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曦
(西安思源學院教育學院,陜西西安 710000)
2020年的春天,老師們有了新的身份“網絡主播”。一場突如其來的病毒席卷我國,在黨中央、國務院和教育部的統一部署下,網絡授課如火如荼地開展了起來。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停課不停學”,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一線教師,特殊時期迎難而上,參與網絡教學中,進行兒童美術2手工部分的教學。
兒童美術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專業技能課,旨在培養幼兒教師的職業基本素質和基本教育技能。課程包括繪畫和手工兩個板塊,通過對基礎理論知識的講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繪畫與手工知識、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突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抓住幼兒教師教育特色,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幼兒園美術教學技能,能夠學以致用,強調應用型和實踐性。本次疫情的影響,這門以實踐為主的課程需要通過網絡直播進行授課,對課程內容的安排以及形式的探究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兒童美術2手工部分,主要通過緒論、紙藝、泥工、布藝、繩結、原生才材料、廢舊材料七個板塊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觀察能力、造型能力、動手能力及創造力。由于疫情的特殊時期,學生在家隔離。加之手工課程對材料工具的要求比較高,所以需要對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調整。考慮到學生居家環境的局限性,網課階段主要以原生態材料造型、廢舊材料造型、布藝、繩結四個板塊為主,有利于學生收集相關材料。
原生態材料造型主要以果蔬、植被、蛋殼、瓜果殼等容易收集到的材料為主進行粘貼畫及立體手工作品的制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從生活中去尋找可用的原生態材料。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根據自己現有的條件找到了一些麥稈、泥土、石塊等材料,結合材料特點創作出了一些優秀的作品。
在崇尚環保的今天,廢舊材料因其經濟實惠、節能環保、取材方便等特點,常被運用到美術教學中,因此利用廢舊材料的造型、色彩、肌理,經過加工改造制作出精美的手工作品是疫情背景下美術實踐課能夠很好開展的一個重要版塊。非疫情期間在開展此部分內容的過程中,部分學生會為了便利從網上購買一些材料進行制作,例如購買吸管、雪糕棍等材料。由于疫情的影響,學生只能在有限的條件下,去尋找身邊可用的廢舊材料,因此,廢舊材料造型在疫情期間開展對于學生材料開發有一定的幫助。學生們收集到的廢舊材料有飲料瓶、紙箱板、包裝袋、舊報紙、鐵絲、電線、紐扣、舊衣服、舊碟片、舊書等不同類型的材料。真正達到節能環保的作用,同時變廢為寶,制作出具有觀賞價值或使用價值的手工藝品。通過這次的廢舊材料收集過程,對學生今后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課程開發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布、繩線是傳統的手工材料,布貼畫、布嵌畫、繩結都是具有中國傳統裝飾特點和審美觀念的造型藝術形式。浸透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純粹的文化精髓和深厚的藝術底蘊,此次疫情期間開展也是由于其取材方便的特點,同學們運用不同的繩線創編出中國結、吉祥結、紐扣結等具有傳統色彩的繩結,材料的不同造就了各不相同的作品情感色彩。
由于疫情的影響,2020年春季學期只能以線上的方式開展教學工作,將以往的“線下”教學模式調整為線上語音直播,通過對多個線上教學平臺的嘗試,最終選擇使用騰訊課堂進行線上教學。由于疫情來得突然,大部分教師沒有線上授課的經驗直接從完全的線下到完全的線上,來不及了解線上教學的特點和使用方法技巧,只能在開展的過程中及時調整教學方案。
手工實踐課程中實踐是教學的關鍵,由于線上教學平臺條件的限制,線上授課只能以講授技法、相關知識及作業講評為主。此次手工實踐課主要以語音直播教學為主,線上直播主要是基本知識的講授及創作技法的學習,在講授過程中通過提問、在討論區討論等方法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全新的授課方式,拉近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上課時課堂氣氛活躍,沒有了面對面時的拘謹,學生更能夠輕松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為保證教學質量,課后的輔導答疑是必不可少的,在學生制作作品的過程中需要教師根據學生作品的特點及問題因材施教,因此選用QQ、微信,語音、視頻聊天功能,可以打破空間的限制,使教輔工作順利開展。
手工實踐課重在實踐,對于學生動手能力的提升,但因教學條件的限制,學生的實踐只能在課后進行,教師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指導保證教學質量。獨自在家制作作品,與在學校集體學習的環境不同,缺少了和同學分享討論的過程,創作思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作品的質量也與線下上課有一定的距離。因此在直播教學中加入作品展示、講評環節,有利于學生拓寬創作思路,豐富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在后期的作品制作過程中,吸收好的作品的精華,避免一些作品中顯現的問題。
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樹人,美育對提升人的審美素養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美術教學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相較于其他課程而言美術課程是比較輕松容易被學生接受和喜愛的課程,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是美術教學未來必不可少的探究方向。通過美術課程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建立民族自信,激發學生創新意識,促進其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
當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學趨于技藝化傾向。在美術教學中知識與技能化取向十分明顯,美術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成了課程的主要目標,課程的實施大多是枯燥的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缺乏藝術審美的體驗。美術教學實踐的教育技藝化現象使美術教學失去其應有的教育性。因此在此次疫情背景下,利用好特殊時期的環境特點,將教學內容進行升華,有利于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遠超自然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環境保護是當前社會的一個熱點問題。對于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不應局限于某以特定的課程或社會實踐,應從生活點滴入手,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例如手工實踐課程當中廢舊材料造型部分,就可以滲透環保意識。教師應在教授創作技法的同時關注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由于此次疫情的影響,環境條件的局限性使學生可以真正實現對于廢舊材料的運用,在尋找材料的過程中,用心觀察生活,在生活中尋找可用的創作材料。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隨著全球疫情的不斷蔓延,我國也反復出現本土病例,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同時線上教學也成為教師們授課必不可少的教學模式。對實踐課的教學來說更是不斷探索的新方向,實施線上實踐課教學要合理調整教學環節及教學內容,保證在調整的同時不改變原有教學目標。
手工實踐課的學習主要以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為主,能夠在熟練運用掌握手工工具、材料特點及制作技法的同時提升審美意識、開發創造能力創作出新穎獨特的手工作品。老師在進行線上教學時依然要堅持這一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線上教學需要抓住線上教學優勢,利用中國大學生MOOC、學堂在線、雨課堂、騰訊課堂、QQ、微信等平臺進行線上教學,合理利用網絡資源,通過選擇有價值的視頻、圖片等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審美。線上教學除了講授外也要抓住實踐的本質督促學生進行手工制作,練習手工技法、創作有創意的手工作品。線上教學同樣需要注重學生的實踐成果,通過課前布置材料準備、課后布置相應作業、課上對作業進行點評等形式加強對學生學習的過程考核。
無論是線上教學還是線下教學對于手工課程的開展都需要教師因材施教,抓住學生的學習特點,挖掘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創作能力。創造力的培養是美術教學必不可少的,線上的手工教學也不能忽視這一能力的培養。首先針對材料的選擇,要滿足不同水平學生學習和創作的需求,作為教師應盡可能豐富的為學生拓展材料,例如布藝材料就有各種各樣的布,可以選擇不同工藝的布料,例如漂白布、印花布、坯布、無紡布、色織布等,進而色織布還可以分為牛仔布、斜紋布、格子布等。也可以選擇不同材料的布如棉布、麻布、絲綢、混紡織物、化纖布、呢絨、皮革等。無論是工藝上的不同還是材質上的差異都會讓同樣造型的作品有著不同的藝術效果。所以學生在創作作品時教師對于材料選擇方面的引導應具有廣泛性。
其次創作教學需要有豐富性,單一的教技法教創作思路、技法訓練、成品制作過于平淡,很難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所以教師應選擇不同的引導方式進行教學,可以通過局部創作、個案創作、半成品完善等不同的創作基礎,多維度的進行藝術創作練習。例如西瓜創意,教師引導學生以西瓜為創作素材進行頭腦風暴,學生可以從西瓜皮、西瓜紋、半個西瓜、一塊西瓜、西瓜汁、西瓜籽、西瓜和螞蟻、西瓜和夏天、西瓜和文創、西瓜和家具、西瓜和生活用品、西瓜和美食等多個角度開展西瓜手工作品的創作。學生抓住線上平臺的便利條件,搜索相關資料,發送至線上課堂進行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不但更新自己的想法,互相學習互相激發創造力。
最后教師評價對學生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藝術沒有對錯,更多的是需要引導學生樹立創造意識,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創造能力進行評價,以激發創造興趣為目標,調動學生創作的積極性。有了創作意識和興趣才能在完成作品的過程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才有可能把學生的創造潛能充分的挖掘出來。所以在作業點評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是發現學生的創作優勢,把不同學生的優勢進行分享,鼓勵該同學的同時對其他學生也是一種啟迪。教師應創設寬松、自由、自主、自信的學習環境,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發展性,使評價結果更具教育性、激勵性、導向性。
本次疫情下線上教學的順利開展,對未來更多的線上教育奠定了基礎。因此對于線上開展實踐類學科的教學探究需要我們不斷地深入。對于簡單易理解的教學內容可以線上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采用線上教學平臺的討論區,連線等功能實現師生互動,但對于實踐類課程的開展還需要我們從內容、形式、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角度更深入的探究其實施的方法,以保證教學質量、學生作品質量及正確價值觀的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