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華 張琳禎
摘要;在幼兒教育改革下,要求各幼兒園及幼兒教師需要積極組織幼兒參與各種各樣的戶外活動,以此有效培養幼兒形成良好核心素養與綜合實踐能力,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而種植活動作為一種典型的幼兒戶外活動,其對于幼兒個人成長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诖耍疚膶年U明幼兒園開展種植活動的重要意義入手,重點針對幼兒園開展種植活動的有效策略進行簡要分析研究。
關鍵詞:幼兒園;種植園地;有機結合
引言
幼兒教育的重點是為了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為今后幼兒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幼兒園會采取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進而促進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比如說規劃種植園地,但是在實際的幼兒園教學活動中,這兩種教學模式是相互分開的。由此,為了更好地提升幼兒園教學的質量和有效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這兩種方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更好地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彌補游戲化教學和種植園地中存在的問題,加強幼兒對于周圍環境的認知,提升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主動性。
一、幼兒園開展種植活動的意義
教育部門要求幼兒園教學活動的開展要以幼兒的實際發展為主,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與學習方式,讓游戲成為幼兒學習的方式,提出了課程游戲化的教學模式。幼兒園種植園地就是指在一個區域內進行指定活動。在現階段幼兒園有多樣的區域,歸結起來,主要有三種,一是常規區:主要是以美工區、表演區為主的基本區域;二是特色區域,這個區域是為了凸顯幼兒園的辦學特色;三是主題區,就是根據教學活動構建主題環境。種植園地的開展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幼兒發展的教學活動。
針對幼兒開展種植活動,可以使得幼兒對整個生命成長過程形成深入認知,充分體悟生命的意義。教師在積極引導幼兒親自參與各種種植活動的過程中,幼兒通過對種子生根發芽到生長發育成熟直至最終衰敗的整個過程進行認真觀察、科學記錄,不僅有助于幼兒感受生命與大自然的神奇之處,同時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生命觀,意識到衰敗和死亡并非生命終結,而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幼兒在種植活動中可以獲得收獲的喜悅,并在教師的引導下養成珍惜糧食的好習慣,而在將其種植得到的果實與他人相互分享中,也有助于幼兒學會分享、懂得感恩。除此之外,幼兒在親自參與種植活動中,還可以有效增強自身的綜合實踐能力,因此幼兒園開展種植活動,對幼兒的學習以及個人成長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幼兒園科學合理規劃種植園地展開策略
(一)巧妙規劃種植空間
開展幼兒園種植活動時,教師首先需要有意識地對幼兒園各項現有優勢資源進行集中整合與充分利用,巧妙規劃種植空間,為順利落實幼兒園種植活動奠定堅實基礎。例如在幼兒園將走廊與圍墻等地方開辟成種植園地,教師通過積極組織幼兒收集整理包括泡沫塑料箱、大塑料桶等在內的各種廢舊材料或生活中的常見材料,親自制作花盆、種植箱。一方面幼兒在種植活動中收獲的果實可以直接作為幼兒的加餐食材,使得幼兒能夠有效獲得收獲的喜悅,另一方面此種植空間規劃方式也可以有效避免占用過多幼兒園空間資源,且種植著各種農作物的花盆、種植箱等按序規整擺放走廊等位置,無形之中也成為了幼兒園的一道靚麗風景線,可在一定程度上達到美化幼兒園環境的目的。
(二)制定科學種植規劃
為了保障幼兒園種植活動得以順利開展,教師還需要通過主動與幼兒進行溝通交流,共同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種植活動規劃,對具體種植內容、種植時間與種植方法等進行統一明確。要求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幼兒在因地制宜的原則下,首選符合當地氣候條件與生長環境要求的本地農作物作為主要種植內容,同時也需要對幼兒年齡特點、發展需要等予以充分考慮,盡可能選擇成活率高、易于照料、生命周期相對較短且可以開花結果的作物。
(三)突出游戲種植園地的主題
在進行有計劃種植園地的時候,教師要跟著幼兒的實際發展和課程,在設計的時候一定要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能夠以激發幼兒的實際興趣為主,并且能夠將這個主題融入到種植園地中。對于幼兒來說,游戲使他們能夠進入到幼兒園的最大的動力,也是他們最為主要的生活內容,自由、自主和創造的游戲項目,可以較好的伴隨著幼兒的成長。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種植園地有關教學的課程變得有趣一點、生動一點。
比如在進行“不要踐踏草坪”的相關主題活動中。針對幼兒的認識,教師就首先可以通過多媒體的形式的運用,為學生播放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讓幼兒認識到,不要踐踏草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其次,再為學生播放教育片,讓小朋友們認識到這些花花草草的成長不易,突出“主題”。最后,開展“環保小貼士”的種植園地,在這個活動中,要求幼兒通過繪畫,或者是寫標語的形式,以這樣形成提醒人們注意草地,不要隨意踐踏。
結語
總之,種植園地的規劃設計對幼兒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在核心素養為背景的教育,在幼兒園中開展種植園地,與課程游戲化有機結合在一起,促進幼兒在教學中得到自主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車遠俠.追隨兒童問題情境的幼兒園種植課程建設——以黃瓜種植活動為例[J].江蘇幼兒教育,2018(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