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出了一系列戰略性、前瞻性、創造性的重要論述,強調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要加快推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中央一號文件連續三年重點提及數字鄉村戰略,將數字鄉村作為推進鄉村振興、建設數字中國的戰略方向和重要內容。“十四五”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第一個五年,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任務,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五年。我們必須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戰略布局和江蘇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全面謀劃新時期數字農業農村工作。
深刻認識推動農業農村數字化,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當前,數字技術加速向社會各行業各領域滲透發展,具有革命性的數字化發展浪潮撲面而來。中辦、國辦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農業農村部制定《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高質量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實施意見》,這些指導意見為驅動傳統農業農村向數字農業、數字鄉村跨越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充分說明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要走在前列,信息化也必須要走在前列。圍繞這關系大局的歷史性任務,我們必須抓緊用好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帶來的寶貴機遇,把縣域作為著力點和突破口,發揮“強政府+強市場”的雙重優勢,持續推進農業農村數字化改造,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數字化生產力,釋放疊加效應、溢出效應、倍增效應,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農民富裕富足。
深刻認識信息化強基支撐作用,是實現農業農村壓艙石使命的重要保障。近年來,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5G、北斗導航等現代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推動農業農村各領域創新發展的“助推器”,是我們離不開的愈發重要的“技術拐棍。“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定位是“保供固安全,振興促循環”,重點落實好“保供、銜接、禁漁、建設、要害、改革”六個方面的關鍵任務。要高質量完成這些任務,我們必須深入應用數字技術和信息化手段,不斷提升農產品生產效率和質量安全,有效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在保障長江禁漁、推動種子自主創新和耕地質量保護,提升鄉村建設治理水平等方面求新求變,率先示范。我們要加快構建以知識更新、技術創新、數據驅動為一體的鄉村發展政策機制,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建立層級更高、結構更優、可持續性更好的鄉村現代化經濟體系。
深刻認識把握網絡安全面臨的新形勢,是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的堅實基礎。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網絡安全成為新的安全挑戰,我們在開展數字農業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要始終繃緊安全這根弦,強化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在頂層設計階段,就充分考慮安全因素,注重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著力固根基、抓機制、重長效,著力補短板、強弱項、解難題,提升網絡安全治理能力,確保農業農村工作網絡安全不出問題、不拖后腿。我們要認真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始終守好網絡宣傳陣地,積極宣傳黨的三農決策部署,引導社會各界一心,共同參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