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雪
(湖北省美術院曇華林工作室,湖北武漢 430061)
中西方因社會發展、歷史積淀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有著不同的教育體系,藝術教育也是如此。過去的十多年中,我在國內完成了初級、中級和高等美術教育,而后又留學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對歐洲最完備的藝術教育也有著深入認識,通過各種直觀、間接的認識和對比,發現中國和歐洲等過在藝術理念、人才培養、教學手段等方面有著較大差別。在這篇文章里,我以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以及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繪畫系為例來分析二者的具體不同和各自特色。
想進入中國美術學院首先要經過全國范圍內的統考,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程序后,最終根據考試分數擇優錄取。也就是說,中國美術學院乃至全國的美術高校,更注重學生全方位的知識掌握,并給大家提供一個非常公平的競爭平臺,讓學生去展示他們的繪畫能力(如素描、色彩和創作)、文化課水平(如政治、英語及其他文化課)和口頭表述能力(面試)等。
而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是申請入學,學校并不會設立統一的試卷考試,他們更關注藝術家的個人特質,所以每年招收的學生幾乎沒有人是同一個方向的,他們也無法設立一個對大家都適用的考試題目。皇藝申請的第一輪是遞交個人作品集,經過學校教研組的評定后才考生進入第二輪面試。面試時相關專業的導師通過和學生的反復交流,清晰了解到學生對自己研究領域的掌握情況以及學生是否具有“展演”的能力。除此之外,外國學生還需要進行語言類考核,比如雅思考試。
中國美術學院的繪畫學院包括了油畫系、版畫系、壁畫系、綜合繪畫系等;每個系也有詳細的工作室劃分,油畫系就實行工作室制教學,每個工作室每年級配有一個公用教室,每年級約有10名學生。工作室有五個研究方向,分別是歷史與主題性繪畫、新具象繪畫、具象表現繪畫、多維表現繪畫及綜合繪畫,另外還有油畫專業技法與材料研究實驗室。每個工作室的學習方法和教學側重都是不一樣的,體現了各自的專業性。
皇家藝術學院沒有這么詳細的劃分,油畫系、壁畫系、綜合繪畫系統稱繪畫系(Painting),也沒有根據創作主題劃分工作室。他們認為當代繪畫是融合的和多樣性的,不應該進行風格或者技法的分區,所以你可以在繪畫系里看到使用各種繪畫媒介的學生,包括但不限于色粉、油畫、鉛筆、水彩、噴繪、壁畫等。皇藝一屆大約共有60-80名學生,全部都集中在一個兩層的教學樓里,教學樓里有多個開放式的小畫室,每個畫室由6個學生共享,學生不可以用任何門板或者窗簾之類的隔斷物遮蓋自己的區域,必須保持敞開。
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根據工作室的研究方向安排老師,比如油畫系第一工作室(歷史與主題性繪畫工作室)由崔小冬、常青、鄔大勇、封治國四位導師帶領。這些老師有著扎實的寫實繪畫的能力,經常會帶領學生一起創作國家級的重大歷史題材的繪畫,也就是說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的導師幾乎都是“教學藝術家”——一位藝術家選擇將巧妙地教育他人作為自己藝術職業的積極組成部分,而不僅僅是教授學生藝術形式的技術。其他幾個工作室也都是由符合它們工作室研究方向的導師所帶領。也就是說,當學生選擇進入某個工作室之后,整個學習階段都會由工作室的這幾位導師進行長期指導與培養。
而英國皇家學院不是工作室制的教學方式,采用了相對流動的“一對一”導師指導制度。雖然每一個學年都會有一個主要負責你的導師,但學生還有很多機會選擇其他導師溝通交流,這樣一套流程下來學生可以了解到不同老師的教學理念與方法。主導師的分配根據學年產生變化,入學的第一年,學校將會根據學生申請時候遞交的作品集分配導師,第二年就可以由學生自己選擇主要導師。因為經過一年和不同導師的認識與交流,大部分學生已經可以找到對自己最有幫助導師。
除此之外,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的導師全部都是非常擅長繪畫的藝術家,而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導師除了畫家之外,還有藝術評論家、策展人等不同領域的優秀人才。
基于大繪畫時代對于油畫專業藝術教育、研究和創作的全新要求,中國美術學院的油畫系以“技藝與方法——大繪畫時代繪畫方法論的思考與重建”為核心研究方向,著眼于油畫藝術的傳承與創新這一根本問題。總而言之,中國美術學院非常重視繪畫技法的訓練以及對傳統繪畫的把握和理解。
而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比起繪畫最終產生的視覺效果,他們更注重繪畫的“調研”以及“批判性”思維的過程,因此學校的教學核心定義為“廣泛而包容”。除此之外,它們致力于拓寬對繪畫的理解,認為當代繪畫的本質是概念的,將繪畫實踐視為一種自我反思的批判性活動。他們的目標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平臺,在此平臺上大家可以展開“繪畫作為當代藝術實踐的一部分”的辯論。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反思并設想將來想成為什么樣的藝術家,最終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成為專業從業者,從而可以持續進行有意義的繪畫創作與實踐。
因為教學理念的截然不同,課程的安排上也完全不同。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格外注重“寫生”這一繪畫技能的訓練。正如約翰?伯格所說:“我們看見的東西與我們知道的事之間,永遠沒有一定的關系。”因此學校為了讓學生獲得自己的觀看方法,安排了大量的“寫生課程”,包括著衣寫生、人體寫生、情景寫生等不同類別,學校也鼓勵我們將繪畫作為對視覺對象提出疑問:“你看到的真的是這樣嗎?”這個過程中可以培養我們“觀察對象”和“感知對象”的能力,獲得獨特看待事物的視角,并通過這個能力來打破習慣性的視覺建構,以便于建立一種新的視覺模式。
除此之外,中國美術學院也開始很多理論課程,比如美術史、藝術概論、透視等;還有很豐富的選修課,如藝術哲學、道德經、中國文學等課程,這些課程的老師很多來自其他學校,比如浙江大學等。學校每周也會邀請各行業的領先人員來進行相關講座,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行參加。
而皇家藝術學院繪畫系沒有開設任何的寫生課程,學生在學校純粹的進行個人創作。為了刺激我們產生更多創作的靈感,學校給學生提供了各種各樣的課程。比如每個月有2-4次和不同導師的一對一課程,在這個過程里,老師們扮演的角色不是問題的解答者,而是和老師圍繞創作展開一系列討論。這種蘇格拉底式的質疑過程并不是為了讓我們的創意變得更令人難以理解和復雜,相反,它讓學生的思想更加清晰,擴寬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學會自己發現問題和化解一些矛盾。
皇藝沒有單獨的藝術理論課程,但開設了論文寫作課程。課程安排前期是10-15人的小班教學模式,中期是“一對四”的小組模式,后期則是“一對一”的單獨指導與改錯,就這樣幫助學生一步步提升論文寫作能力。皇美也開設各種講座,且講座的內容非常廣泛,不僅和藝術相關、也有哲學、神經學、物理學、商業營銷等各方面的講座。除此之外,學校還組織學生進行藝術家演講(Artistic Talk),這個演講是學生自己作為藝術家在學校的演播廳進行為時40分鐘的演講,包括演講和問答兩個環節。學生在第二學年還可以申請去別的學校進行藝術家演講,以及申請做其他學校的實習導師。學校開設這兩種課程的原因是1968年杜尚去世后,展演性藝術暴增之后,受過大學教育的藝術家快速膨脹,以傳輸系統(delivery system)本身作為努力目標的藝術,也就是說藝術家進行自我闡述和自我推銷已經成了當代藝術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了。
皇家藝術學院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課程,比如研討會和校園批判活動,前者是繪畫系每周一會在研討室開展的作品批評活動,后者則是每個月由不同專業的學生隨機組合開展的批判活動。除此之外,皇家藝術學院非常注重繪畫和其他領域的合作,經常同其他學校老師合作開設課程(Across RCA),也會開展一些校園外的活動,比如為期一周的“城市公共藝術”相關的小組活動(MAGroup)。學生每學期還有一次外出學習的機會,由導師帶隊在倫敦的不同美術館組參觀,二年級的學生還較遠的旅游,一般會前往意大利威尼斯看雙年展。
整體上來說,不管是中國美術學院還是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它們都配備了非常優質的師資,但是介于教學理念的不同,在課程安排上二者顯示出了極大的差異性,但是不管是哪一種教育方式,都對現代繪畫的發展和藝術家的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
注釋:
①《什么是教學藝術家》.https://ericbooth.net/what-is-ateaching-artist/.
②大衛?薩利.《當代藝術怎么看》.原點出版社,2018年,第2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