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珺 翟漱文
(1江西財經大學藝術學院,江西南昌 330032;2安徽新華學院,安徽合肥 230088)
隨著時代的發展,美聲唱法在我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與此同時,部分傳統也在逝去。如何運用美聲唱法的演唱技巧促進我國本土化聲樂的發展,保持民族聲樂的地方特色,是民族聲樂繼承和發展中需要考慮的問題。美聲唱法中的演唱技巧與情感表達在我國聲樂運用中,如何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是值得探索的問題?;谶@一理念,結合美聲唱法獨特的藝術表現和演唱特點,將其應用于中國地方民族聲樂的發展中。
在17世紀的意大利佛羅倫薩,美聲唱法悄然興起。其名稱是BelCanto的直譯,在意大利語中它被稱為一種優美的歌唱。它的發展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它以音色優美、旋律流暢、內容豐富而聞名。十六世紀末到十七世紀初期歐洲資本主義經濟在新航路開辟及其引發的貨幣革命下,美聲唱法迅速崛起。其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繁榮昌盛的經濟、文化方面的文藝復興等等。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歌劇表演也悄然興起。美聲唱法的產生與歌劇密切相關。歌劇本身是一門非常獨特而美麗的藝術,它的類型不同于其他藝術門類。歌劇藝術是美聲唱法的重要前提,也是美聲唱法的重要載體。而且,隨著歌劇的發展,美聲唱法也會得到較大的演變。作為一門科學的藝術門類,美聲唱法有著屬于自己的特點。其一是需要科學的演唱方法作為指導方法,其二是注重歌曲獨特的藝術特點。
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之間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民族聲樂作品是民族精神的靈魂,奠定了美聲民族化的基礎。美聲唱法中對于呼吸、共鳴等演唱技巧的重視,使得這一種本土的民族美聲演唱藝術更具戲劇性和感染力,更令人耳目一新。它在超越自身藝術表現力發展的同時,促進了我國民族唱法的完善和進步,其唱法藝術表現力更加豐富。
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巧妙結合,不但能擴大歌者的音域且美化音色,極大地提高了我國本土化民族唱法的演唱技巧。因此,中國本土聲樂作品的主題逐漸豐富。這使得民族唱法的本土化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它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本土歌曲的藝術創作。比如,給人印象深刻的聲樂作品《孟姜女》就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作曲家王志信在原始民歌旋律基礎上進行創作改編,以強烈的敘事情感突出了本土化演唱的藝術表現力。又如,閻維文的《母親》充滿了真實的情感,令人深思,讓人淚流滿面。原唱準確的把握了音樂風格及藝術表現的魅力,用簡單動人的淳樸的歌唱語言表達了母親的大愛,讓觀眾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國母親的偉大。同一題材的優秀作品還包括《懂你》《兒行千里》等。
美聲唱法可以促進演唱者更好地將自己的演唱特色最大化呈現,與身體之間產生共鳴,促進身體的協調,透過聲音的載體,讓作品有效的發揮藝術魅力,抒發音樂所表達出的情緒,能夠真實再現演唱內容中表達的真情實感。用美聲唱法演繹時,其中非常重要的技巧是在演唱時對于演唱者整個身體的調動參與。演唱時,演唱者需要運用身體中的頭部和胸部的共鳴進行。由此可見美聲唱法依賴的不僅僅是演唱者的喉嚨部分發聲,演唱者的身體必須積極參與。
美聲唱法和其他唱法最為明顯和本質的區別,在于混合聲區的廣泛運用,真聲假聲按照音高比例根據歌唱需求進行動態調整,與此同時美聲唱法也十分注重高音低唱和低音高唱的運用。頭腔共鳴是混合共鳴的本質。通常在傳統美聲唱法中,正確運用頭腔共鳴可以保證歌手嗓音的“高位”。除頭腔共鳴外,胸腔共鳴和咽腔共鳴也不容忽視。胸腔共鳴在歌唱中起著類似“音”的作用,在演唱過程之中演唱者可以通過胸腔共鳴將自身的音色進行美化渲染,讓聲音達到粗狂。咽腔共鳴需要演唱者的口咽腔、鼻咽腔、咽喉腔共同協調參與其中。演唱時,咽腔系統需要完全打開,形成充分的共鳴空間。并且演唱者要根據不同的演唱曲目進行改變協調。只有不斷地調整自身的共鳴腔,演唱時的音色才會更完美。
美聲唱法自身的發聲訓練體系是較為完整的,其中包含了一些難度較高的演唱技巧,例如被熟知的高度融合的真假嗓音。運用美聲唱法演唱時,演唱者的諧振腔會被控制,從而協調平衡所有的諧振腔,最終獲得音效的統一。一旦音效得到統一,聽眾在欣賞時是感覺不到高音區、中音區、低音區之間相聯結的痕跡的。所以美聲唱法擁有的音域廣、混合機制強的特質,這種特質的緣由正是得益于美聲唱法可以將真假聲音完美融合以及將音域進行高度統一。
美聲唱法的演唱技巧中離不開氣息的運用,對于氣息也有著獨特的要求。在演唱具體的曲目中,演唱的不同階段,演唱所處的環境,都會對整體的氣息帶來具體化的標準。具體的要求能夠幫助演唱者及時調整氣息,在演唱的不同階段對氣息及時調整,確保氣息根據曲目的節奏調整強弱。通常而言,美聲唱法中的氣息多采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
在美聲唱法中的呼吸方式方面,研究者依據之前的呼吸方式得到結論。即呼吸方式可以分為依靠上胸呼吸、依靠腹式呼吸、依靠胸腹聯合呼吸。上胸呼吸(又稱鎖骨呼吸)顧名思義,就是演唱者運用自己的上胸進行控制呼吸。這類方式具有一定的缺陷,上胸呼吸的吸氣位置高,吸氣量小,這會使得演唱者的膈肌和腹肌無法協調參與?!靶馗孤摵虾粑笔潜还J為最科學的方法,其緣由在于:其一,演唱者的嗓音穿透力會得到大大的提高,在提高穿透力的同時保護其嗓音不受傷害;其二:當運用此方法將嗓音調整到最好的狀態時,呼吸的能量也會被協調參與進來。從綜上所述,當運用此方法時呼吸的壓力會替換為聲音的力量,讓演唱效果更加的豐富宏大。
美聲唱法中依據咬字的準確度來把握演唱方法。在美聲唱法中,演唱人員需要對咬字采取正確的處理,以實現將歌曲的實際情感內容真實表達出來??v觀美聲唱法的演唱歷程,咬字和吐字一直備受注重。美聲唱法產生于意大利,無疑其最初的演唱語言是意大利語,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的美聲歌曲一般采用普通話,也就是說,歌者借鑒美聲的演唱技巧用漢語來演唱具有中國風格的聲樂作品。
意大利語與漢語普通話分別屬于印歐語系和漢藏語系,聯系近乎于無,兩種語言發音技巧上有著迥異的風格。如元音a、e、i、o、u五個元音,意大利語在發音時需要大開口腔,抬起上顎,舌頭下壓形成共鳴腔,而漢語很少使用后口腔進行發音,口腔的張開程度也比較小,也不需要共鳴腔。
兩種語言的不同使得歌手在使用漢語進行美聲演唱時難免會出現字頭不準,發音無力,發音著力點不準等等問題。同時在具體的美聲唱法運用中,尤其是我國本土化的歌曲,需要將演唱中的注意力集中在聲音的婉轉悠揚之上,于是顧此失彼,忽略了歌詞發音的正確性,使得歌曲的演唱效果較差。因此,演唱者若想將聲樂作品完整地呈現在音樂會舞臺中,需要清晰的演唱每個字,讓觀眾不僅能聽清還要能感受到歌曲中的情感,與聽眾之間建立心靈上的情感共鳴,從而使歌唱更富有穿透力,更有生命力。
不同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是豐富多樣的。演唱者在演唱之前,需要深入作品去了解作品表達的意境,將自己化身到音樂作品的主題人物中,用心感受主題人物在整個作品中所呈現的細膩情感,讓演唱者在演唱中增強內涵豐富的感染力及生命力,與聽眾達成情感共鳴。對于美聲唱法的音樂作品而言,演唱者需要積極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運用自身對藝術的感知力、想象力,在演唱的過程中,根據原作品的創作內容,從腦海中勾畫出一幅場景,讓每個音符都可以透過演唱來表達出蘊含的情緒。
任何歌曲的創作者都是根據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所表達的一種感悟,有自己獨特的情感元素。若想充分地展現出歌曲內容所表達的情感內容,演唱者應該根據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作品的藝術特征等全方位認知。應明確曲調與歌詞之間的關系,從歌曲豐富的內涵中,透過自身的美聲唱法呈現出作品情感表達的藝術之美。
演唱者的專業素養不僅要對作品的表現負責,更要注重美聲唱法呈現的個性表達,需要積極思考創作者對作品賦予的內涵,還應該對作品有自己的感想,有自己的認識。不同人演唱出的相同作品,在演唱的音調、動律、節奏可以是相似的,但是呈現出的音樂感覺確是不相同的。正所謂,人對于音樂作品的演唱處理是靈活多變的,每次透過美聲唱法傳達的音樂作品都應是一部藝術創作。對于新的美聲唱法作品,首先需要演唱者透過作品中歌詞的創作背景,歌詞背后傳達的情感,結合當下時代的發展、自身的閱歷,再賦予作品新的理解,將自己對作品新的理解,用滿腔的激情透過美聲唱法表達出來。透過作品原本的內容,時代背景,融入自身的個性化認知,在作品的基礎上,可以進行二次創作,讓美聲唱法表達出的作品感情更自然,更強烈。
隨著時代的變遷,群眾更多的是追求內在的精神層面,此需求呈現出高速增長的趨勢,所以對于陶冶身心的音樂提出高標準的要求。那么就對演唱者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演唱者不僅要運用美聲唱法不斷提高自身的演唱技巧,更要注重在運用美聲技巧時如何對不同歌曲的情感進行更確切的把握、如何與聽眾用作品進行溝通、如何讓聽眾在情感上與之達到共鳴,這都是需要在未來不斷完善和提高的。美聲演唱只有達成演唱技巧與情感處理的全面融合,合理地掌握漢語普通話的咬字發音等技巧,才可呈現高水準的聽覺盛宴,為聽眾帶來精神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