方式方法和發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如今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單一、附加值低的社會現實。
相關調查數據顯示,2020 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為66 949 萬t,相比2019 年增加了565 萬t,其中總產量較大的谷物、糧食、蔬菜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以糖料、油料、豆類等為代表的經濟類作物,雖然年產量和播種面積也呈現了穩中有升的良好發展態勢,但與谷物、糧食、蔬菜等傳統農作物相比,在各項數據方面仍存在較大差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升及飲食習慣變化,社會對糖類、豆類等農作物的需求大幅度提升。農業生產結構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農作物產品供需矛盾。
通過總結近年來農村建設工作可以看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問題一直是困擾廣大基層干部的一項難題。具體表現為隨著我國各地城鎮化發展進程的加快,受市場經濟影響,一些青壯年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接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村大學生畢業后留在城市發展。這部分人在城市務工、生活,謀求更好的發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使農民發展空間更加廣闊,在轉移就業過程中實現了農民增收的目標,但這一情況過度發展,造成了農村現存剩余勞動力不足的窘況,導致農村產業轉型升級工作缺乏充足的人力資源支持,衍生出了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社會性問題,增加了農村社會養老、教育負擔,會大量消耗農村本不充足的發展資金,由此造成農村發展內生動力缺失,不利于農村的長遠發展[2]。
農村要想實現更好的發展,吸引更多社會優質資源流入,就需要以嶄新的面貌吸引資源。優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有助于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綜合能力,是農村區域經濟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結合上述問題,在未來的工作中,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是強化政府監管力度。結合現階段困擾農村的突出性環境問題和各部門工作重點,將整治任務逐層分解,責任落實到人。在鄉政府、環保監察部門的共同管理下,全面推進鄉村環境整治工作。對涉及的違章違建、環境破壞等問題要依法嚴懲,充分彰顯法律權威性。不斷提高農民環境整治的思想認知,使其自覺遵守農村環境整治規定,不亂堆、亂放、亂建。
二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以鄉為單位籌建生活垃圾中轉站,并依照各地實際情況添置垃圾轉運車,對各村垃圾場堆放的生活垃圾要定期進行清運。加大農村科技投入,開展農業生產垃圾無害化處理項目,將秸稈、畜禽糞便等進行統一處理、加工為可利用的沼氣資源。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猛發展,在此背景下農產品市場供求關系逐漸從對單一農產品的需求,轉向了對高品質、多樣化的農產品需求。實質來看,市場供需結構發生了變化,為農業發展帶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在未來發展過程中,要積極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布局,提升農村經濟整體效益水平[3],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是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產業結構的政策扶持、引導力度,在統籌規劃的基礎上,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農業改革試驗區建設,充分彰顯示范基地在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引領作用。
二是著重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在鄉鎮政府的號召和組織下,廣開農村產業發展“大門”,吸引專業大戶、龍頭農企、農技組織與農村建立合作關系,在傳統種植業、畜牧養殖業的基礎上,推動農村經濟朝著多領域、多層次延伸,為第二、第三產業及現代工業在農村地區的崛起奠定堅實基礎。
三是要在農村原有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的基礎上,鼓勵發展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要結合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化生產作業的特點,細化農業服務,成立專業農技小組提供農技服務。還需要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對流轉土地規模、流轉年限在一定數量范圍內且一直從事農業生產的合作社,要結合其土地流轉數量、配套機械設備、標準化生產程度、吸收轉出土地農民數量、農資購買量等方面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這樣不僅可以消除部分中老年農民群體種地難的困擾,又可以通過規模化農業生產帶動一大批有干勁、有想法的農業大戶崛起,可謂是一舉兩得。
廣大農民群眾是農村的主要組成者、建設者,政府引導政策、社會資源支持僅能夠從外部對農村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農村的發展歸根結底還是需要依靠廣大農民群眾自身的力量來實現。為推動農村區域經濟發展,要將加強農村人力資源管理作為一項重點任務,不斷增強農村經濟發展的內動力[4]。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是積極開展文化下鄉活動。在農技部門、學校、技術組織抽調專業人士,定期在農村開展農業經營管理知識、農業種植養殖技術、農業法律知識等的培訓工作,不斷提高農民綜合素養水平,使其逐漸成長為有思想、有干勁、有能力的新時代農民。
二是要高度重視高質量人才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輻射效用。在一系列人才發展保障性政策的輔助下,使廣大農村大學生能到農村創新創業,在農村找準自身定位,將自身才干應用于農業生產,為農業轉型升級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現階段,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一些突出性問題,對農村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作用。這些問題的存在,是由我國區域不平衡發展的社會現實決定的,在短時間內難以徹底改變,只能通過一系列措施來逐步縮小差距,引領農村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在各級黨組織、政府的帶領下,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我國農村發展成績斐然,村容村貌、產業、教育、文化等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尤其是在扶貧攻堅的助力下,長期困擾一些地區的貧困問題得到了根本性改善。這說明目前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整體形勢一片向好,雖然依然存在問題,但難以阻止農村大跨步式向前發展的腳步。在未來的工作中,農村建設工作者要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繼續砥礪前行,嚴格按照黨中央政策號召、指示,逐步做好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工作,助力農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