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晨,黃曄春
(江蘇省宜興市林業局 江蘇 宜興 214200)
宜興市林場始建于1950 年3 月,并于1992 年經國家林業部同意建立國家森林公園,是公益性國有企業。公園秉承國家森林公園發展理念,實行無營利性的生態型開放模式,也給周邊農戶在餐飲、住宿和土特產銷售等方面帶來了豐厚收入。
宜興市林場由原來采伐木材為主轉變為經營苗木生產為主,經濟實力大大增強,改變了以往靠采伐木材為生的困境。
伴隨我國林業戰略舉措的轉變,原有的林場經營模式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舊的產業體系陷于癱瘓狀態,當前宜興國家森林公園面臨森林資源結構不合理;森林病蟲害嚴重、生物多樣性缺乏;非木質林產品經營意識淡薄;森林生態旅游處于初級階段;資金缺乏、經濟發展后勁不足;資源保護與地方發展矛盾突出等問題。
宜興國家森林公園經營總面積為3 240.38 hm2,其中林地面積3 181.17 hm2,占98.17%;非林地面積59.21 hm2,占1.83%,全場森林覆蓋率達92.04%。
在林地面積中,灌木林地面積為36.24 hm2,占1.12%;未成林造林地面積為93.73 hm2,占2.89%;苗圃地面積為78.74 hm2,占2.43%;無立木林地面積為22.31 hm2,占0.69%;宜林荒山荒地面積為1.2 hm2,占0.04%;林業輔助生產用地面積為2.61 hm2,占0.08%,無疏林地。
活立木總蓄積量91 508.57 m3,其中喬木林蓄積91 508.57 m3,占100%。
不合理的資源結構主要表現在林木齡組結構方面。其中,幼中齡林木和近熟林多、成熟林以及過熟林少,幼中齡林面積占比為74.08%,近熟林面積占比為25.48%,成熟林面積占比僅為0.44%。
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幼齡林木的占比偏高,這種經營模式難以實現可持續經營,森林生態系統極為脆弱,容易被外界條件干擾,需要合理安排森林撫育等經營活動。
此外,樹種結構分布也不合理。公園內部樹種單一,以馬尾松、黑松居多,后因松材線蟲病的影響,樹木死亡殆盡,無明顯的種群分布特征及優勢樹種,生長緩慢,林分質量差。現有森林資源主要以闊葉混萌生林、櫟類等人工林為主,彩葉化、闊葉化以及珍稀化樹種所占比例較低,森林群落結構過于單一,難以呈現四季變化,植物群落呈現上下結構,缺乏中層植被,與森林旅游業發展的要求具有一定差距。
森林公園因遭松材線蟲病的侵襲,導致大面積松林逐年死亡。雖然當前森林病蟲害對森林公園整體的影響不深,但涉及面積大,受害樹木種類多,對森林資源安全造成了一定影響,特別是林場現以中幼齡林為主,森林病蟲害對森林生態系統影響較大。
以往宜興國家森林公園以營林為主,生產經營產品主要有木材、苗木等。轉型以后,因相關人員對非木質林產品經營意識淡薄,對非木質資源利用不夠,沒有將非木質資源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雖然有“林—苗”等傳統經營模式,但整體效益不高,其他經濟項目有待發展。
森林公園的森林生態旅游發展仍停留在初級階段,公園建設速度緩慢,缺乏旅游硬件設施,與森林公園建設要求相差甚遠。森林公園為開放式免費旅游區,缺乏建設資金,成為制約森林公園建設的一大瓶頸。
由于投入不足,森林公園建設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景點布局不合理,景觀效果無法滿足人們對休閑旅游的需求。森林公園旅游產業文化內涵嚴重不足,豐富的自然資源、深厚的歷史文化特別是極具吸引力的地方特色風情和文化還需系統整理、挖掘、策劃、包裝和展示[1]。此外,森林公園缺乏專業的旅游人才,整體服務質量較低。
2003 年國家出臺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2015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林業發展“十三五”中長期規劃》等國家戰略性文件,為林業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江蘇省委省政府根據“綠色江蘇”的戰略發展目標及系列舉措,為江蘇省林業發展創造了可持續發展的政策環境,促使產業建設生態化、生態建設產業化格局逐步形成,全面推進國有林場改革,建立適應生態建設和林業產業發展要求的國有林場管理體制和經濟運行機制,實現生態和經濟良性循環。國有林場將成為江蘇省乃至全國的綠色生態屏障和重要的后備森林資源培育基地。
宜興國家森林公園應以此為契機,明確公園發展方向,全面增強森林公園發展動力,繼續擴大森林公園經營規模,壯大實力。
宜興國家森林公園以嵩山工業園區為主體,但至今未大規模開發。公園內未來的發展應與森林公園整體規劃、森林旅游規劃相協調,在嚴格保護森林資源的前提下,以國家森林公園、省級龍池山小黑溝自然保護區和江蘇省林木良種繁育中心為載體,充分利用江蘇宜興抽水蓄能電站和南岳禪寺等自然景觀優勢,重點發展森林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產業,加大對森林公園硬件建設的投資力度,發掘當地優秀非物質旅游資源以吸引游客[2]。
應加強與重點科研院校合作,引進高新技術,推動科研成果轉化,量化建設標準,強化運作力度,優化品種結構,把生產科普、休閑體驗、旅游觀光、生態景觀整合在一起發展生態旅游業。
此外,發展森林公園不能限制森林基本的經營管理活動,如森林撫育、采伐和更新等。科學實施撫育、間伐、更新等森林經營管理措施,可促進森林更好、更快發展。明確森林公園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完善組織結構,嚴格落實目標管理責任制,充分調動人員積極性,確保分配的任務能按時、保質、保量完成。
3.3.1 注重技術研究
應更加注重森林公園與林農類研究所、高校等長期合作,做好林業科研攻關,探索林場發展新模式、新理念。大力實施科技興林興場戰略,逐步在金錢松以及銀縷梅等良種繁育、優良闊葉樹的引種、名特優經濟林開發等領域取得了一定科研成果,營建實驗林、試驗林及示范林,為森林公園的科學經營提供了借鑒和依據。
3.3.2 大力推廣良種造林
將先進成熟的林業科研成果及時有效地推廣至森林公園的實際撫育活動中,對其定向培育,推進林木良種化進程。
充分利用森林公園的森林生態資源優勢、區位條件優勢和務林文化優勢,加大森林公園生態公益林保護力度,提高中幼齡林撫育強度,提高林分質量和林地生產力[3]。逐年進行林相改造,引進適宜的珍貴彩色闊葉樹種,調整樹種結構。
伐除長勢較差的林木,清理森林中的病死樹木,有效控制病蟲樹木面積。毛竹面積大,應充分利用毛竹再生速度快、利用價值高和一次投入、永續利用以及當地毛竹加工技工成熟、產業化水平高的優勢,加快毛竹產業基地建設[4-5]。
將現存林業資源作為發展基礎,將林業政策作為發展指導,將林業可持續發展作為動力,建立并完善生態、產業和文化體系,大力發展現代林業,推動生態旅游、多資源綜合利用事業的發展,逐步形成多產業協調發展的國有林場經濟新格局[6]。
林業作為我國重要的基礎產業與公益事業,對我國生態建設與維護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發展問題。宜興國家森林公園建設必須與國家政策相契合,堅持生態理念,強化林木保護與利用,有效開發利用林地資源,對林木進行分類管理,遵循自然和經濟發展規律,合理配置資源,因地制宜;依法治理林木,實行科教興林;保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均衡發展,建立健全林業資源經營管理體制,建設江蘇省乃至全國的綠色生態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