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敏
(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 黔南 558000)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建立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之上,適應市場經濟和農業生產力發展要求,從事專業化、集約化生產經營,組織化、社會化程度較高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隨著我國農業農村改革進一步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肩負著組織農業產業化經營、引領農業現代化生產、組織小農進入現代化軌道的重要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前進方向和必由之路。
各地緊緊圍繞鄉村產業振興目標,踐行新理念、培育新業態、蓄積新動能,農業產業化組織快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隊伍不斷壯大。截至2020 年底,全國有縣級以上龍頭企業9 萬家,其中國家重點龍頭企業1 547 家,省級以上近1.8 萬家,市級以上近6 萬家[1]。全國農民合作社總數超過220 萬家,農民合作社聯合社10 273 家,農民合作社成員6 682.8 萬個[2]。
貴州省黔南州是西部民族自治地區,2008 年以來,在國家和貴州省的方針政策指導下,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深化農村改革、推動農業經營體制創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舉措。按照加快培育、努力規范、著力提升的發展思路,鼓勵和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
截至2020 年,當地共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3 987 個,其中,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29 家,占5.93%;農民專業合作社7 060 個,占50.47%;家庭農場930 個,占6.65%;種養大戶5 168 個,占36.95%。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農戶46.34 萬戶。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銷售收入達到196.82 億元,占全州農業總產值(396 億元)的49.7%。
在各級地方政府的努力下,黔南州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以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核心,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為補充的多種形式并存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有效推動了黔南州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
黔南州對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主要采取“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的措施,從獎勵補助、稅收優惠、融資和土地流轉等方面引導和激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
由于當地經濟基礎薄弱,每年的獎勵和補助資金主要依賴國家級和省級財政資金,地方財政的獎勵和補助資金不足1 億元,全州11 654 個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每年能獲得獎勵或補助資金的不足5%;全州152 家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獲得各級財政資金補助和獎勵的不足30%。
2.2.1 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規模小
黔南州829 家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僅有國家級企業4 家、省級企業148 家,縣級企業達677 家,占全州龍頭企業的81.67%。年產值上億的重點龍頭企業3 家,僅占0.36%;年產值2 000 萬元以上規模企業46 家,占5.55%;94.09%的重點龍頭企業年產值不到500 萬元。
2.2.2 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化程度不高
黔南州農民專業合作社7 060 個,其中國家級示范社40 個、省級示范社34 個、州級示范社225 個。州級以上示范社僅占合作社總數的4.24%,95.76%的合作社基本為松散型,缺乏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
2.2.3 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規模化生產程度不高
黔南州約13 萬hm2農村土地流轉總面積中,有5 168 個種養大戶和930 個家庭農場流轉面積不足4萬hm2,占比不足30%;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銷售收入雖然達到196.82 億元,但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獲得的銷售收入僅有11.24 億元,僅占5.71%。
2.2.4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專業化水平不高
黔南州11 654 個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除152 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和74 家省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以外,98.06%的經營主體由于專業技術人才匱乏,均難實現專業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
隨著農業農村改革的進一步推進,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農業高質量發展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的要求從數量向質量轉變。如何實現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質是當前各級政府和部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020 年,農業農村部印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高質量發展規劃(2020—2022 年)》,在強調完善支持政策的同時,提出了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多元融合發展[3],為指導各地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培育發展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
自2016 年7 月科技部出臺《發展“星創天地”工作指引》以來,“星創天地”這一現代農業企業孵化器成為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的新模式。全國各地按照政府引導、企業運營、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原則,為有志于農村農業創新創業的創客打造的綜合性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孵化上取得了顯著成效。到2017 年底,全國共有1 206 家國家級“星創天地”,成功孵化16 369 家企業,培育新型經營主體13 115 個[4]。
黔南州現有國家級“星創天地”7 家,省級“星創天地”8 家。截至2020 年底,共孵化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339 個,其中,加工企業56 個、農民合作社103 個、種養殖大戶139、家庭農場41 個。各“星創天地”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孵化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第一,以“農業科技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指導和引導退伍軍人、返鄉農民工在產業鏈各環節創辦各類新型農民經營主體,打造地方特色產業全產業鏈,推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黔南州15 家省級以上“星創天地”運營主體均為農業科技園區內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或省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產業涵蓋黔南州特色種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其中,貴州獨山綠健神農星創天地和羅甸艾納香星創天地圍繞艾納香、鐵皮石斛等中藥材全產業鏈,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培育各類新型經營主體60 多個。“泉康元星創天地”圍繞“榮姨媽”品牌系列產品全產業鏈建設,以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帶動模式,帶動各類創新創業人才創辦各類新型經營主體70 多個。
第二,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地方農技服務團隊的支撐,以產業基地為示范,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家庭農場主和種養殖大戶開展產業技術培訓和指導,提升各類新型農民經營主體的專業化水平。2020 年,15 家省級以上“星創天地”為周邊農戶開展技術培訓8 000 人次以上,為入駐的各類新型農民經營主體提供技術指導3 000 人次以上。
第三,引進創新創業服務團隊,為各類新型農民經營主體提供政策咨詢、投資分析、經營管理、知識產權和成果轉化等服務。2020 年,黔南州15 家省級以上“星創天地”聚集各類創新創業服務團隊110 個,為各類新型農民經營主體提供咨詢服務1 800 人次以上,申請發明專利18 件,實用新型專利120 多件,注冊商標200 多個。
第四,搭建“星創天地”網站或微信公眾號共享平臺,為各類新型農民經營主體提供扶持政策信息和市場供求信息。黔南州15 家省級以上“星創天地”均建有“星創天地”網站或網上商城、微信公眾號,每年為入駐經營主體發布各類信息上萬條。
“星創天地”在對各類新型農民經營主體的培育上,充分發揮龍頭企業或示范社的作用,圍繞地方優勢主導產業構建全產業鏈,從投資分析、產業技術、經營管理、市場運營、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等方面進行孵化[5]。
一是拓寬融資渠道,緩解了地方政府對各類新型農民經營主體扶持中存在的資金不足問題。
二是從單一的政府資金扶持和政策引導,發展為通過政府引導、企業運營、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社會組織孵化模式。
三是采用孵化的模式來培育經營主體,有利于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強技術創新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提高專業化、集約化、組織化和社會化程度,實現內生動力提升的目標。
加強對“星創天地”的扶持和引導,鼓勵和支持科研院所、職業院校、重點龍頭企業和中介服務機構創辦“星創天地”,推動“星創天地”平臺多形式發展。積極探索依托“星創天地”共享平臺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