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桐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四川省南向開發的重要通道,也是我國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區域發展極不平衡。涼山彝族自治州鄉村振興對于四川省乃至我國都是極為重要的一環,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典型案例。
溫暖的河谷、遼闊的平原、低緩的丘陵、起伏的山嶺、雄壯的高原等多種形式地形特征相互交錯,加上陽光明媚、終年涼爽的氣候特征,形成了涼山彝族自治州博大精深、絢爛多彩的獨特民族文化。
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彝族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據2020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統計,涼山彝族自治州籍人口533.12 萬人,其中,彝族人口為288.75 萬人,占總人口的54.16%。眾多彝族人口的生息使得該州傳承和保留著古樸、獨特和濃郁的彝族文化傳統,也讓帶有鮮明文化地域特色的彝族文化成為地區發展必不可缺的一角。
在民族服飾方面,由于彝族分支較多,服飾種類繁多。總的來說,傳統彝族刺繡色調鮮艷而和諧,通過手工縫制與生活息息相關且精致巧妙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萬物,展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
在民族節日方面,有火把節和彝族新年等。火把節享有“東方狂歡節”等美譽,從漢唐開始已經延續了一千多年,是彝族特有的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人們都會著盛裝聚集,舉辦各類活動及比賽,夜晚圍在火堆周圍載歌載舞,熱鬧非凡[1]。涼山彝族人民的彝族新年,主要用來祈盼來年和祭奠祖先,這3 天也是彝族人民享受生活的時間。
在民族習俗方面,隨著世代發展變遷,彝族形成了本民族特有文化習俗。如婚嫁的節食、婚禮的潑水儀式等婚嫁習俗,蘊含著極深的文化價值和研究價值。
在藝術方面,當地音樂中最重要的“畢摩音樂”以其獨特的唱腔調式和蘊含的宗教文化內容,在彝族人民心中占據了崇高的位置,是一種極為重要和有趣的文化傳播手段;在涼山彝族分布最為廣泛的樂器口弦,成為彝族的精神糧食[2];作為傳承彝族文化工具的“克哲”,以比賽辯論為主要形式,也是彝族文化的一道絢麗瑰寶。
歷經多年發展,旅游產業已經成為涼山彝族自治州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據涼山彝族自治州2019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可知,2019 年共接待國內外旅游者4 823.62 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530.21 億元,占2019 年地區生產總值的近1/3,同比增長21.42%。在旅游產業中,鄉村旅游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大。
2018 年9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強調文化創新、發展、繼承,并指出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2019 年10 月12 日,涼山彝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發展大會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大力開發歌舞演藝,打造旅游演藝品牌。文化是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和突破的重中之重。國家在政策方面大力支持和發展鄉村文化旅游。
2019 年入選中國非遺與旅游融合十大優秀案例的“火把節”旅游,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成功典范。通過媒體、政府及當地居民等多方主體的共同作用,“火把節”逐步提升旅游收入,成為當地重要旅游品牌,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3]。已成為涼山彝族自治州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的彝繡,使祖輩傳承的技藝走出深山,成為增收致富的法寶。通過各類比賽以及產品的創新推廣,不僅讓更多人了解彝族文化,還讓彝族傳統文化得到有效傳承,讓這張絢麗的“名片”走向社會,在新時代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隨著彝族文化資源不斷挖掘和鄉村旅游不斷發展,一批散落在涼山彝族自治州鄉間、記載彝族文化經濟發展和歷史變遷的傳統古村落相繼被挖掘并加以開發保護。美姑縣的四季吉村和古拖村是保留著彝族傳統村落建筑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兩個村,也是鄉村彝族文化歷史的現實體現,已經被列入了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在挖掘和保護彝族文化資源的過程中,文化與旅游不斷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日益凸顯。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涼山彝族自治州很多地區依舊保持著較為原始的生活,而很多城市居民也喜歡這種原始古樸、放松心情的生活。據統計,四川省城鎮居民在教育文化娛樂方面的支出占比不斷升高,人們用于文化娛樂方面的支出不斷提高。具有強烈民族性、內生性的文旅融合產品更能滿足消費者對旅游產品多樣化、個性化、體驗化的需求。這為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化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進一步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機遇。
涼山彝族自治州屬于少數民族、深度貧困、生態環境脆弱重合地區。現如今,一些偏遠的彝人聚集區仍處于相對貧困。雖然近幾年涼山彝族自治州經濟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但經濟發展水平仍較低,財政自給率低,對旅游業投入不足,難以實現對鄉村旅游的開發和管理。涼山彝族自治州很多古樸的彝族文化資源都儲存在較為偏遠的地區。受地形的限制,很多較落后的鄉鎮沒有較好的交通條件,交通通達度較低,對資源開發造成了巨大阻礙。
彝族文化資源極為豐富,但大部分地區地處偏僻,社會發展水平較低,人們對鄉村文旅內涵和意義探索的意識相對比較淡薄,難以進行深層次開發和保護。缺乏能夠體現涼山民族特色的“新穎”產品,對外宣傳的能力也較弱,造成了彝族文化的浪費和遺失。貴州西江千戶苗寨打造出了極具苗族特色的“生態博物館”,拉薩依托歷史故事打造藏文化大型實景劇,這些地區將頗具特色的文化通過與現代產品融合并演繹,表達出當地特有文化的歷史內涵,既深層次提取了特有的文化價值,還起到了一定的宣傳推廣作用。
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面臨危機。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的經濟回報低且周期長,較難滿足年輕人對經濟價值的追求,使得許多非物質文化資源面臨滅絕。如2011 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東北古建筑彩畫,由于工藝復雜,需要較長的學習和經驗的積累,后繼無人,增加了這門藝術瑰寶傳承和發展的難度。
提高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地區交通通達度,建立完善的交通網絡體系,將分散的旅游節點連點成片,相互促進,為旅游發展提供新機遇。完善鄉村內部的接待設施,如食宿及酒店配套設施等,還要提升當地居民的文化素養,給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使其能留住人。
以彝族文化為媒介,大力發掘遺留在山區中的彝族文化歷史遺跡,如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傳統工具等,在傳承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把彝族文化的歷史底蘊通過歌曲、電影、節慶活動等形式與鄉村旅游產業相聯結。在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因地制宜設計以彝族文化為主題的相關體驗活動,實現“造血式”發展。
在很多人看來,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十分貧困的地方。要加大宣傳力度,通過抖音、鄉村電影及文藝短片等形式,再現彝族發展道路上的動人故事,突破大眾對當地“貧窮落后”的認識,提高涼山彝族自治州和彝族文化的知名度,推動當地鄉村旅游發展。
文化遺產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是傳承人,如果后繼無人,那么文化遺產將隨著時代發展而逐漸消亡。要從老一代手中接好接穩這份責任,努力培育新一代文化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的遺產,傳承的關鍵在于人。只有承續于人、提高于人,才能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力和吸引力,增加其生存發展空間,實現可持續發展。可以通過政府、高校、社會等多方合作,建立專業的培訓方案,對傳承人進行系統、多方位的培訓,提升其文化傳承能力,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同時,提取文化內涵,為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開創出新局面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