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麗,王宇雄
(山西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西 晉中 030801)
2004 年,習近平在浙江任職時就曾指出“三農”工作一頭關乎國家發展全局,一頭牽著農民利益,“只有跳出‘三農’抓‘三農’……才能……從根本上破解‘三農’難題[1]”。跳出“三農”抓“三農”是習近平認識“三農”問題、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思路,為研究“三農”問題提供了方法遵循。
只有自己吃過農村的苦,才能真懂農民的苦。7 年知青歲月里,習近平和老百姓一起吃飯、勞動,漸漸融入當地農民的生活中。習近平談及知青生活時說,“在他們這些青年知識分子的印象中,討飯的都是‘壞分子’,卻不知道那時候是這些人家里的存糧已經所剩無幾,婦女兒童把糧食都給了家里的男性。后來生活的艱辛使他們也快要淪落到外出討飯的地步時,他們才明白事情原委,于是幫忙給外出討飯的村民們開介紹信”。習近平后來回憶說,“這些現象讓我們心里大為觸動,感覺農民怎么這么苦啊[2]”。
誠然,20 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陜北是中國農村貧困狀況的一個縮影,而習近平在梁家河的7 年知青生涯使他在堅定理想信念的關鍵時期真正了解了農民的疾苦,也堅定了他一生為民服務、解決“三農”問題的理想信念。
整體占主導地位,但關鍵部分的變化對整體起決定性作用,影響整體的發展和進步。2004 年,在浙江省任職的習近平就已經強調了“三農”的“重中之重”地位。小崗村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及農村改革的“領頭羊”,見證了中國勞苦大眾在危機面前敢于變革善于變革的革命精神。2016 年,習近平同志在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小崗村主持農村改革座談會時提出了著名的“強富美”論斷。之后,習近平站在總書記和國家主席的高度再一次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3]”。除此之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實現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必須要先完成農業農村的現代化。
深諳“三農”發展之道的習近平在科學判斷“三農”發展趨勢的前提下,既從國家總體發展的角度認識“三農”問題,又在夯實、鞏固黨的執政基礎、順利實現我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過程中解決“三農”問題[4]。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包括范圍上的“全面”,又包括結果上的“建成”,即“全面”和“建成”是兩個關鍵。2013 年4 月9 日,習近平在海南黎族聚居村莊博后村考察時,以人民群眾通俗易懂的語言提出了“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指出了農民生活水平提高是我國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前提和應有之義。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堅持以改革、發展和穩定為支點,而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就需要以滿足農民這一特殊群體的根本利益為結合點。2018 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安排部署新一年重大工作任務時指出,要繼續堅持重視“三農”工作的光榮傳統,解決好“三農”問題對于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實現我國發展和穩定有重要的作用。黨的十九大在繼承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為未來30 年鄉村發展謀篇布局。
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堅持發展“三農”工作,助推我國實現現代化。首先,解決14 億人民的吃飯問題是其他一切問題的基礎。糧食增收時不覺其利處,但是糧食大面積歉收就會遭受“鎖喉式”危險,因此要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5]”。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嚴守耕地紅線,保證耕地的兩個“量”。其次,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通過現代化農業發展道路補齊農業短板,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另一方面,習近平強調“三農”對我國實現現代化的穩定器作用。首先,習近平同志在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時強調,在農民工沒有正式成為“城里人”之前,不能剝奪他們的農民身份和土地經營權,要注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農民工流動的“安民心”作用。其次,我國堅持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而并非大規模的經營方式,對于以農村為主要生活地的這一部分人,要允許他們進行小規模農業,讓他們覺得自己還是“有用的人”,否則這些人就會成為無業游民,造成社會不穩定。再次,農村是中華文明之根,是無數城市人的精神寄托。習近平強調要留住農村,不能讓農村成為記憶中的故園。
第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城鄉統一規劃。要以城鎮和鄉村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合理規劃城鎮和鄉村布局,形成城鎮和鄉村珠輝玉映的發展格局。城市和小城鎮周圍的農村要充分利用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就地、就近實現城鎮化。
第二,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第一要務是發展。要加強城市產業鏈向農村延伸,以政府投資撬動資本向農村轉移,實現鄉村新的發展。要全面貫徹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通過國家財政補貼增加以農業為生的農民收入。
第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掇r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提出,要對農村的廁所、道路、垃圾污水處理等進行改善。2018 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使公共資源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暢通國內大循環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在暢通國內大循環中跳出“三農”,需要增加農民收入,從而擴大農民需求。
在工資性收入方面,在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時習近平就強調要繼續通過發展工商業增加農民收入,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
在經營性收入方面,在穩步提高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的基礎上,鼓勵農民解放思想,逐步構建起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相關體系。
在轉移性收入方面,要加強國家政策補貼向農業傾斜,完善農民種糧補貼等體制機制。
暢通國內大循環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瞄準市場缺口,構建現代農業的三大體系。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就是要拓展農業的觀光、生態等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要充分利用科技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在土地方面就是要在堅持土地所有權集體所有的基礎上放活土地經營權,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土地經營者方面就是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6-7]。
黨中央要發揮好統籌作用,全面領導“三農”工作,定期召開會議并統一謀劃制定“三農”改革發展的方針政策;省級黨委對本省“三農”工作負有總責任,要立足于發展實際,定期聽取下級的工作匯報,為重大項目的實施把好關;市級黨委要發揮好承上啟下、督促檢查的作用,從而帶動下級部門;縣級黨委要結合本地區實際,做好調查研究,制訂具體管用的措施;鄉村基層黨委要貫徹落實好各項措施。
同時,農村基層黨組織發揮著發展鄉村經濟、協調社會資源、凝聚民心等重要作用。為確保改革在基層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要切實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傊?,應堅持縱向上的層層黨委有效對接以及橫向上的各級黨委對各項工作的全面領導,從而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旨在如期完成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鞏固和借鑒建國以來脫貧經驗的基礎上,走遍全國14 個深度貧困地區,發布一系列重要工作部署,實現了扶貧方式由粗放式的大面積扶貧轉變為細化到人的精準扶貧。精準扶貧理論包含扶貧對象、扶貧資金、扶貧措施等6 個方面的精準,是要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和如何退的問題。
在“誰來扶”的問題上,要堅持黨對扶貧工作的全面領導,發揮好各級黨委的作用,同時堅持政府在扶貧資金投入方面的主導作用,吸引社會力量充分發揮各自才能參與扶貧,凝聚起扶貧的強大合力。
“怎么扶”就是要實施“五個一批”扶貧工程,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扶貧方式。
在“怎么退”問題上,要給脫貧人口留出緩沖期,防止脫貧人口返貧。打贏脫貧攻堅戰并不是終點戰,而是承前啟后繼而開啟解決相對貧困問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新起點。
第一,產業興旺。生產力是發展進步的基礎和源泉,要牢牢守住農業生產力這個底線,注重農業生產的質量,并且將農業生產力轉化為豐碩的農業生產成果。
第二,生態宜居。不僅要注重改善基礎設施等硬件,而且更加注重農村生活環境的系統性和舒適度。
第三,鄉風文明。更加注重鄉村的內在精神文化之美,營造文明的鄉風就是要堅持以主流價值觀為引領,挖掘獨特的鄉村文化,弘揚文明的家風,保護農村特有的農耕文明以及古建筑,營造良好的鄉村文化氛圍。
第四,治理有效。要挖掘鄉村能人、鄉賢的治理潛力,在鄉村內將“三治”有機結合起來,推動鄉村組織振興。
第五,生活富裕。要使農民增收,提升農民幸福感。此外,人才是關系鄉村振興成果的重要資源,要通過多項舉措留住本土人才,鼓勵有志青年返鄉創業以及吸引外來人才駐扎本地。
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三農”問題,“三農”工作是我國當前工作的重點,也是需要花大力氣、下真工夫攻克的難點問題。要跳出“三農”抓“三農”,用辯證思維看待“跳”與“抓”的關系,有效解決“三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