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巧靈 王國恩
濮陽技師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是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綜合性職業院校,位于濮陽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龍脊山南,西湖岸畔。學院創建于1974年,占地360畝,建筑面積11.1萬平方米,實訓設備價值6000余萬元,以人才培養質量過硬、師資隊伍實力雄厚而著稱。2007年晉升國家級重點技工學校,2012年晉升高級技工學校,2017年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復設立濮陽技師學院。學院集學歷教育、技能培訓、技能鑒定、就業服務等諸多功能于一體,現為國家級重點技工學校、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第45屆和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美發項目河南省選拔和集訓基地、河南省高水平中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工程項目單位等,是河南省技工教育的中堅力量。
歷經風雨四十載,躬耕教壇育人才。學院始終堅持“高端引領、校企合作、多元辦學、內涵發展”的辦學理念,以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為目標,以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河南省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為主線,一手抓基礎能力建設,持續改善辦學條件,一手抓內涵特色建設,不斷提升辦學水平。通過承辦技能大賽,爭取項目建設,持續推進一體化教學改革和校企合作,實行院系管理體制改革,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
堅持立德樹人? 提升德育水平
學院根據《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的“三全育人”要求,堅持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將德育工作與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育人目標結合起來,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系列德育活動,開創了學院德育工作新局面。
深化教學育人
充分發揮德育課育人主渠道作用,各專業開足開齊德育課程,開展優質德育課競賽活動,不斷增強德育課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通過“正確面對疫情、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的“第一堂思政課”,引導學生正確面對疫情,感悟全國上下齊心協力抗擊疫情的偉大民族精神,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
科學管理育人
建立健全學生日常行為管理、安全管理、實習實訓管理、校園網絡管理、班集體管理、后勤服務管理等各項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明確管理育人責任,實行全員管理、全員育人。成立學生會、班委會、學生社團等學生自主治理組織,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
創新活動育人
為突出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緊扣思想引領工作,學院堅持年度有計劃、月度有活動、天天有引導的活動思想,重視儀式教育,樹立青年典型,傾聽青年心聲,深入發掘、創新活動形式,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氛圍,也讓學生在活動中真正提高了認識,收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深化內涵發展? 提高教學質量
提高教學質量是學校工作永恒的主題,學院通過規范管理、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參加各級各類技能大賽不斷深化內涵建設,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集體主義精神的復合型、創新型高技能人才。
靠質量提升位次
一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努力培養“雙師型”教師。近年來,學院根據專業發展和教學需要,克服重重困難,引進高學歷、高技能人才充實教師隊伍;設置若干流動特聘崗位,從企業聘請能工巧匠等到學校兼職任教;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進行信息化教學、微課制作、教學設計等方面的教師教學培訓,對教師壓擔子、指路子,提升教師專業精神、專業技能、專業品質;定期評選出一批青年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教學名師、教育教學專家,搭建教師成長階梯,激發教師提升實踐能力的自覺性、主動性。
二是積極組織師生參加各級各類技能大賽,提升師生技能水平。學院高度重視技能教學與改革,以各級技能大賽為抓手,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以賽促建,把工匠精神刻在師生心中,把創新意識融入師生血液,把技能訓練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以技能競賽助推專業建設與技能提升,以匠心改革促發展,全面提升師生技能水平。
靠管理提升層次
一是狠抓教學管理。認真貫徹執行教學管理規程,要求教師做到教學任務書、教學計劃進度表、課程表、教案、教學日志、教室日志“六統一”,做到教學管理制度化、精細化、常態化;堅持巡課和聽課制度,及時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通報、整改,規范教學秩序,嚴格教學紀律;制定科學合理的激勵制度,強化教學工作考核,加強任課教師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二是細化學生管理。健全常規工作體系,堅持“精、準、細、嚴”基本原則,落實細節管理,在精細中求規范,在規范中求優化,在優化中求特色,向細微處要質量,持之以恒地提升學生管理工作水平;充分發揮獎(助)學金的育人導向功能,做好各項評優評先工作,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全院形成人人爭優秀、班班爭先進的良好氛圍;抓好新生入學教育工作,堅持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習慣養成、理想信念、工匠精神、自主管理、人文法治6個方面的主題教育,幫助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加強保安、宿管人員隊伍建設,要求所有管理人員把關心、幫助和服務學生的工作理念作為自己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服務育人。
靠制度提高執行力
學院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教學工作考核辦法、人事管理規定等相關制度,全面整頓工作作風,加強教職員工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學生管理各項規章制度建設,實現學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真正做到學生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切實提高了各項工作的執行力。
強化專業建設? 服務經濟發展
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
學院積極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精神,以專業對接產業、調整專業結構為主線,以培養高層次技術應用型人才、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的能力為根本任務,定期進行市場調研和專業調整。經過逐步建立、調整、合并,學院現設置有機械工程系、信息商貿系、電氣工程系、汽車工程系、現代服務系5個系部,開設了數控加工、焊接加工、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維護、幼兒教育、平面設計、跨境電商、新能源汽車維修、激光技術應用、智能制造與應用技術、計算機技術應用、物聯網技術應用、美容美發與造型、營養與保健等近30個應用性強、社會需求大的特色專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職業發展規劃選擇參加技能高考升學或是畢業后直接就業,學校畢業生升學率和就業率都保持在98%以上。
廣泛開展職業培訓
學院從社會經濟發展和就業創業對技能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出發,全面落實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行動計劃,依托辦學資源條件,不斷完善現有的社會培訓功能,建立職業培訓工作新機制。通過校內培訓、進企業培訓、送技能下鄉等方式,開展了在崗職工技能提升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下崗再就業技能培訓、新型學徒制培訓、創業培訓等形式多樣的培訓服務項目,年職業培訓10 000人次以上,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輸送了源源不斷的高技能人才,被確立為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
深化校企合作? 助推人才培養
學院以滿足社會需求、符合用人單位要求、提高畢業生滿意度為出發點,以《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于推進技工院校學生創業創新工作的通知》《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為指導,完善校企合作委員會管理機制,建立人才共育、過程共管、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機制,推進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增強辦學活力。適應區域產業升級需要,深化校企合作,創新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實施多學期、分段式社會實踐模式。建立社會參與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和監控機制,形成以學院為主體,行業、企業參與監督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截至目前,學院與百余家央企、國企、合資企業、本地重點骨干企業以及高校達成合作意向,與50余家單位開展了全方位多層次的校企合作,形成了知行合一、工學結合的高效有序的實踐教學機制,培育“適應快、上手快、成長快”無縫對接企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學生就業形勢喜人,畢業生供不應求。
風勁潮涌,自當揚帆破浪;任重道遠,更需策馬揚鞭。當前,學院正乘著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東風,秉承“崇德尚技、知行合一”的校訓,弘揚“實干擔當、團結和諧”的校風,立足當地產業基礎,著眼社會經濟建設,依托全球職業教育新理念,搶抓機遇,迎難而上,朝著創建省內一流、全國知名的現代化技師學院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