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冬
(盂縣種子服務站 山西 陽泉 045100)
農業經濟管理是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內容,信息化能夠促進農村集體經濟向好發展。由于不同農村集體之間的發展有一定的差異性,所以農業經濟信息質量也各不相同。利用信息化技術整合經濟信息,能夠促使經濟信息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對信息化技術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進行分析。
在信息化時代,信息化技術已經成為了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之一。通過合理應用農業經濟信息,可以有效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各類農業經濟信息在互聯網中實現集中整合,并以共享的方式實現資源高效率利用。在大量農業經濟信息的共享作用下,人們可以更好地作出農業生產決策,進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1.1.1 農業現代化
傳統農業發展屬于農業自我優化的過程,通過對農業技術、農作物品種進行改良,能夠促使農業生產產量得到顯著提高,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在信息化技術的影響下,農業總體發展趨勢出現了轉變,促進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結合機械化技術、信息共享等方式,可以令農業種植更加簡單。據不完全統計,使用農機將會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約30%[1]。
1.1.2 生產要素智能化
從勞動力視角看,信息化農業可以通過智能技術來優化勞動力配置,采用各類高新智能設備,可以合理優化農業生產過程,從而保證農業生產質量。此外,結合信息技術可進一步優化農業經營過程。
1.1.3 農產品屬性價值變更
農產品具有一定的物質屬性,在信息技術的發展中,農產品的屬性價值將會發生改變。從本質角度看,農產品是由土壤、陽光、種子等農業元素通過長時間作用所形成的產品,在信息技術作用下,不僅可以實現對農業元素的有效控制,還可以使各類農產品實現高效種植,提升種植效果,將會改變農產品的稀缺程度,進而改變農產品的價值屬性。
1.1.4 物質、精神生產的融合
從傳統農業到信息化農業的變更,是物質、精神元素的融合,信息化技術在農業領域中應用,既可以實現人們對于物質的實際需求,又可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例如農業觀光園區就是人們精神需求所帶來的產物。如今,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各類新興農業技術將會從功能上逐漸取代傳統農業技術,進而帶動農業領域持續發展。
1.2.1 促進農業經濟轉型
在信息化技術的高速發展中,農業經濟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知識對農業經濟帶來的影響逐漸擴大,知識型農業成為農業經濟未來的發展趨勢。相較于傳統農業,在信息技術的影響下,將會有更多可供選擇的生物技術成果應用到農業領域中,通過使用高新技術來優化農產品生長過程,在降低病蟲害侵擾的同時提高農產品生產效率,進而刺激農業經濟高速發展。對于傳統農業領域而言,信息化技術的出現提供了創新發展的新契機,所以需要利用融合農業經濟管理與信息技術的方式來實現農業經濟體系轉型。
1.2.2 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利用信息化技術將會使農業經濟管理方式發生改變,在信息技術的作用下,各類農業信息整合與共享將會使經濟管理體系更加透明化,在進行農業經濟決策時,準確性也將有所提高。隨著我國農業實力大幅提升,我國農業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將會更高。而且,信息技術的發展還會為農業經濟提供網絡產業鏈條,進而促使農業經濟實現產業化發展。
1.2.3 提高農民收入
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收入有所提升,國家為了維持現有的農產品價格,制定了一系列農業補貼政策,但是依然存在增產不增收的問題。在農業經濟管理中融合信息化技術,能夠促使農民在農業生產中有足夠的主動性,農民可以結合市場需求調整農產品生產計劃,以此提高農業經濟效益[2]。
在新時期,需要通過信息化建設來實現對農業經濟的統籌規劃,通過資源整合,有效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保證農業經濟發展質量。在此期間,相關部門需要構建規范化的農業信息平臺,并將信息平臺當作農業經濟管理的核心,進而實現農業經濟信息的快速共享。農業信息平臺需要完成政府、專家、農民、媒體整合,以此來保證農業經濟管理的合理性。
除此之外,在農業經濟管理中,還應重點關注信息處理質量,農業經濟信息是否準確將會對農業經濟決策帶來影響,通過幫助農民掌握使用農業信息平臺的方式,提高農民對信息化農業技術的認知,能夠有效提高農業經濟管理質量,帶動農業經濟體系革新。
在農業經濟管理過程中,可以通過構建信息化基地的方式來宣傳與推廣農業項目,在構建信息化基地時,需要結合實際需求,政府、農民、當地企業共同努力,進而帶動當地農業經濟順利發展。當信息化基地建設完成后,需要培養相關人才隊伍,通過培養一批兼具信息技術、農業知識儲備的農業人才來優化農業經濟管理方式,從而進一步提高農民群體的經濟收入。對于農業經濟管理而言,信息化基地意味著農業發展方式改變,以信息化基地為核心的農業經濟管理方式更加科學,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也會在信息化基地的影響下得到顯著提升。當前部分地區已經實現了信息化農業基地建設,據統計,在農業信息化基地完善后,農業經濟效益將會提高約40%[3]。
在農業信息化進程中,需要重點關注農民群體的信息技術素養。在農業經濟管理中,信息化技術將會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核心,此時就需要農民將足夠的信息技能水平融入更加科學的農業經濟管理中。為了保證農民有足夠的信息技術能力,可以利用多種不同類別的培訓活動來強化農民群體的信息技能水平。為了保證信息技術的培訓質量,可以通過補貼的方式獎勵掌握了基礎信息技能的農民,激發農民學習信息技能的積極性[4]。
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構建網絡平臺、開展網上教育的方式來進一步優化信息技能教育形式。網絡教學必須保證內容、學習方式淺顯易懂,否則很難真正發揮出網絡平臺的作用。
相較于傳統農業發展而言,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農業經濟管理方式有非常大的優勢,無論是農業信息資源還是農業信息交流,都會變得更加簡單。就目前而言,農業經濟信息的主要受眾大多都是農民,在農民群體中,電視、廣播的使用人數更多,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村中的很多年輕人進入城市,導致農民群體的年齡整體呈現出老齡化的趨勢,所以需要推動傳統媒體與信息技術的高效融合,以此來提高農業經濟管理的活力,通過帶動農業信息的高效傳播,能夠促使年輕人主動回歸農村,進而達到優化農業經濟管理方式的目的[5]。
在信息化農業經濟管理中,科技是發展的核心,通過發展農業科技能夠實現農業品種改良,而且通過網絡能夠全面普及農業科技,提高農民、農業企業對于農業科技的重視程度,這樣才能讓農業經濟管理變得更加簡單。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通過加強對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信息化扶持力度,可以讓農業經濟管理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了強化農業經濟管理,政府可以適當加強農業與社會企業、高校的合作,以此來加強對信息化人才隊伍的培養。只有兼顧信息化技術與農業技術,才能夠讓人才隊伍在工作中發揮出應有的優勢[6]。
政府通過結合地區的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情況,提高對信息化技術的研發力度,能夠使當地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實現創新發展。通過采取激勵政策,可以引導農業企業積極加入信息化技術的創新研發。在信息化創新發展過程中,應從農民角度出發,將農民利益放在首位,才能讓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技術發揮出應有的效果,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生產質量。
在農業經濟管理中,信息化技術極為關鍵,發展農業信息化,不僅可以優化農業經濟信息的傳輸方式,還可以有效強化農業經濟決策的落實。相信隨著更多人了解信息化技術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重要性,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技術將會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