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雪婷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 新疆中亞科技經濟信息中心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數量一直處于世界前列。隨著全球經濟貿易一體化的發展,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農產品國際貿易更加緊密,國際貿易往來次數不斷增加。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與中國的農產品貿易往來更加頻繁,這對我國特色農產品國際貿易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我國也積極推出與農產品國際貿易相關的政策,并營造良好的外部交易條件,促使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走向世界[1]。
結合“一帶一路”倡議,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突破了以往的難點,逐漸朝著更良好的方向發展。當前,如何構建可持續發展的農產品國際貿易體系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應當結合實際情況探索發展路徑與前進方向。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行與實施,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產生了較大的變化。相較于傳統的國際貿易方式,當前的農產品國際貿易規模更大。“一帶一路”倡議的推行,為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開展掃清了國際障礙,逐漸打破關稅壁壘,引導農產品國際貿易做大做強。
我國作為農產品大國,部分農產品過剩,而出口量卻較少。“一帶一路”倡議打開了我國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也為我國進口其他國家商品提供了便捷。我國每年的農產品進口數量巨大。“一帶一路”倡議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簽署長期經濟合作發展規劃,為我國進口農產品提供了有利條件的同時,也帶動了部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一帶一路”倡議沿線的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水平較為落后,我國農產品大量出口具有可行性,同時我國農產品出口有利于我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倡議,不僅促使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也能促進其他國家經濟發展[2]。
“一帶一路”倡議的推行,促使我國傳統農作物的生產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人力成本上漲,而傳統的農作物生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人力,這是導致我國傳統農作物價格不斷上漲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傳統農作物價格上漲的同時,我國農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優勢逐漸下降,即使在較低的匯率水平下依舊缺乏競爭力。我國以往的農產品國際貿易大多依靠價格優勢,而人力成本提升與匯率水平變動,都對農產品國際貿易產生了影響。“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提供了良好、便捷的出口途徑,但日益上漲的人力成本使我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逐漸下降,出口數量與規模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萎縮[3]。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大多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行交易,國際貿易的交易對象較為集中。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農產品需求存在數量與規模上的限制,不利于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進一步發展。由于部分沿線國家和地區與我國的農產品貿易合作還處于初級階段,對我國農產品生產市場所產生的影響較小。交易對象過度集中,使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不穩定性較大,合作對象變動會對農產品國際貿易帶來較大的影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大多處于發展中,對農產品的進口數量與規模有限,因此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存在一定的風險。
同時,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缺乏專業的管理人才,對其他國家的風俗與習慣缺乏了解,也會造成農產品出口下降的局面。只有加強對農產品國際貿易的技術支持與人才保證,才能把握好“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契機,為我國提供廣闊的農產品貿易市場,擴展我國的進出口業務,實現國家和地區經濟的共同發展。
社會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促使消費者更加注重食品安全問題,因此我國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提高了對綠色種植的要求。按照“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出口標準,我國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生產種植的綠色程度。在國際貿易中,發展中國家對農產品進出口所要求的檢驗較為寬松,但在面對發達國家時,我國許多農產品達不到檢驗標準,許多農作物的農藥殘留不符合進口國家的標準,這也是阻礙我國農作物出口全球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有效解決我國面向發達國家的出口限制,相關部門在提高農產品綠色種植方面不斷推陳出新,將新的科學技術應用到農產品種植中,一方面強調農產品種植效率,另一方面保證農產品的生產質量。
我國部分農產品的種植水平與質量仍然有待提高,尤其是專業人才稀缺,極大地影響了農產品與科技的結合效率。許多生產基地缺乏專業人才對農作物進行管理,即使應用了新的種植技術,也無法提高生產水平,不利于我國農產品出口市場進一步擴大。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與實施,為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開展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對此,需要把握好國際市場,提升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擴大農產品國際貿易。在當前的農產品國際貿易中,我國要對農產品出口從產品價格與產品質量兩個方面進行提升,改善農產品生產種植方式的同時,保持價格合理,進而實現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當前,傳統的農作物生產方式已經逐漸被淘汰,生產者必須優化農作物生產結構,提高生產效率,最大化地利用土地資源。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應當及時尋求科學、合理的種植方案,減少人力成本與資源浪費,盡可能提升我國農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應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倡導金融資源與農產品的國際貿易相結合,進而構建合理的農產品種植結構體系,提升我國農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4]。
科技發展促使各國的經濟緊密相連。在經濟貿易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應當堅定不移地選擇多邊貿易,與世界各國加強交流、相互借鑒、共同發展。多邊貿易體系符合“一帶一路”倡議的理念,更有利于我國面向全球開展農產品國際貿易。隨著互聯網技術在各個行業與領域的應用,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開展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將信息技術與國際貿易相結合勢在必行。我國需要培養專業的國際貿易人才,拓寬農產品國際貿易渠道。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應當順應時代發展,抓住“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發展機遇,提高農產品交易量[5]。
農產品質量是打開國際貿易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打開了市場,但維護農產品國際貿易市場穩定發展的同時,還需要保證我國農產品具備良好的市場競爭力,開拓更廣泛的農產品貿易市場[6-7]。結合新技術的發展,我國農產品的生產可以使用新型綠色農藥,做到高效殺蟲無殘留,減少農藥在農作物上的殘留[8]。堅持綠色種植,不僅可以擴大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市場,也可以促進可持續發展戰略有效實施;堅持農產品綠色種植,高效使用土地資源,減少連續種植對土質的影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我國出口的農產品可以選擇具有中國特點的包裝與材料,結合中國傳統文化進行設計,在向國外輸出中國食品的同時,也可以輸出中國文化,在國際市場上樹立良好的中國形象,真正做到文化輸出。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與實施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正確選擇,也是我國堅持大國風范的體現。我國在滿足農產品國際貿易需求的同時,也要關注世界上落后國家的發展,為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中國方案,解決世界問題。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還需要注重自身的競爭力與農產品質量,在發展貿易時,強化人才隊伍建設,為農產品高產、高質提供更先進的科學技術。“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堅持多邊合作、合作共贏,期望實現世界經濟共同發展,這承載著我國對世界和平發展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