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春穎,王樹武
(煙臺南山學院商學院 山東 煙臺 265713)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梳理和分析了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存在的問題。報告要求貫徹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村農業經濟現代化的發展,這意味著我國已經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方向邁進,進入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心,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使廣大勞動群體過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美好生活。
黨的十九大確定了我國未來繼續前進的方向和目標,明確指出我國尚未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人民群眾要堅定不移地跟隨中國共產黨的腳步,努力在2035 年達到第一個階段性目標,使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關鍵性進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斗目標。
在第一個階段性的發展目標圓滿完成后,需要繼續為實現2050 年的宏觀遠景發展目標而奮斗,爭取把我國打造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了實現這兩個時期具有階段性意義的發展目標,必須貫徹落實特色鄉村經濟振興發展的重大策略,提高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使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邁進[1]。
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國一直追求的目標,是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勇往直前的動力。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農民是對國家作出重大貢獻的樸實勞動者,具有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品質,為國家作出了數不盡的貢獻。
我國要想實現共同富裕,關鍵要使農民致富,只有確保全體農民都過上富裕的日子,才能實現共同富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一項漫長并且十分艱巨的工作,不僅要堅持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中心,還要解決好農民最切實關心的問題[2]。
在過去,由于經濟發展落后,很多農民的溫飽問題并未得到有效解決,加之缺少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導致我國農民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提高,義務教育普及,農民的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鄉村振興戰略下,一方面,農業生產方式發生改變,農民不用把全部時間投入到農業勞動中,可以在空余時間參與文化創作,從而增加文化的多樣性。另一方面,農民可以在新興媒體的作用下,將一些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重新呈現在大眾的視野中,幫助傳統文化煥發生機,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農村不僅有農業,同時也有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但占比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第一產業指農業,而農業發展主要借助自然環境,生產過程簡單,無須經過深度加工就可以完成。第二產業指工業,需要外界資源投入進行生產活動。第三產業指的是現代社會服務業,需要借助先進的生產技術。
三大產業的生產方式存在著較大的差別,進行生產的空間區域也存在差異,進而導致了農業空間分配不合理,從而引發了一些問題,例如農業生產效益不高、農業資源利用不足等[3]。
2.2.1 土壤嚴重退化
土壤退化的原因主要有3 方面。一是過度利用土地資源,使土壤結構遭到破壞。二是一些農業工作人員長期施加各種肥料促進經濟效益,導致土壤破壞嚴重,在短時間內無法恢復,使農業的經濟發展受阻。三是土壤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例如,下暴雨時土地極易出現水土流失現象,導致土壤層變薄,加重了土壤破壞程度。
2.2.2 水土污染加劇
在工業加工制造過程中,化學產品的使用十分普遍,但其會造成嚴重的污染。部分從事工業生產的企業為了節約時間與資金成本,將工業生產未經處理的各種廢棄物直接排放到自然環境中,污染了土地資源和水資源,嚴重影響了資源的再利用[4]。
2.2.3 農村勞動力流失嚴重
近些年,伴隨著新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和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紛紛涌向城市,導致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勞動力在促進農村社會經濟健康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農村勞動力的流失不僅會直接影響我國農業的正常生產與發展,還會加重農村地區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極大地影響農村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和完善。
加強“三產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體現。促進三產融合,需優化農業產業空間布局,合理規范地進行分配,建立區域統籌協調的農業分工和區域協同合作機制,消除各區域的壟斷,形成良好的農業發展空間體系[5]。
將“三產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引導農村地區第二、第三產業與第一產業緊密結合,打造產城融合型產業集群。
以現代農業“三園”(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建設為抓手和平臺,加快農業產業鏈延伸速度,推動多產業融合,實現多要素聚集、多領域聯動創新、多環節提質增效,使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3.2.1 正確推進生態農業建設
正確推進新型農業農村生態建設,是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農業本身具有健康、綠色、可持續發展等眾多優點。
全面深入推進綠色生態農業體系建設,不僅能夠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可以使生態資源得到可持續利用,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發展,帶動第二、第三產業發展,使三大產業共同發展[6]。
3.2.2 深化土地改革
通過土地改革,改變現有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建立新型的所有制形式,鞏固農民的地位。通過強化農民的地位,可以引導農民對土地進行更好的耕種與保護,使土地保持可持續發展的狀態,從而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同時,要全面健全土地管理制度,針對土地資源破壞現象,制訂嚴格的土地管理措施,從而減少土地資源不合理利用的現象。
當前,在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農業農村現代化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在推動現代化的過程中,農村勞動力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這就要求國家完善新農村建設政策,吸引農村勞動力重新回到農村。
針對農村勞動力回流的問題,我國要出臺相應的政策,加大對農村資源的投入。比如增加農村青年就業的補助,使其敢于自主創業,實現創業夢。這不僅可以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還為農村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進而優化農村的人力資源結構。同時,還需要積極完善農村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生活基礎保障,為農村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有利條件[7]。
當前,農業和鄉村經濟的發展工作是我國鄉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任務。堅持貫徹落實新時期鄉村經濟振興工作,夯實社會主義現代化市場經濟制度體系建設的理論基礎,能更好地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在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過程中,要及時找準重點和發力點,采取有效的措施,制訂合理的方案,推動我國城鄉融合發展進程,促使我國城鄉融合。此外,還要合理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加強對生態系統的建設與生態管理,推動我國農業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