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佩,殷格巧
(湖北經濟學院 湖北 武漢 430205)
農業產業化可以細化為一個導向、一個中心、一個重點、多個要素的一體化經營體系。其中,一個導向是指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一個中心是指始終立足于本地發展情況,形成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發展模式;一個重點就是指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產品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重點;多個要素是指在區域化布局的基礎上,根據實際需求,形成系列化加工、重點突出、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良性發展道路。農業產業化是我國現階段現代農業轉變發展路徑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價值。
農村產業化經營和農村經濟發展建立在地方經濟發展趨勢與形式基礎上。地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雖然發展的導向、中心與重點相同,但是發展路徑和結果不同,因此對于地區而言,要強化龍頭行業的培育工作,形成帶動關系,進而逐步構建完整的產業鏈條,達到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目的[1]。在具體實踐中,強化龍頭產業的培育工作可以從3 方面落實。
首先是特色化。根據地區實際情況,找出可以建立品牌的特色產品,圍繞市場導向與本地經濟效益發展情況,構建品牌宣傳,梳理品牌形象,從而讓特色農產品種植形成一定的規模,為培育龍頭產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其次是突出化。除了繼續突出本地區優勢外,還要對于一些價值較明顯的農業項目展開培養,突出價值,從而快速構建價值體系下的產業鏈條,加快形成產品鏈條,最終實現規模化。
再次是專業化。對產品的有效營銷是重要內容,但從規模化到市場效益優化的重點在于產品質量。要不斷提升產品及生產鏈條的專業化、規模化,在保障產品質量的基礎上,促使發展模式多元化,不斷壯大農業經濟發展路徑。
特色化、突出化、專業化的本質都是圍繞區域特色,構建鏈條結構,打造農業經濟發展路徑,并篩選出符合市場導向、滿足市場需求、具備經濟效益的路徑,進而取得較好的品牌效益,最終實現培育龍頭產業的目的。
地域性主導產業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農業經濟的最終發展效果。好的主導產業能夠帶領地域致富,以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錯誤的主導產業不僅無法實現致富目標,還會促使地方經濟發展方向錯誤,影響地方經濟長期發展,造成短期內無法挽回的巨大經濟損失。
在培育龍頭產業的基礎上,要為主導產業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促進主導產業發展。在具體實踐中,要從4 方面落實相關內容。
首先,通過市場信息引導種植種類、內容的選擇。地方政府應充分把握市場信息,并根據市場需求及時發布相關內容,為個人或企業建立市場渠道,從而最大限度實現產品暢銷“綠燈”服務。
其次,針對關鍵市場信息,開展一定的宣傳工作,如種植種類的選擇等,給予農民可信的市場數據,幫助農民作出選擇,保障農民的基本利益。
再次,在宣傳工作的基礎上,加入配套的服務工作,如科學種植方法、農產品種植基地建設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將散戶規模化,輔以科學方法,切實保障農民權益,得到農民的認可與歡迎,為主導產業發展建立基礎[2]。
最后,在促進主導產業的生長過程中,要認識到龍頭產業的主導作用。要樹立一定數量的企業標桿,加強政府與企業聯系,降低企業應對的風險,使主導產業健康發展。
近些年,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為主導產業發展帶來了便利。無論是對新品種的了解、新技術的學習,還是對農業與企業、種植與營銷、市場與服務等關系的調和,信息技術具有極大的作用。科學看待信息技術,積極應用信息技術,掌握信息技術手段,對于優化進程與實現目標顯得尤為關鍵。
資金是支持農村產業化經營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資金的獲取除了主導產業運作外,主要依賴融資渠道實現。隨著農業產業化深入進行,品牌效應能夠帶來一定資金支持。為了確保資金流的穩定性,進一步拓寬可執行融資渠道是必然舉措。
積極擴展可執行融資渠道,主要有兩方面的問題需要解決。首先是如何保障已經出現的資金支持鏈條的穩定性,其次是如何實現資金交流風險的落差補足。前者主要是針對地區主導產業發展存在的風險,后者主要是指提升資金投入的有效性[3]。具體到實際中,要積極拓寬可執行融資渠道,解決客觀問題,形成資金引入,為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在具體實踐中,需要從4 方面來落實。
首先,政府要加強對于相關融資體系的支持,通過農業財政規劃調整,提高農業財政實際支出比例,從根本上優化農業資金的可增長范疇,降低資金風險,打消農民顧慮,從而為資金入場提供較好的環境。
其次,金融部門要認識到農村經濟發展對地區發展的重大意義,建立專項基金,鼓勵資金進入,通過無息放貸等形式,優化資金方案,配合政府宣傳,達到引資效果。
再次,提高其他產業對于農業發展的大力支持,如工商業等,加大產業投資,形成良性的產業互動。
最后,借助網絡力量,通過網絡建設工作,優化地域對外交流,通過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生產技術等,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加工效果,更好地吸引外來資金。
考慮到經濟應用的緊迫性,要不斷簡化相關流程與審批手續,促使資金快速到位,解決燃眉之急。民間資本是重要的融資渠道之一。鼓勵民間資本入場,能夠吸引大量資金進入產業。后續如何規范優化個體和私營資本,還需要具體考察與政策引導。
在農村產業化經營和農村經濟發展路徑探索過程中,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是推動農村產業化經營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策略之一,也是較為容易忽視的一點,需要著重強調。尤其在當下,信息技術發展為農業生產效率提升創造了巨大的可能性。進一步提高技術支撐,不僅能夠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還能提升產品本身競爭力,從而促使生產力提升和產品走向國際。在具體實踐中,對于技術支撐的有效落實,需要從兩方面展開。
首先是對農業產業化機制的創新。這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靈魂。在龍頭產業的引導與發展過程中,產業化機制承擔考察實際情況、組織農戶、核驗合同等諸多功能,從整體上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
再次是對技術的創新與推廣。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各個環節都離不開技術上的創新與推廣。產品是發展的重要內容。產品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市場不斷發生變化。因此,搞好科研開發,不斷滿足市場需求就顯得尤為重要[4]。對于農產品而言,保鮮、精深加工、儲運等都屬于技術范疇。通過創新與技術突破,既能夠實現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發展,又能夠強化產品本身在國內乃至國際的影響力,使覆蓋面更廣、推廣更快、取得的效益更高。技術進步是建立在優質產品基礎上的,對于劣質產品的惡意包裝并不是發展的長久之計。技術創新的核心與關鍵是要圍繞優質產品展開,包括新品種培育、引進等。
對于農民來說,“種東西不難,賣東西難”。農民種植作物被中間商低價收走、高價賣出的現象是常態,種植作物滯銷的消息屢見不鮮。如果發生旱澇災害,農民可能辛苦種植一年卻顆粒無收。針對這種種難題,在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應當拓展銷售渠道,開發多種商業模式。
首先,農民自行拓寬銷售渠道,通過互聯網持續學習,通過電商平臺來銷售農產品,對建立農業產業鏈有積極作用。
其次,可開發農產品種植者到購買者的點對點通道,讓農作物能夠不經過中間商直接銷售到城市。這樣,城市居民可以在手機或電腦上購買蔬菜與水果,享受生活便利,還提升了農民收入水平,讓城市居民和農民雙方都得到好處。
再次,可開發農業生產的新型商業模式。例如中間商或平臺與農民簽訂協議,由中間商或平臺購入農產品,保證農民的收益,將種植風險進行適當轉移。也可以發展“互聯網眾包”模式,讓信息交互更加到位,優化資源配置,讓需求端直接對接供貨端。這些都是可以探索的新型商業模式發展方向。
對農村產業化經營和農村經濟發展路徑的探索分析可知,農業產業化發展已經成為農村產業經濟發展的必然路徑,但不同地區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形成根據針對性的措施,解決具體問題,才能實現對產業化經營的有效推進,獲得經濟快速發展,走上致富道路。本研究僅從理論角度對于農業產業化經營進行分析,相關工作者應繼續深入探索,圍繞農村產業化經營和農村經濟提出更多可行性策略,推進農村產業化經營和農村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