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宇,陳麗莎
(河北大學管理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基于新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針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北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取得顯著成效。
然而,河北省鄉村人才支撐體系短板依然存在,鄉村人才普遍短缺、人才流失嚴重、人才文化素質水平偏低、人才不穩定等問題日益嚴峻,人才短板嚴重制約著河北省鄉村的發展。持續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努力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本地人才,培養更多“本土能人”,同時要創建良好的引才、用才、留才環境,“栽得梧桐樹,引來金鳳凰”,聚天下人才而用之[1]。破解鄉村振興人才短缺問題,對河北省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義。
課題組對張家口、保定、邯鄲、石家莊、邢臺、廊坊等地的27 個鄉村進行了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對當地的發展現狀、人才短缺類型、人才短缺原因和目前已經采取的人才政策進行了解。
通過分析調查數據發現河北省鄉村發展情況和人才情況如下。
在所調查的27 個鄉村中,鄉村特色產業類型為特色種植養殖的有11 個,占有特色產業鄉村總數的91.7%;為農產品加工業的鄉村有2 個,占16.7%;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有5 個,占41.7%;為鄉村文化產業(如傳統文化產品生產業)的有1 個,占8.3%;為農村服務產業(如養老托幼產業、物品維修產業、批發零售業等)的有3 個,占25%。
目前,在鄉村急缺人才類型方面,缺乏種植、養殖能手的鄉村有17 個,占調查鄉村總數的62.9%;缺乏返鄉就業創業人員的有8 個,占29.6%;缺乏專業人員(如鄉村教師、醫生)的有12 個,占44.4%;缺乏農業科技人員(如農業技術人員、獸醫)的有20 個,占74.1%;缺乏農產品營銷人才(如電商人才)的有20 個,占74.1%;缺少其他類型人才的鄉村有5 個,占18.5%。
2.3.1 為人才就業創業提供政策扶持
多地為人才提供資金支持,如小額無息貸款;各政府職能機關為創業提供一對一政策幫扶,使“小草可以發芽生長”;在工業園,設立專業的創業交流平臺;在便民服務中心為創業者提供一站式手續包辦服務。建議落實常態化優惠稅務政策,并在住房、落戶、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更多補貼和優惠,吸引人才,鼓勵創業。
2.3.2 大力發展本土特色產業
南大堡村利用南大堡蔬菜批發市場優勢,將蔬菜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連接為完整產業鏈,吸引人才從事種植、批發、網銷零售等工作,與種植戶簽訂種苗供用合同,并為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邯鄲市安莊村與周邊3 個村子合作發展,共建設了152 個溫室大棚,大學生給村民推廣新種植技術,讓越來越多的村民參與溫室大棚果蔬種植。
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可知,河北省城鎮人口為4 482 萬人,鄉村人口為2 979 萬人,占比分別為60.07%和39.93%。與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1 324 萬人,鄉村人口減少1 049 萬人,農村青壯年流失現象十分嚴重。當前農村經濟、生活環境與城鎮存在較大差異,接受過高等教育、文化素質水平較高的青壯年大部分選擇去城市發展,導致鄉村人才從鄉村到城市單向流動[2]。
從河北省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離鄉現狀來看,河北省鄉村人才短缺主要在農村實用人才方面,比如種植養殖能手、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科技人才和農產品營銷人才等。大量農村青壯年外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河北省新農村建設進程,降低了農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甚至會導致城鄉差距持續擴大。
河北省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基層發展相對落后,城鄉差異明顯。據初步核算,2019 年河北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 738 元,比2018 年增長8.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 373 元,比2018 年增長9.6%。而在水、路、電、信、房、灶、廁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教育、衛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城鄉地區差距更為懸殊。農村衛生、醫療、人居環境等各方面條件不夠優厚,滿足不了人才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需求,導致留不住本村人才,一些本地農業科技人員、致富能手、專業人才等流入城鎮。同時,鄉村的基礎設施現狀及基層生活條件阻礙了外來人才“上山下鄉”的步伐。
第一,對鄉村人才的物質激勵投入不足。雖然有政府的補貼支持,但是由于政策扶持力度太小,對鄉村人才的激勵無法發揮出來。同時,待遇保障機制不健全,城鄉地區在薪資待遇、社會福利、生活環境方面仍然存在較大差距,難以滿足鄉村人才的需求,導致鄉村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人才留不住。
第二,考核管理機制不完善。雖然河北省在職稱評定標準中規定,品德、業績、能力突出的鄉村人才均可申報職稱評定,同時打破逐級晉升的限制,享受“跳級”評審,但是并未制定相關文件對人才認定后的考核淘汰作出具體規定。后期考核管理工作不足,導致鄉村人才不積極、不主動,影響鄉村振興進程[3]。
河北省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整體偏低,2018 年,初中以下學歷人數占比為57%,高中學歷人數占比為12%,專科及以上學歷人數占比為4%,鄉村高素質人才普遍缺失,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造成了一定影響。
另外,河北省對鄉村人才的培訓力度不大、重視程度不夠,多數“土專家”和“田秀才”都是自然成長起來的,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靠長期的實踐經驗積累“走天下”,缺乏專業技術培育。同時,農村經濟已呈現多元化、多層次的態勢,但河北省培訓內容和形式過于單一,仍然以生產技術為主,注重田間實踐,因而鄉村人才的發展機會少、進步空間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鄉村外向型經濟的發展,難以滿足鄉村振興的實用人才需求。
河北省政府部門應不斷完善政策措施,加快在農村地區建設人才創業孵化基地及各類綜合性、專業性創業園區,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凝聚社會各類資源、引導社會各類資本、引入社會重大創業項目,為創業群體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形成創新、創業、就業的良性循環。政府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發各類返鄉入鄉人才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的積極性,鼓勵返鄉入鄉創業人員入駐創業孵化基地并按規定享受福利補貼,全面落實返鄉入鄉創業人員稅收減免、場地租賃優惠政策,減輕人才創業負擔,激發創業熱情;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條件,加大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創業創新的補貼力度;加強與外出務工人員的登記和聯系工作,構建起鄉情、親情溝通紐帶,吸引在外優秀人才回鄉發展,按規定為返鄉創業就業人才及其家庭提供保障和補貼服務。除了引入外來人才,還要積極發掘一批當地“田秀才”“土專家”和能工巧匠,充分發揮領頭作用,確保鄉村人才振興全面推進[4]。
加強河北省農村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和管護力度,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抓手。著力改善省內農村地區公路、供水、電力、通信、住房等基礎設施環境,全力保障民生。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加快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建好、管好、護好農村公路,打通服務“三農”的“最后一公里”;高度重視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加快農村飲水安全提升工程建設,保證農村飲用水水質及水量;認真貫徹落實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提升全省農村用電質量,實現小城鎮、中心村電網改造升級;認真做好農村危房改造工作,保障危房貧困戶的居住安全。
同時,加快推進農村教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領域建設。將農村教育事業放在優先發展地位,不斷完善教學基礎設施環境,選拔優質教學人才,加大師資培訓力度,提升農村教學水平;合理規劃、建設標準化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扎實推進建設健康農村;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工作,適當提高個人繳費比重和政府財政補助,保證城鄉居民公平享有醫療保險權益,為人才扎根基層創造良好條件。
河北省政府應加大對鄉村人才物質激勵的資金投入,運用物質激勵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同時改進鄉村工作環境條件,通過提升鄉村人才的薪酬福利水平、津貼補助、設立專項獎勵資金等舉措滿足鄉村人才的物質需求,使鄉村人才有壓力、有動力、有干頭、有甜頭;加強政治激勵機制,對有作為、敢擔當的鄉村實用人才在政治上予以信任,符合條件的優秀人才可優先納入黨組織,作為選拔和培育成為村級后備干部人選;建立榮譽激勵機制,對于在鄉村振興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優秀人才,縣級層面應加大表彰獎勵力度,同時滿足鄉村人才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創新考評激勵機制,目前河北省僅規定了鄉村人才的職稱評定標準,但對認定后的考核淘汰機制還不夠完善,要注重加強鄉村人才職稱后期考核管理制度;專門成立評估考核領導小組,采用領導測評、村民互評、自我評估等多種形式進行多維度、差異化的評審考核[5]。
進一步完善農村鄉村人才培訓與教育體制,強化培訓與教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致力于鄉村人才的創新能力和專業才能提高,提升其吸納科研成果和轉換職業角色的能力。
同時,面向鄉村特色產業,重點培訓鄉村人才的專業知識和實操技能,提升教育和培訓質量,創新教育和培訓的方式和內容。對于鄉村人才的培訓模式要結合多種方式,通過綜合采用講授式、情景式、實踐式等多種模式,做到緊扣實際、聚焦實戰、突出重點、注重實效,不斷增強培訓效果;培訓內容要注重培養鄉村人才的實用技能,傳授生產技術的同時加強農業科學技術培訓,改變傳統農業觀念和運行模式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6]。
為了補齊鄉村人才的教育“短板”,應大力支持高校與鄉村集體合作,利用河北農業大學等院校的資源優勢,不斷提升鄉村人才的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