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91)
自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中國鄉村地區圍繞自身情況制定了鄉村振興計劃推動農村經濟建設,農業經濟管理是整個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新農村環境下,“三農”投資力度不斷增加,國家相關政策不斷扶持農業產業,幫助農業產業始終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但受產銷聯合機制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影響,阻礙了農業經濟管理綜合質量的不斷進步。為了幫助農村經濟實現更好的發展,結合我國基本情況,分析農業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策略,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和國家大力扶持下,幫助農業經濟管理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作為重點工作,對推動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1]。農業經濟管理是指當前農業圍繞市場基本情況和自身實際情況,靈活地對農村地區相關資源進行統一的規劃,提升農業發展的質量,進一步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從根本上提升經濟效益,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在當前新農村環境建設背景下,要靈活應用有效策略,做好農業經濟管理,這樣才能大幅度提升農業生產水平,使農民在此過程中獲得更多效益。做好農業經濟管理對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非常突出,例如針對性展開靈活創新的農業經濟管理,能夠解決農村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讓農村地區的經濟朝著優質化方向發展,最終帶動整個農村地區的進步。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農業經濟管理,能夠建立完善的現代經濟體制,有利于農業經濟發展,以及清除農業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最終為農業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中,大多以小農事作業承包進行生產,無法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雖然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國家大力支持,但部分地區仍存在基礎設施落實不到位的情況,受到農業自身發展的影響,農業生產經營和產業結構沒有與信息時代密切聯系[2]。當前農業經濟管理發展還面臨一些突出問題,這些問題直接阻礙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缺乏完善的管理體制和對經濟管理的高度重視,相關基礎設施和科技力量較落后,阻礙了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
目前,農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健全的管理機制,因為農業經濟管理是一項長期、全面的工程,要不斷提升農業經濟管理質量,推動農業發展,一定要結合實際情況設置相關制度。但當前農村經濟管理沒有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抑制了農村經濟管理的發展,給整個農業帶來不利影響。
在當前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視程度不高。雖然黨和政府對農業發展制定了相關規章制度,但很多管理人員沒有意識到這些制度的重要性,也沒有將制度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導致農業經濟管理水平無法提升,這些主要是因為農業管理人員思想觀念和綜合素質較落后而導致的。如果這些人員沒有意識到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那么即使制定相關的制度、政策、法規,也無法對其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農業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創新,但在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水平的過程中,由于基礎設施和科技創新不同步,導致其發展受到很大阻礙。農村地區缺乏相關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影響了農產品生產。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缺乏相關創新人員的技術支持和設備支持,制約了農村地區科技能力和人才優勢的提升,直接影響了農業經濟管理的開展[3]。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要高度關注農業經濟管理,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的管理制度,讓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和市場經濟管理體制密切結合,有序開展農業經濟管理。例如當前各地政府需要進行統一調配,不斷優化農村土地流轉制度,這樣才能幫助農村地區實現更好的發展,政府要結合農業經濟管理情況,建立健全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綜合考慮相關經濟發展情況,展開科學預測,合理配置農村地區資源,保障農村地區經濟管理工作高效推進。地方政府在制定相關經濟管理體制的過程中,要結合地方農業特色,制定符合地區發展的基本情況,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幫助農村地區實現更好的發展,圍繞國家宏觀經濟發展地方經濟的發展目標,讓農村地區經濟朝著專業化和規范化的方向發展[4]。
構建相關規范化管理制度的前提是具有農村農業經濟管理規范意識,地方政府的政績和工業化密切聯系,工業化發展能夠推動城市化的進步,導致很多地方政府關注工業經濟發展,忽略農業經濟發展。面對這樣的情況,要積極投入到農村經濟建設過程中,借助當前網絡時代媒體宣傳的便利,增強經濟管理規范意識,讓更多人參與到規范化管理中,為規范化管理建言獻策,從而不斷完善相關農業發展制度。
在農村地區,為了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水平,需要調整并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其突出作用。農業生產者一定要將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放在首位,這樣才能實現自身發展。地方政府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做好生產銷售工作,形成當地特有的農業產業模式,不斷提高競爭力。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農產品經營管理者一定要聯系社會實際,把握農產品產業結構,借助農副產品加工業,拉長產業鏈,提高農業產業的發展質量。
在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時,一定要改變農村的傳統結構和經濟管理模式,借助有效措施不斷調整現有的產業結構,構建多元化的農業產業結構,根據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統一優化管理階段性的相關資源,發展具有特色的農產品,帶動當地發展。此外,要不斷創新農產品經營方式,例如農產品的運輸、包裝和倉儲方面,滿足信息化時代發展的需要,提高農產品的自身價值。
農村地區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培育新興產業,不斷調整并優化產業結構。在此過程中,需要全面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為了進一步推動農業經濟朝著高質量的方向發展,需要讓農民掌握現代化的生產技術,加強培養其思想重視程度[5],使其在日常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增強環保意識,這樣才能為當地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鄉村振興戰略下,經濟管理的優化一定要朝著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在農業經濟管理中,要充分融入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等意識,真正落實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的經濟發展理念。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要想推動農業產業朝著穩定、高效的方向發展,就要融入科學技術,這樣才能幫助農業實現更好的發展。在國家層面,政府要加強對農業科學技術的投入,借助多渠道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政策和經濟的支持,實現農業科研的飛速進步。政府要綜合其職能,加強對科技市場的有效監管。讓國內外農業技術成果在農村地區得到應用和推廣,還要在政府的引領下實施人才開發戰略,讓更多高素質技能型、科研型人才深入農村,推動農村的發展。例如在農村地區基礎建設過程中,可以對當前農業基礎設施、農機道路、防護林網、配電及輸電裝備進行不斷優化,為其發展提供充足的支持。面對國家農村經濟發展落后的局面,可以引入先進人才,傳播先進技術,改變傳統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利用先進的現代化農業管理,在最小的成本下獲得更高的收入。
除了引進高科技人才外,引進農業經濟管理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6]。農業發展需要有專業人才優化提升農業經濟管理,農村地區要重視人才的引進,通過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福利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還可以在政府的引導下與高校合作,讓優秀的畢業生來到農村地區,投入到農業經濟管理建設中,幫助農業經濟管理實現優化發展。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為了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一定要加強農業經濟管理,結合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充分開發農業經濟資源,合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這樣才能帶動農業經濟發展,進一步推動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農民自身要嚴格要求、不斷提升外,政府也要結合地區實際情況,推出各項惠農政策,做好宏觀管理,使農村地區的農業經濟管理朝著高水平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