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連華,余 欣,余鳳嵐,吳天森
(1.黔西南州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貴州 黔西南 562400;2.貞豐縣農業農村局 貴州 黔西南 562200)
“廁所革命”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內容[1],是鄉村文明的重要體現,事關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品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小廁所,大民生”。
廁所問題不是小事情,要把“廁所革命”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推進,努力補齊影響人民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2021 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農村改廁工作仍然是鄉村建設的突出短板。從黔西南州改廁實際出發,客觀分析黔西南州農村“廁所革命”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黔西南州農村“廁所革命”工作提供參考。
隨著農村經濟較快發展,農村人居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尤其在農村改廁方面存在明顯短板[2]。黔西南州是典型的喀斯特丘陵地區,是布依族苗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黔西南州農村大多經濟欠發達,農民整體受教育程度不高,表現出區域性貧困、文化素質較低、思想落后的現象[3],在農村改廁推進過程中仍有不適應的地方,存在共性問題。弄清農村改廁現狀,對全面認識黔西南州農村改廁工作的長期性、復雜性和緊迫性具有重要意義。
2018 年9 月,黔西南州結合實際制定了《黔西南州農村“廁所革命”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按照“州級統籌、縣級主抓、鄉鎮實施”的原則,扎實推進農村改廁工作。2018 年黔西南州完成農村戶廁建設改造13.2 萬余戶,完成村級公廁建設改造340 余座。2019 年黔西南州完成農村戶廁建設改造8.9 萬余戶,完成村級公廁建設改造430 余座。2020 年黔西南州完成農村戶廁建設改造2.8 萬余戶,完成村級公廁建設改造550 余座。
目前,二類縣興義市、興仁市、義龍新區的農村衛生戶廁普及率分別為89.52%、86.39%和87.75%,三類縣農村衛生戶廁普及率逐年提高。黔西南州已實現所有行政村公共廁所全覆蓋。
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以來,黔西南州在“廁所革命”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存在體制機制不健全、發展不平衡、技術模式不當、農民思想認識薄弱、后期管護機制不健全等問題[4]。
農村改廁工作已經到了“翻山越嶺、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面對“廁所革命”的歷史欠賬和諸多問題,如何打贏這場長期而復雜、艱巨而緊迫的硬仗,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是在機構改革以后,有些地方因職能職責和管轄范圍尚未理順,體制機制不順暢,工作上存在推諉現象,難以形成工作合力,工作推進速度慢。
二是有些地方急于求成,大包大攬,統一建設,未充分考慮農民意愿和財政供給壓力,導致建成的廁所農民不好用、不愿用。資金缺口較大,財政供給不足,建設進度一拖再拖,挫傷了農民的改廁積極性。
“廁所革命”工作實施以來,雖然上級部門下撥了大量資金,但黔西南州農戶數量多,改廁基數大,資金需求大。黔西南州農村大部分地區經濟欠發達,縣級財政主要用于生產發展,在改廁工作方面投入資金較少,因此部分縣(市)改廁工作推進緩慢。目前,二類縣興義市、興仁市、義龍新區農村衛生戶廁普及率均在85%以上,三類縣安龍縣、普安縣的農村衛生戶廁普及率僅為69.23%、63.79%,縣域間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依舊突出。
此外,大部分偏遠山區重建輕管,農民思想認識不到位,設施設備損壞沒人修,糞污滿了沒人掏,發展不充分的問題一時還難以解決。
受傳統觀念影響,部分農民群眾對農村改廁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改廁工作是政府的事情,既不愿出錢,也不愿出力,存在等待、觀望的現象。
黔西南州是布依族、苗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受傳統文化影響,部分農戶認為糞便是臟物,不愿廁所入院入室,同時對廁所糞污造成的污染和疾病傳染嚴重性認識不足。廁所建好以后,農民不愿打掃,也不愿自行清掏,部分廁具損壞后不愿修理,導致建后管護壓力大。加上各級財政薄弱,僅依靠政府解決后期管護存在困難。
農村常見的改廁模式包括水沖式、三格式、雙甕式和糞尿分集式等[5]。在經濟條件較好和水源充足的地區,采用水沖式廁所運用效果較好,但在經濟條件較差和缺水的山區,水沖式廁所明顯不適應。改廁過程中,部分地區過于追求高標準,未充分考慮本地實際和財政壓力,盲目推廣水沖式廁所,導致建好的廁所無法正常使用,挫傷了農民的改廁積極性。
針對黔西南州農村“廁所革命”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以下對策。
按照“州級統籌、縣級主體、鄉鎮實施”的工作機制,縣級政府要切實擔負起領導責任,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參照上級機構設置,理順工作機制,明確職能職責,按照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分管負責同志直接抓的組織方式,將任務落實到人,確保改廁工作順利推進。機構改革后,農村改廁工作的牽頭部門變化較大,各部門在工作移交時難免會有歷史遺留問題。要以2021 年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國家鄉村振興局綜合司關于全國農村戶廁問題摸排工作的安排為契機,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能職責明確分工,相互配合協調,加強信息溝通,全面摸清黔西南州改廁基數,以強大工作合力推進黔西南州改廁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黔西南州農村人口居住分散,少數民族眾多,風俗文化千差萬別。在農村改廁工作中要立足當地實情,堅持因地制宜,注重同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同當地文化風俗相協調。要堅持自下而上,科學規劃,既要符合實際,又要量力而行,不搞大包大攬、普惠制。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堅持“宜水則水、宜旱則旱”,不搞“一刀切”。
農民群眾是農村改廁的直接受益者。只有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改廁積極性,農村改廁工作才能穩步推進[6]。當前,大多農村青少年外出打工和求學,農村居住群體大多是中老年人和孩子。
對于不同群體,采取的宣傳方式也不一樣。對于老年群體,應該充分發揮駐村干部的作用,通過入戶講解、座談交流等方式為老年人宣傳講解。對于中年群體、外出打工和求學的青少年,可依托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拍攝農村改廁工作的短視頻,直觀演示操作技術,宣講環保知識和相關政策法規。對于孩子,要通過學校平臺,普及農村改廁的重要知識,并通過孩子向家長傳達相關內容,搭建“小手拉大手”的橋梁,逐步轉變農民的傳統思想。要讓廣大農民群眾充分認識到農村改廁的重要性,充分調動農民參與改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農民知情、自愿、參與、滿意。
不能把戶廁管護與公廁管護等同看待。戶廁改造后的受益主體是農民,農民應該發揮主體管護作用。在國家政策支持下,農村改廁資金大多由政府投入。如果后期管護再由國家財政投入,將會加大各級財政壓力。戶廁不具有公共性,其受益主體是農戶,不應該由政府出錢管護。
對于戶廁的后期管護,應該按照“農民自治為主,政府指導為輔”的機制,堅持“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利益自己維護”。對于糞污的清掏處置,政府應該加強技術指導和培訓,引導農戶自覺參與戶廁的管護和糞污處理,確保農民會用、愿用、好用。對于不愿或不能自己清掏的,應結合實際,探索清掏付費制度,聘請第三方給農戶清掏。只有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管護主體作用,農村改廁工作才能真正取得長久成效。
農村改廁工作是一場破舊迎新的“革命”,是好事,也是難事,需要人們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勝利。“廁所革命”是惠民政策,但不是普惠制。政府出錢搞建設,農民也要出錢、出力搞維護。只有這樣,改廁工作才能穩步推進,改廁成效才能惠民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