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博
摘要:課程作為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的外在表現,能直觀反映當前教育的發展方向。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對學生的教育規劃中占據重要地位。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初中語文教學的改革也在逐漸進行滲透,如何在結合當前教育新發展和新要求的前提下,促進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已經成為相關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點課題,也需要我們進行深入地分析與思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改革;教學思考
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部分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教學方法單一,與學生的實際情況聯系不夠緊密,無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往往只是按照教學目標和任務硬性地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導致課堂教學效果并不理想。而且由于課堂教學氛圍枯燥沉悶,導致很多學生對語文學科逐漸失去了興趣,嚴重降低了教學效率,并且對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這一教學目標顯得力不從心。因此,對語文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十分必要。文章先對當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并就如何實現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進行相關對策探討,以期能夠為促進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一些支持和幫助。
一、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現狀
1.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雖然課程改革已經進行多年,但是有些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占據話語權,忽視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一教學要求。而且較多采用單一的教學手段,使教學形式過于單一、片面,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逐漸降低。
2.師生缺乏有效的互動和交流
由于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了一定的距離,學生不敢主動與教師進行交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只能靠自己慢慢消化、吸收。
3.教學內容脫離生活實際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對課程內容的設計更多還是依靠對教材的研究,很少涉及學生的實際生活,缺乏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造成學生語文思維上的脫節,導致其對語文學科的認知陷入一定誤區。
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考
1.更新教學理念,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為了適應當前教學改革的新要求,教師要先從傳統的教學理念中脫離出來,擺脫應試教育思想的束縛,從意識層面進行教學理念的革新。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要凸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在結合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幫助學生發散思維,開啟智慧大門。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七年級下冊《驛路梨花》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閱讀整篇課文,大致了解課文內容,然后結合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課文的寫作技巧和思想感情。接下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和探討課文頌揚的傳統美德。通過轉變教學角色,可以有效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
2.改革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進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時,切忌采用單一、片面的教學方式,而應該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加強對網絡技術的利用,提升教學形式的趣味性和生動性,讓學生形象、直觀地了解語文知識。例如,在教學教材八年級上冊《背影》這篇課文時,教師要從教學方法上創新,可以從培養學生讀、寫能力入手,采用拓展閱讀和寫作的方式加深學生對課文思想感情的領悟。課文主要講述父親為“我”送行,把父親對“我”的愛表達得真摯而富有情感。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技術,為學生搜集一些與父愛有關的閱讀材料或者作者其他的文學作品,讓學生通過閱讀增加對文章情感的理解。
3.優化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初中語文教學不僅要從形式上進行改進,還要從內容上進行不斷調整,充分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實際情況,制定符合學生學習能力和發展需求的教學計劃。教師要將教學內容充分與學生生活進行貼合,引發學生的所思所想,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這對學習語文知識大有裨益。例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上冊《雨的四季》這篇課文時,作者分別描述了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點,以此來表達作者對雨的喜愛之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對雨的感情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可以是喜愛的,也可以是厭惡的,不對學生的寫作形式進行過多干預。通過優化課堂教學內容,使語文學習更加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而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為了深入貫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初中語文教師應該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脫離出來,通過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促進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有效實施,進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促進語文學科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宋旭婷.探討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改革[J].中國農村教育,2020(6).
[2]李青.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考[J].青海教育,201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