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香
(河北傳媒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現階段,我國扶貧工作已經進入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時期,而加強人才培養和提高脫貧地區勞動力的素質是繼續鞏固脫貧成果和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河北省在2020 年已經實現貧困縣全面摘帽,但是摘帽并不是終點,當下仍需要認真總結脫貧經驗,鞏固脫貧成果。
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在扶貧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現階段,我國鄉村在全面脫貧后進入了鄉村振興階段。就河北省的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情況來看,傳統的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已經在發揮作用,但也顯現出部分不足。比如部分培訓內容不夠精準,缺乏針對性,難以跟上市場需求和生產實際,難以滿足培訓對象需求,導致培訓效果有限。一些地方的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或多或少地存在形式化問題,還有部分培訓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農村勞動力必須面臨異地轉移就業的困境,對于有老人、子女需要照顧的家庭或者無異地就業能力的勞動力來說并不是最佳選擇。河北省武強縣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條將當地特色產業發展與精準脫貧融合、圍繞特色產業進行農村勞動力精準技能培訓的扶貧道路。
河北省武強縣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較早開始嘗試挖掘區域資源與文化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圍繞特色產業對勞動力進行精準技能培訓,針對性更強,脫貧效果更穩固,并且解決了貧困戶背井離鄉、難以照顧老人和幼兒的難題。
首先,依托當地自然資源優勢引進特色產業。武強縣擁有得天獨厚的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的優勢,地勢平坦開闊,光照充足,無霜期為185 d,年平均降水量約554 mm。武強縣妥善運用自然優勢開發了0.6 萬hm2現代化農業示范區,吸引了中國蒙牛乳業有限公司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入駐。圍繞這些企業把產業鏈做大做長,讓農村勞動力在產業鏈上與企業做好對接。圍繞相應產業鏈條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真正實現合理、高效、可持續。
其次,依托當地歷史文化資源優勢發展年畫、樂器兩大特色文化產業。武強縣文化資源豐富,重點打造了年畫、樂器兩大特色文化品牌。建立年畫博物館,發展木版年畫開發、制作與銷售。樂器文化產業體系按照“產品生產—物流配送—人才培養—文化展演—休閑旅游”的發展思路發展,圍繞文化產業展開培訓,依靠技能脫貧。
以樂器文化產業體系為例,武強縣以西洋管弦樂器生產為基礎,逐漸拓展產業鏈條,形成了融合物流配送、音樂教育、周窩音樂小鎮鄉村音樂文化旅游為一體的樂器文化產業體系。圍繞這一產業鏈,精準布局農村貧困勞動力的崗位,根據具體崗位對農村勞動力進行精準技能培訓,更具針對性。
首先,部分農村貧困勞動力被培育成樂器匠人。通過樂器維修、配件加工技能培訓,500 余人到樂器企業就業或自主創業。
其次,部分農村貧困勞動力被培育成樂器銷售商。基于樂器生產基地的供應優勢,組織農村貧困勞動力開展樂器網上和線下銷售,并配套和完善了物流配送體系。
再次,教授村民樂器演奏,把部分村民培養成小鎮上的音樂表演者或樂器培訓者,在小鎮音樂節等節慶活動中表演獲得收益;閑暇時組織樂器培訓,教授樂器愛好者表演技巧。發展周窩音樂小鎮鄉村旅游,用音樂元素打造音樂氛圍,旅游人次達到60 余萬人,實現旅游收入過億元。
最后,為了阻斷貧窮的代際傳播問題,針對貧困學生,通過免除學費和生活費的方式資助其在璐德國際藝術學校學習音樂,依靠音樂知識改變命運。除音樂項目外,重點圍繞武強年畫和蒙牛全循環產業鏈條,對農民貧困勞動力進行技能培訓。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武強年畫為依托,在有年畫產業基礎的貧困村恢復作坊,引導貧困勞動力融入年畫產銷全過程。武強年畫博物館與中央美院、天津美院等高校合作,對貧困群眾進行專業培訓,引導他們從事年畫技藝展示、新品研發或自主創業,開發年畫服裝、工藝品等旅游商品。蒙牛全循環產業鏈將牧草種植、奶牛養殖、乳業加工、有機肥生產融于一體,農村勞動力培訓有效地布局服務于全產業鏈,如發展種養大戶和運輸服務等。
不同區域有著自己獨特的自然生態、歷史文化資源優勢,依托當地區域資源優勢,發展或者引進特色產業,圍繞特色產業精準定位,精準施培,最終形成產業與勞動力精準技能培訓融合的扶貧模式。這是一種內生性發展機制,有利于增強貧困地區的自我積累與自我發展能力,培育發展動力,阻斷貧困發生的動因,是一個動態的持續過程[1]。
河北省自然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地處華北平原,是中國重要糧棉產區;地處沿海開放地區,內環京津;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河北省經過數千年的積淀,成為文化資源大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7 項,位居全國第二位。據此,應進一步挖掘自然和文化資源優勢,合理布局特色產業。在此基礎上,以產業和崗位技能為導向,對農村勞動力進行精準技能培訓,形成產業發展與勞動力技能培訓的長效互動機制。
首先,將農村勞動力定位于全產業鏈的具體崗位,針對崗位技能需求對其進行產業技能的精準培訓,讓農村貧困勞動力有學習目標,就地生財,提升學習內生動力。
其次,針對不同年齡、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的群體開展多層次培訓。扶貧與扶智相結合,武強縣依托音樂特色項目對貧困學生開展音樂教育。“造血式”扶貧是長遠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方式。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特色產業導向下農村勞動精準技能培訓為主的扶貧模式建構,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外來人才幫扶+本土人才培養”復合式人才培養方式是一條較好的培養路徑。
首先,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建立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的長效幫扶機制。要利用好有遠見的駐村干部,企事業單位懂市場、會管理的幫扶力量,農業技術人員等,到貧困地區開展長期服務和培訓,培育一批“土專家”“田秀才”作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帶頭人。
其次,積極鼓勵外出農民工、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城市各類返鄉下鄉人才創新創業,成為農村脫貧致富帶頭人[2]。
再次,重視鄉村干部的培養,優先提拔使用政治過硬、實績突出、群眾認可的優秀鄉村干部,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成長機會。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實施網絡扶貧行動強調,發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更多困難群眾用上互聯網,讓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鄉村,讓山溝里的孩子也能接受優質教育[3]。根據中國互聯網中心調查,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已經較為完善。截至2020 年底,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5.9%,在網絡覆蓋方面,貧困地區通信“最后一公里”被打通,貧困村通光纖比例達98%。農村直播電商興起,暢通了農產品銷售渠道。偏遠鄉村地區的美景、美食、民俗等通過短視頻、直播等網絡傳播渠道被更多人看到,帶動當地旅游、商貿發展。
武強縣搭乘“互聯網+”的快車,針對不同地區的網絡產業布局、產品特點和貧困戶類型,組織遠程或者線下培訓,幫助農村貧困勞動力了解互聯網絡在本產業中的應用。針對性地挑選部分農村貧困勞動力作為帶頭人,學習網絡直播、短視頻拍攝、圖片拍攝等網絡傳播技能,自主進行農業生產、農產品推廣、在線銷售、文旅項目宣傳等,借助網絡渠道脫貧并且豐富精神文化生活。
河北省是北方農業大省,全面脫貧后緊接進入鄉村振興時期。總結扶貧經驗,鞏固扶貧成果,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對河北省武強縣這一較早探索出適合自己的脫貧路徑的典型個案進行剖析,總結出可以廣而推之的農村勞動力精準技能培訓為主的扶貧模式,希望為當地鞏固脫貧成果、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