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平
(內蒙古師范大學民族學人類學學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農村社會穩定、農村人際關系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一環。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 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之一。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研究和了解中國農村人際關系發展變遷的成果和不足,正確把握當前農村社會的性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了解農村人際關系變遷的現狀是展開后續分析和研究的基礎。
張云武(2019)[1]認為,農村人際關系的變遷概況是地緣關系減少、趣緣關系增多以及人際關系的功利性增強,指出傳統農村社會的由血緣關系、地緣關系為中介進而形成其他人際關系的特點已經不復存在。張沖(2016)[2]認為,人情關系明顯帶有“工具理性”特征,主要表現在人情關系貨幣化、人情名目煩瑣、禮金額惡性攀比,人情范圍不斷擴大,不再局限于血緣關系,親族外“弱關系”的力量不斷凸顯。謝永飛(2013)認為,農村人際關系變遷的趨向是人際交往日趨網絡化、擴大化,人際交往趨于物質化、表面化,人際關系開始出現分層現象,親屬關系淡漠化,人際關系日趨復雜化和多元化。李海芳(2012)[3]以場域為基礎,把農村人際關系變遷分為生產領域內的互助體系和生活領域的互助體系,認為生產領域內的互助體系表現出明顯的以利益為驅動力的縱向變遷,生產領域內的互助體系由“相幫制”轉換為“工錢制”,生活領域的互助體系則依然保持著“一家有事全寨幫”的傳統。顧萍(2010)[4]認為,中國農村出現了“拜金主義”“自我中心主義”“價值主義”等思想,更出現了誠信意識缺失、人際關系疏離和價值判斷困惑等現象。秦廣強(2006)把人情分為“禮尚往來”型、“欠情—報恩”型、“工具目的”型,認為在人情交往中,理性權衡因素逐漸占據主導地位。
明確農村人際關系變遷的原因,才能提出相應的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對策。
牛立霞(2018)[5]認為,農村人際關系的變遷可以從傳統道德的控制力弱化、市場經濟意識凸顯、農村政治體制的轉變和農村勞動力的遷移與流動4 個方面找原因。夏支平(2010)認為,鄉村人際關系變遷的機理是外出務工的長期化,村民社會關聯的市場,現代傳媒的強力滲入。閆麗娟(2007)認為,負面變遷主要是由于市場經濟對中國傳統農村的沖擊、農村政治體制結構變遷、經濟與政治社會發展不協調、文化素質低和法律意識淡薄4 個方面因素引起的。劉栩(2006)[6]認為,農村人際關系發生的變遷主要是由經濟轉型和鄉村政治結構重建兩方面原因引起的,隨著經濟發展和制度變遷,農村人際關系發生變遷是必然的。
掌握現有的構建農村和諧人際關系的對策,對因地制宜地提出相應建議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
查娜(2015)對生態移民背景下農村鄰里關系變遷進行研究,認為倡導和諧的文明鄉風、舉辦各類鄉村社區關愛幫扶活動和建立合理有效的糾紛調節機制,能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廖麗旋(2012)認為,農村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完善、文體娛樂活動開展以及道德法律調控是化解負向變遷、構建農村和諧人際關系的途徑。陳冬梅(2008)[7]認為,經濟發展是構建農村和諧人際關系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加強農村自治組織和法制建設是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保障,加強農村的文化道德建設是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基本途徑。胡曉飛(2004)認為,構建農村和諧人際關系的途徑主要有3 個,一是加強道德和法律規范的引導和調控作用,二是加快經濟發展和注重經濟協調,三是倡導新型的社會主義人際交往原則等。宋國愷(2002)[8]認為,可以通過文化道德的內在控制、法律規范的外在控制、社會經濟發展和建立社會保障機制來構建農村和諧人際關系。
關于中國農村人際關系方面的理論層面研究比較深入,已形成了理論體系。例如,費孝通的“差序格局”[9]、梁漱溟的“倫理本位”[10]以及許烺光的“情境中心”等理論都成為從事人際關系本土研究的經典理論。但實證層面研究不夠深入且范圍狹窄。這些對人際關系的研究成果以生活領域居多,對生產領域的研究較少。大多集中在對農村人際關系的類型和特征方面的分析,對農村人際關系的變遷趨勢和影響,尤其是對如何構建農村和諧人際關系的研究不夠深入。
不同地區的農村人際關系具有不同特點,城市和農村的人際關系也存在不同特點。因此,需要在研究和分析中進行比較。在比較研究的視角下,進行不同類型的農村人際關系的研究可以揭示人際關系變遷的現狀,也可以探究其變遷的原因和趨勢,繼而提出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對策。現有研究大多數集中在一個具體的農村地區,對于不同類型農村人際關系的比較研究較少。對于不同類型的農村人際關系進行詳細的比較研究,有利于在比較中完善農村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方式。農村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需要和其他地區進行比較研究,借鑒和吸收其他地區的有益經驗與做法。
在研究中國農村人際關系時,現有研究大多是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學者往往以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為研究范本,通過田野調查方法,體驗和理解被研究者的生活,并進行社會關系的文化分析。從農村人際關系變遷研究現狀來看,通過收集大量數據,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法、統計與計量手段進行定量分析的研究不足,未能為研究分析提供數據支撐。
深化和擴展實證研究的范圍包括加強對生產領域和生活領域的農村人際關系變遷的研究,深入對農村人際關系變遷影響因素和農村人際關系變遷趨勢的研究,如何遏制農村人際關系的惡性變遷并如何構建和諧的農村人際關系研究等。
此外,應研究通過開展文體娛樂活動來增進農村居民交流與溝通的情況,實證調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對農村人際關系的調控情況等。
以往農村人際關系研究的角度較為單一,應重視對于不同類型農村的具體情況進行比較研究。例如開展兩個村莊之間的比較研究,幾個村莊之間的比較研究,南方與北方農村人際關系變遷的比較研究,農村與城市人際關系變遷的比較研究等。還可以開展國內與國外農村人際關系變遷的比較研究,借鑒其他地區在構建農村和諧人際關系方面的有效經驗和方法。
進一步加強農村人際關系變遷的定量研究,通過收集大量數據,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法、統計與計量等手段,對調查數據進行全面分析,為研究分析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
此外,可以組織相關專家、學者開展研討會,并開展有關農村人際關系變遷的研究和構建農村和諧人際關系的實踐活動,在定量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有效對策和建議。
目前,學術界對于農村地區人際關系變遷的研究尚不夠全面和深入。從文獻綜述的常規視角對農村人際關系變遷研究現有文獻進行了簡單梳理,在梳理中發現了現有文獻存在實證研究不夠深入、比較研究相對欠缺和定量研究不足等問題,認為有必要進一步深入開展農村人際關系變遷的實證研究,重視比較研究,加強定量研究。這對深化農村人際關系變遷的認識,更好地開展后續研究具有參考價值。在黨和政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當前,通過對農村地區人際關系進行全面而詳盡的調查,結合實際,提出因地制宜的建設對策,為推動農村地區人際關系正向變遷和構建農村和諧人際關系提供理論支撐和指導,是學界未來研究的重要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