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娜
(渤海大學圖書館,遼寧 錦州 121013)
農民也有消費的需求和欲望,也想提高物質生活水平、購買冰箱、空調等家用電器,但是他們不敢消費,只能克制消費需求和欲望,一直不能得到有效的滿足。他們之所以不敢消費,是因為他們要為子女的教育問題、自己以后的養老問題和因為身體機能下降所帶來的健康等問題考慮。雖然農民的收入增加了,但是欠發達地區農民的收入增長緩慢,收入也不穩定,增加的這部分收入還遠不能激起農民的消費欲望,還是不能起到轉變農民消費觀念的作用。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特別是農村醫療保險和農民養老保險制度,讓農民不再為年老生病而擔憂,農民心里有底了,沒有后顧之憂了,消費觀念自然而然從以前的不敢消費轉變為大膽消費了。
在經濟發達地區,如浙江省北部海寧縣,農民將土地轉讓給當地工廠并從中獲益,當地政府為失地農民推出社會保障措施替代傳統的土地保障,并對他們提供相應的安全補償,農民只要一次性繳納15000元,女性在50歲之后、男性在60歲之后就可獲得每月320元的養老金。例如,當地53歲的農民周偉剛在土地轉讓中獲得2.3萬元,此外還有青苗補貼,他將獲得的補償用于購買此險,在以后養老問題上有了保障,夫妻二人通過打工每個月有固定收入,周偉剛一家人可以放心消費了,他們開始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了,過上了舒適而體面的生活。
我國各地發展水平不同,對失地農民的補償也不同,個別地方因為工作不到位,甚至引發群體事件。與此不同的是,海寧縣通過推出農村社會保障,為失地農民提供相應的安全補償,使農民都樂于放棄土地,這種做法不僅促進了城市化的迅速發展,還為農民提供了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有了農村社會保障,農民的消費欲望能夠付諸行動了。
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是指上完學就進城打工的“80后”和“90后”,他們已占外出打工人員的60%。他們的消費觀念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特點,改變了老一代人的“精打細算、省吃儉用”的消費觀念,敢于追趕時尚和提前消費。筆者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家為他們提供了多方面的社會保障,減輕了他們生活上的負擔,使他們可以沒有顧慮地消費。我國農民工就業形勢多樣化,他們面臨著工傷、疾病、養老等社會風險,國家于2004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工傷保險條例》賦予了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平等地享有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有了工傷保險,農民工的權益就多了一個保障。2009年年底國家又發布了《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使得農民工在跨地區就業時養老保險關系可以隨同轉移,農民工不必再擔心因工作地點的變動而中斷養老保險的問題了。
“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僅可以為農村社會安定提供重要保證,而且可以直接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刺激農村消費需求,扭轉城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1]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直接增加農民的現金收入。農民的收入增長緩慢,而企、事業單位人員卻多次增長工資,這就使得農民產生不公平心理,通過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可以緩解農民的這種心理,更重要的是,國家通過發放養老、救濟、撫恤、五保供給、獎勵等現金補助,可以直接增加農民的現金收入。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可以為農民提供擴大農業生產經營規模的資本和人力資源,增加預期收入。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農民在享受科技發展的成果的同時,也感受到一定的壓力,對于農民工來說,由于他們文化水平低,所以只能從事一些繁重的體力勞動,而且報酬也低,要想在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更好地賺取財富,農民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和技能。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使農民消除了后顧之憂,有了社會保障,本來用來預防醫療、養老的儲蓄,農民可以將其一部分用在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和技能的培訓上,以增強就業競爭力,提高未來收入。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可以促進農村城鎮化建設,增加農民的收入。我國目前處于二元經濟結構狀態,城鄉發展極不平衡,為了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國家推行農村城鎮化建設,但是農民一直將土地視為生活的基本保障,不愿意脫離土地,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滯留在農村,農民很難通過有限的土地來增加收入。要加快城鎮化建設的步伐、提高農民的收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起著重要的作用,當農村社會保障替代了土地保障并且高于土地保障時,農民自然愿意放棄土地,向城鎮轉移,在城鎮獲得就業機會,從而增加收入。另外,對于留在農村的農民來說,可以擴大土地經營規模,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通過科學種田獲得更高的收入。
在現實生活中,農民只有保證了基本的生存資料,才會去考慮消費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農民的收入不穩定,農民吃飽穿暖了后,既要為后代的教育費用操心,又要為以后的養老和醫療進行儲蓄,根本沒有閑錢用來發展和享受,所以“農民消費結構升級必須打破教育、醫療消費的瓶頸。教育和醫療消費在消費總額中所占的比例過大,不是消費結構升級的表現,相反地,這說明教育和醫療消費已經成為消費結構升級的最大障礙”。[2]
要想打破醫療消費對農村消費結構升級的阻礙,僅通過“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不能有效地解決農民的醫療費用問題,還需要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對于打破教育和醫療費用對農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阻礙起著重要的作用。提高醫療保險標準,盡快建立覆蓋全民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這樣,農民就會減少養老、醫療費用的儲蓄,他們就可以拿出更多的錢用于兒女的教育和自身的文化素質的培訓,他們自然就會調整消費支出,用余下的錢去消費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消費結構也就自然而然得到升級。
“消費者行為是指消費者以貨幣、信貸或其它方式的支出而獲得所需商品和勞務時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反應和活動。消費者行為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它既包括商品購買中的選擇、決策和實際購買活動,也包括購買前的搜尋、整理信息,購買后的使用、保養、維修、評價等活動?!保?]
一般情況下,消費觀念決定個體的消費行為,有什么樣的消費觀念就有什么樣的消費行為,消費行為是消費觀念的外在表現。我國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人民公社化時期經歷了從自我保障為主向集體保障為主的轉變,這是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重大發展,由于當時我國生產力水平較低,農村社會保障還是低水平、低層次的,所以社會保障制度還沒有體現出對農民消費增長的促進作用。
改革開放前,農民首先要解決的是溫飽問題,所以農民對食品的要求簡單,能吃飽就行。在著裝和日用品消費上,實用性是農民首先考慮的因素。
改革開放后,土地成為農民生活保障的重要依托,這時,農村社會保障進步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增加農民養老這一社會保險項目,并在部分地區實行試點工作。200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逐漸完善,農民的消費觀念也隨之轉變,消費行為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在食品消費上,農民由“吃飽”轉變為“吃好”,農民購買食品時,最先考慮的是食品的健康質量標準;在著裝消費上,農民更多關注服裝的款式和質地是否舒服,而年輕人則更加關注衣服的品牌、新穎和個性體現;在日用品消費上,農民考慮的因素增多,除了實用性外,還重點考慮其質量的好壞、價格是否合理;在耐用消費品消費上,農民越來越多地選擇高科技產品,而技術含量低的產品數量正在逐年減少,農民的生活質量正在提高,農民的消費正在向高標準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