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躍勇,沈忠輝
(中共衡山縣委黨校 湖南 衡陽 421300)
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治理有效是基礎[1]。當前,我國在解決“三農”問題、加快農村發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村不再是“貧窮落后”的代名詞,尤其是我國2020 年實現了全面脫貧這一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鄉村振興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然而,長期以來形成的“鄉政村治”格局,造成鄉村治理主體乏力、方式老舊,無法適應新時代鄉村振興發展需要。因而,破解鄉村治理中難題,提高鄉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成為當前鄉村振興亟須解決的重大課題。
一是階段性“空心化”與節日性回歸潮并存。在城鎮化進程加快和農業效益低下的雙重影響下,城市發展機會多、生活條件好。大量年輕農村人口常年外出務工、經商,加上交通便利以及禮尚往來的人情社會特點,農村呈現出階段性“空心化”與節日性回歸潮并存的現象。二是“聽得到”與“找不到”并存。年輕人在外,自己不說,家人不知,鄰里不曉。“你不找他,他不找你;他要找你,加班加點;你要找他,愛理不理”成為鄉里鄉外人員聯系的常態。盡管飛速發展的手機、網絡方便人們聯系,但這種聯系“近在耳邊”,實際“遠在天邊”。三是治理人才短缺與治理主體弱化并存。農村精英本就稀缺,加上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農村大學生群體缺乏畢業回鄉就業創業的思想認識,鄉村各類人才明顯短缺。老人和婦女成為生產勞動的主要承擔者,留守兒童缺乏正常健康的成長環境,家庭養老、夫妻分居、孩子教育等問題極大地影響了鄉村的有效治理。
一是優秀帶頭人難找。自己想當村干部的,各方不一定認同;想讓當村干部的,自己卻積極性不高,“想的不行,行的不想”的兩難境地突出。二是村兩委班子能力不足。由于城鎮化速度加快,年輕優秀人才外出較多,村兩委干部整體素質較低且年齡較大,學習新管理方式、管理技能的能力不強,難以適應新形勢下鄉村管理工作發展的需要。三是微腐敗導致失信。截留資金、優親厚友、“雁過拔毛”等農村小微權力腐敗問題的影響惡劣,導致村兩委失去公信力,群眾對村干部不信任、不支持。
一是認同不足。新一輪并村打破了原有村莊的界限,村民在磨合期內對新成立的行政村在心理、情感上難以馬上認同,不愿意主動參與村內事務,慢慢形成了政府主體、農民客體的狀況。二是資金不足。大多數村級集體經濟基礎薄弱,依靠財政轉移支付維持村級組織運轉,缺乏支撐自我發展的經濟“造血”功能。在修橋修路、通水通電還需村里資金配套的前提下,沒有自我“造血”功能,只能走借款、籌款的道路。三是勞動力不足。青壯年常年在外,村里常住人口大量減少,參與修橋修路、通水通電等公共建設的勞動力明顯不足。
一是公共服務訴求追求城鄉公平。現如今農民的生活生產方式、思想價值觀念逐步轉變,例如有人質疑農村修橋修路為什么要農村人籌款,城里不但修路還修廣場,為什么不需要城里人籌款。二是矛盾糾紛訴求發生內容轉變。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農民民主意識、維權意識大幅提高,農村社會矛盾糾紛由以家庭和鄰里矛盾為主逐漸轉變為涉及宅基地、項目征地、林地收益等經濟糾紛為主,經常出現村民選舉糾紛、醫療糾紛等新型矛盾,呈現出多種矛盾相互滲透的復雜局面。三是個體利益訴求趨向“則鬧則訪”。一些群眾與政府部門的矛盾糾紛,當事者會想方設法將責任向地方黨委政府、部門單位靠,旁觀者推波助瀾,摸準了信訪維穩政策底線,卡住了領導干部的“脖子、帽子”,“信上不信下、信鬧不信理、信謠不信真、信網不信實、信訪不信法”等現象不時顯現。如何正確引導農民通過理性合法的方式保障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成為鄉村治理難點[2]。
政治引領在鄉村治理中起著決定性作用,要切實把政治引領貫穿于鄉村治理的全過程和各方面。一是堅定政治方向。堅持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黨的基本理論、路線、方略,推動黨員干部、廣大群眾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上“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實里走”,讓人民群眾真正明白“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什么好”。二是強化政治領導。探索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群團助推、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共治,推動人、財、物向基層下移,以“頭雁強”“雁陣齊”式的黨支部動員組織、團結引領最廣泛群眾投身鄉村治理新實踐。三是夯實政治根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老百姓的難點、痛點作為著力點,讓鄉村治理現代化更加惠民、便民、安民。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把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根本標準,讓群眾真正成為參與者和評判者。四是涵養政治生態。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內政治生態有了根本好轉,但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要以優良的黨風促政風、帶民風,以優良的政治生態引領社會生態,樹立起新時代新風尚。
一是完善自治制度。完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和村級議事協商制度,通過參與議事、參與相關事務管理、參與重大活動,調動村民議事、管事的積極性、主動性。完善村規民約,以村民認定的規章制度約束好自己,形成良好鄉風。二是建強自治組織。在堅持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的前提下,加強村民委員會規范化建設,發揮村務監督委員會的監督職能,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服務功能,深化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改革,重點扶持發展城鄉基層生活服務類、公益事業類、治保維穩類等社會組織。三是增強自治財力。繼續因地制宜發展村集體經濟,以持續強勁的自我造血功能,優化基礎設施,美化村容村貌,提供文娛活動。四是激發自治活力。村民委員會承擔了較多建設任務和中心工作等管理性事務,應對其管理權和村民自治權的邊界進行明確規范,為其減負,增加活力。同時,可引入政府購買服務,把非基本公共服務交給有能力和實力的社會組織,讓社會組織為鄉村治理增添活力[3]。
一是推進嚴格執法。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徹底把農村黑惡勢力掃蕩根除。加大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同時,扎實做好涉眾群體的穩定工作。二是堅持綜合司法。加快完善鄉村法律服務體系,抓好農村公共法律服務站點和志愿點建設,探索建立流動駐村法官工作站,發揮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微法律顧問”的作用。三是推動全民守法。加強法律法規的宣傳活動,充分利用各種渠道提高群眾的法治意識和觀念[4]。
在鄉村治理中融入德治,發揮德治教化的作用,為自治和法治提供情感支持和社會認同。一是優化村規民約。村規民約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合當地實際,融入農村生產生活,讓村民用自己的價值規范進行自我約束。二是健全德治體系。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建設具有地方特色、彰顯時代精神的德治體系。要建立完善道德講堂、文化主題公園、農家書屋等陣地,發揮農村文化設施和活動場所作用,開展“結對子送文化”“送戲送書送電影下鄉”活動和文化志愿服務等,豐富農村群眾的精神生活。三是增強德治約束。提倡把尊老愛幼、扶殘助殘、和諧敦睦、誠實守信等納入各類規則,引導群眾明是非、辨善惡、守誠信、知榮辱。要加大對見利忘義、坑蒙拐騙、制假售假等行為的執法力度,讓敗德違法者付出高昂代價,發揮對全社會的警示教育作用。四是激發德治能量。鼓勵見義勇為,完善見義勇為人員權益保障機制,弘揚正氣、壓制邪氣、化解戾氣。
一是增強互聯網思維。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變革正在成為推進國家治理的重要力量,也為鄉村治理提供了科學高效的新方法和新路徑。二是統籌推進平臺建設。鄉村“智治”是鄉村治理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的一個漸進過程。考慮到平臺建設、人才支持、系統維護等需要大量人力、財力,智治平臺建設需要頂層進行統籌安排。三是提高基層干部應用能力。加大信息技術培訓力度,縣、鄉兩級要設置專人專崗負責村干部的信息技術能力培訓工作。確定好培訓內容,根據村干部的信息技術操作水平進行分類培訓,確保村干部參訓全覆蓋。
鄉村振興事關人民福祉,是實現2035 年遠景目標的必然要求。在新時代的機遇與挑戰面前,要繼續豐富鄉村治理主體類型,克服現存的治理困境,堅持黨的領導,推進農村現代化程度,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