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陽 陳湘 任建立 李秋平 張建文
(1.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湖南株洲 412012;2.株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湖南株洲 412000)
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明確指出,要樹立“大健康”理念,將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上,深度融合全民健身與全面健康。該舉措是“體醫結合”的升華,可推進全民健身向全民科學健康的跨越。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與領路人,肩負國家興亡與民族發展的重任。現如今,隨著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與不良生活習慣的養成,越來越多的學生處于“亞健康”狀態。他們急需改善自身的身體狀況,促使身心健康發展。雖然傳統的體育課程及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學生的身體得到鍛煉,但其設置具有局限性,達不到理想的鍛煉效果[1]。由此,該研究以大學生肩頸痛人群為模式主體,將體育科學的理念與現代醫學理念相融合,構建“體醫結合”干預新模式,為高等專科學校全面主動服務健康需求及醫學教育改革指明方向。
在國外,最早將體育與醫學結合應用的是美國與日本。1978 年,日本將體育鍛煉歸入國民健康促進計劃中,并在2000年將醫生指導下的運動指南明確制定。1980 年,美國運動醫學學會將體育運動納入到健康管理體系中,并對實際運動指導中體育指導人員給予資格認證[2]。目前,國外關于“體醫結合”干預模式研究已形成較為全面的體系系統及指導應用經驗,為我國“體醫結合”干預模式研究提供了幫助。
在國內,關于“體醫結合”干預模式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東漢末年。在當時,華佗以“五禽戲”開創“體醫結合”干預模式觀念。1994年,在全民健身計劃中,明確指出要樹立科學健身觀念,將體育醫療康復的科學方法重點進行研究與推出[4]。2004年,我國又相繼提出體醫結合的理念,并在醫學院校、體育院校的教材中給予具體性的干預處方。從以往的研究情況看,研究的理論內容與單項目運動處方較多,且主要側重于國民體質,對“體醫結合”的研究近幾年陸續出現。當前,“體醫結合”干預模式尚處于研究初級階段,在實際應用中該模式存在諸多問題與應用難度,如何將體育與醫學有效銜接是當前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而高校是培育祖國未來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其身心素質的健康發展十分重要。然而,從現實情況看,高校學生受學習、鍛煉缺乏指導等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學生處于“亞健康”狀態。由此,“體醫結合”干預模式構建十分必要,這已成為當前體育醫學運動結合研究重點。
“體醫結合”作為一種新型促進健康的手段。對于該干預模式的構建,以大學生肩頸痛人群為組織,以預防、恢復為主,整合“醫學院校—中醫醫院—大學學校”等相關專業機構的優質資源,發揮教師、醫師、醫學生三者的作用,明確“模式本質—模式主體—模式路徑”,以此共同解決大學生肩頸痛的問題,助力健康中國的建設[3]。現就有關學校醫學專業大學生肩頸痛人群狀況的調查及引發因素進行分析。
以學校該系醫學專業200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法、訪談法和考查法,并采用因子分析法,探討了大學生肩頸痛人群狀況與體醫結合干預模式構建之間的關系。在該研究中,所選取的200名大學生均為該校存在肩頸痛的大學生,問卷設置一共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參照曹麗等人的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進行問題設置,主要包括肩頸痛常見的癥狀、表現等問題,共計18個,以出現的頻率記為0~3 分,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越明顯;另一部分針對引發肩頸痛相關因素進行提問,就大學生對肩頸痛知識的知曉程度及預防措施進行調查。在發放問卷過程中,針對該系專業進行10~15min的面對面訪談,圍繞問卷內容展開調查。通過初期調查與訪問,將收回的200份問卷進行篩選與整理,其中具有代表性與有效性的有180份,回收率為90%。
對回收合格的180份問卷進行整理與總結處理,發現大學生肩頸痛人數為170 人,其中男生有103 人(占60.59%),女生有67人(占39.41%)。在訪談過程中,發現這些學生均感覺頸部肌肉疲勞、轉動脖子咯咯響及有時惡心、頭暈等癥狀,且出現的頻率較高。有11.18%的學生在面對自身肩頸痛不適癥狀時,沒有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而是任其發展;88.82%的學生會采取一定的干預措施進行緩解,解決方法見表1。通過學生緩解方式調查,對學生肩頸痛知識的知曉程度及預防措施展開調查,發現大學生對自身肩頸痛知識的認知程度較低,且沒有引起重視。其中,有20.3%的學生對肩頸痛知識根本不了解,55.2%的學生了解一點,24.5%的學生一般了解。從學生獲得肩頸痛知識途徑看,其中從網絡獲得的占65.5%,從電視及廣播獲得的占21%,從雜志獲得的占11.5%,其他占2%。由此可見,大學生對自身肩頸痛的認知不足,且缺乏預防及干預的意識,在發生疼痛后沒有及時就醫,而發生惡化,需要加強學生對肩頸痛疾病的認知度與干預措施。

表1 肩頸痛不適緩解主要方法(n=170)
調查發現,導致大學生肩頸痛問題出現的原因較多,且涉及多方面。采用因子分析法,總結與分析其中引發的主要因素,具體表現如下。
2.2.1 主觀因素
對大學生而言,引起肩頸痛的主要因素是日常不良生活與學習習慣引起肩頸承受壓力過大,從而導致屈頸過度引發身體健康預警。通過訪談與調查發現:170名患有肩頸痛的大學生中,有122人每天長時間躺在床上打游戲、看電視、刷抖音,占總人數的71.76%;有31人每天長時間伏案看書及學習,占總人數的18.24%;有17人習慣睡覺墊高枕,占總人數的10.00%。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腦、手機幾乎成為必備的產品。大學生在校期間自由學習的時間較多,使用手機、電腦的時間也多且不受約束[4]。由于長時間處于同一個固定姿勢使用手機與電腦,且沒有固定的時間間隔休息,從而造成肩頸痛癥狀出現。
2.2.2 客觀因素
除了受自身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生活環境、社會環境及體育運動的缺乏等客觀因素,同樣會引起大學生肩頸痛。通過訪談與調查發現:170名患有肩頸痛的大學生中,長時間面臨學業壓力、就業壓力的有78人,占總人數的45.88%;長期起居無規律且缺乏體育鍛煉的有62 人,占總人數的36.47%;有吸煙等不良嗜好的有30人,占17.65%。對堅持體育運動改善肩頸痛的65名大學生進行跟蹤調查,發現通過長期堅持體育鍛煉,肩頸痛得到明顯改善的大學生有45 人,占總人數的69.23%;通過堅持體育鍛煉(偶有休息),肩頸痛稍有改善的大學生有15人,占23.08%;偶爾進行體育鍛煉,肩頸痛癥狀仍然存在的大學生有5 人,占7.69%。可見,大學生肩頸痛的產生受客觀因素影響較大,但并非是主要因素。長期堅持體育鍛煉與接受指導的學生肩頸痛癥狀改善明顯。由此可知,加強對學生肩頸部功能的鍛煉,做到勞逸結合,可減少大學生肩頸痛發病率。
基于以上現狀評價與分析,把握住模式構建的目標方向,以“中醫學、康復學、社會學、體育學等”為理論基礎,對干預模式的“目標—原則—過程—評價—管理”進行全方位研究,按照“健康優先、體育先行、系統改革、科學持續”的原則,對“醫療服務—養生健康—健身指導”的深度融合進行構建,如圖1 所示,主要內容表現如下。

圖1 大學生肩頸痛人群“體醫結合”干預模式構建
針對大學生肩頸痛的問題,整合該校及中醫院等相關專業機構的優質資源,發揮教師、醫師、醫學生的專業能力,開展肩頸痛健康意識教育,在醫療服務方面,首先進行的是肩頸功能鍛煉操。鍛煉內容為:要求學生每天進行肩頸功能鍛煉,每個動作應從緩慢逐漸用力至最大限度,之后休息片刻后恢復中立位,在恢復期間不用力且處于放松狀態。在鍛煉期間可配合深呼吸,以獲得更好的干預效果。目前,所采取的配合措施有預備式、前屈后伸、左右側屈、左右旋轉及擴胸手背等。其次,推拿治療基本部位來緩解肩頸痛。操作步驟:先用拇指按揉頸部棘上韌帶、豎脊肌各3~5遍,之后拇指與其余四指對稱拿捏頸項部兩側2~3min,配合點按風府、鳳池等腧穴,促使肩頸部放松,然后,雙手拿捏頸肩部3~5遍,并配合按揉大椎、大抒等腧穴,再采用丁氏掌滾法反復按揉肩頸背部3~5min,兩手指按揉肩胛間區豎脊肌2~3min,最后,以小魚際、全掌按揉肩頸部進行松懈。此外,根據肩頸痛程度進行分型,以此制訂不融的醫療訓練方案[5-6]。
在進行醫療服務過程中,發揮學校優質教學資源及設備等作用,將該專業教師、學校醫師及學生力量進行整合,在該方案實施先期主要是培訓優秀的推拿、針灸學員,讓其了解肩頸功能鍛煉操作及推拿手法方法、步驟及要領等,之后根據情況進行醫療服務與訓練。首先,定期開展肩頸痛專題講座,詳細向學生介紹肩頸部的局部解剖、生理及病理特點及臨床表現癥狀,并對肩頸痛不加以干預而任其發展所產生的危害等內容進行詳細介紹,并組織學生觀看《肩頸痛疾病臨床診斷與治療》《推拿手法治療肩頸痛》等影像教學資料[7]。其次,指導學生做肩頸部功能鍛煉操,并定期檢查動作要領,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最后,由專業教師、學校醫師加強合作與交流,共同指導該專業骨干成員,利用每天下午時間進行肩頸操及推拿手法的鍛煉,要求每天按照要求做肩頸操1~2次,推拿手術治療則需要每人每周2次以上。
在日常預防肩頸痛疾病過程中,對大學生進行必要的養生健康理論知識教育與指導。比如,八段錦、太極等養生健身方法,是以中醫基礎理論與經絡學基礎展開的運動療法,長期堅持鍛煉可預防與治療肩頸痛。謝崢嶸等人指出[3],八段錦和靜力性抗阻訓練對大學生亞健康態頸部不適有明顯的干預效果。這是由于八段錦通過調心、調息及調身進行鍛煉,在練習時主要強調以形體活動、呼吸吐納及心理調節三者相結合,使人體保持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對心理焦慮、不安等各種不良情緒起到緩解作用,可調節患者神經系統的功能,改善肩頸痛癥狀[9]。在“體醫結合”干預模式指導下,通過收集八段錦、太極等養生健身資料及教學視頻等,加強對學生的養生健康教育。緩解學生學習壓力及就業壓力,改善其身心健康狀況,有效預防肩頸痛疾病的發生。
結合大學生在校引發肩頸痛的因素,在日常加強肩頸痛的重視程度與宣傳力度,鼓勵學生參加日常體育鍛煉,有效預防與緩解肩頸部病變而產生的疼痛感。在學校內,體育教師可開展體育保健方面的講座,加強學生對肩頸痛疾病的重視度,了解肩頸痛疾病的危害。建議學生每天根據學校提供的肩頸部鍛煉功能操,堅持活動與鍛煉頸部,針對不同部位肩頸疼痛,可收集與整理相關的緩解方法資料,通過系統化的學習與鍛煉,使肩頸部肌肉得到充分放松,從而提高肩頸部的柔韌度,使頸椎生理弧度達到正常狀態[10]。
大學生肩頸痛是以肩部肌肉疼痛不適、活動受限等特點為主的一類疾病。由于學生不重視而任由疾病的發展,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該研究基于“健康中國”戰略下,對大學生肩頸痛人群狀況及詳細分析,了解到引發學生肩頸痛因素有日常不良生活與學習習慣引起肩頸承受壓力過大、社會環境等,通過整合“醫學院校—中醫醫院—大學學校”等相關專業機構的優質資源,指出“體醫結合”干預模式構建猶如一劑良藥,不但助力于當前“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還促進高校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全面主動服務健康需求及醫學教育改革指明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