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宇鑫,孫 凡
(湖北科技學院 湖北 咸寧 437000)
近年來,隨著大學生村官等項目的不斷深化,大批青年大學生回到農村基層,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簡稱“青馬工程”)作為大學培養優秀學生的重要品牌項目,是高校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培養了大量政治素質過硬、綜合能力較好、服務意識較高、專業素養較強的優秀青年骨干。為了深入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揮高校服務社會作用,落實高校輸送人才的基本任務,引導學生把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湖北科技學院組織“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學員赴湖北省通山縣冷水坪村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探索新農村建設景觀規劃。
正確認識鄉村振興,首先要科學地把握“鄉村”這一范疇及其內涵。鄉村是市區、鄉鎮以外的地域,其處在丘陵、高原、沙漠等欠發達地區;鄉村振興包括原始自然環境、鄉村建筑、原始風俗等方面。園林景觀不僅是大自然的一種體現,其還會受經濟、文化、政治等社會因素的影響,是城市園林景觀以及鄉村園林景觀的統稱。城市園林景觀與鄉村園林景觀雖然都是園林景觀,但是他們有著本質的區別。鄉村園林景觀是一種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是沒有破壞原生態環境的天然景觀。但鄉村園林景觀也并非純粹的自然景觀,在保護原生態的原則下,融入了文化、經濟、人口等生產要素,具有獨特的自然特征,構成了藝術與審美的自然風光,為新農村的規劃建設與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1]。
鄉村園林景觀是在保護原生態的原則下,根據鄉村經濟發展需求和鄉村建設要求,對農村的自然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和合理規劃設計,不斷深入地挖掘并提高鄉村景觀的自然價值和商業價值,促進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鄉村園林景觀在新農村的不斷發展建設中逐漸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能夠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游玩,有效帶動鄉村旅游業發展,是改善鄉村居民生活質量、提高農村居民經濟收入的重要途徑。
保護農村自然生態環境關系到農民的利益,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是農村長久保持和諧穩定發展的基本保障。農村環境整治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為了建設鄉村,協調城鄉全面發展的措施。保護農村自然生態環境,不僅推進了農村生活垃圾的治理,而且還完善了污水治理措施,以保障農民的用水問題,進而加強了治污減排和保護生態環境,改善了農村的鄉村面貌。重新規劃設計鄉村主干道,解決道路破舊、出行不便等問題,提高農民的幸福感。堅持注重原生態保護、以舊修舊和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鄉村景觀規劃要依據不同地區的環境條件和地理特點,從科學與理性的角度出發,強調景觀設計的自然性。這樣一來規劃的農村環境,既不破壞環境,又有利于環境保護。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忙碌的城市生活使很多城市居民的生活壓力逐漸加大。近年來,很多城市居民為了減輕壓力,在節假日選擇到鄉村呼吸新鮮空氣、觀看大自然的風景。鄉村環境是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美麗的鄉村景觀能給居民以及外來游客帶來視覺和精神上的享受,讓人們有了一個放松、親近大自然的機會。鄉村園林景觀規劃將地方特色文化合理融入到自然景觀中,為農村自然景觀帶來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以滿足人們的生活文化需求,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對進一步豐富鄉村文化建設有重大意義。
當前,隨著市區、城鎮的高速發展,城市園林景觀的規劃設計越發成熟,在城市建設中被廣泛應用。農村與城鎮布局設計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其人口密集度低、建筑分布不均、多為低層建筑、依山而建、依地勢而建,但自然景觀較為豐富,所以照搬城市園林規劃模型是行不通的。因此,目前我國鄉村園林景觀規劃水平仍然處于較低水平,主要表現在規劃的總體布局形式單一或規劃時造成鄉村原生態文化過度流失[2]。例如住宅小區多采用“田”字型布局方式,其形式較為單一;景觀設計采用“象”形或大片的布置,使得農村缺失自然、親和的氛圍,從而造成了鄉村自身特色文化的缺失。
當前,在鄉村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中“重經濟收益,輕文化傳承”的現象仍然比較嚴重,設計者片面追求城市流行文化和西方文化,通過創造“假文化”來打造鄉村景觀的現象仍然比較普遍。例如在鄉村大量建設仿古建筑、歐式別墅,打造民俗風情街等現象破壞了鄉村文化的內涵,使鄉村本該具有的歷史文化逐漸淡化甚至消失殆盡。
除此之外,我國鄉村園林景觀規劃仍然存在設計形式單一、規劃布局相似等現象,使新農村規劃建設缺乏其原有的文化內涵。例如古建筑無論是在空間布局,還是構建選擇、花樣雕刻、建筑形態,都蘊含著十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而如今新農村的很多建筑,除了實用功能之外,很難讀出其具有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3]。
近年來,雖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使人們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但是規劃人員在農村規劃設計過程中片面追求農村經濟效益,使農村資源不合理開發和利用的現象仍然存在。特別是農村大規模開發建設使基本農田和山林面積減少,部分鄉鎮企業監督不力導致環保不達標的工業企業生產對鄉村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我國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和“十四五”規劃都明確要求,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鄉村振興道路,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隨著世界的不斷變化和國家的不斷發展,我國農村經濟水平以及農村生活質量逐步穩健提升,村民對其居住環境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因此,在新農村的鄉村園林景觀建設的過程中,對鄉村園林景觀的實施路徑進行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在鄉村園林景觀規劃過程中,規劃人員在進行實地考察后,應結合鄉村獨特的地理風貌、生態環境、資源配置、社會需求等方面綜合考慮鄉村園林景觀設計。鄉村的河流湖泊、綠地植物和特色的地形地貌為鄉村景觀創造了一定的基礎優勢,為鄉村園林景觀的設計與規劃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設計人員在規劃設計時應該結合鄉村特有的自然景觀資源特點,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原有村落肌理的破壞,將建筑整體、景觀節點和功能規劃有機結合,以注重保護、以舊修舊、保守改造和審慎拆除的原則,打造有地方文化特征的鄉村園林景觀[4]。
山體、水系、植被等生態資源是農村自然園林的重要組成之一,是農村生態自然形成的屏障。規劃人員在園林規劃時應該在現有的資源基礎上,堅持自然主導、和諧共生、生態完整的準則,保持村莊的原有風貌。以生態文明為指導,將農村自然園林景觀與商業休閑旅游相融合,建設出符合村民審美觀念的鄉村園林景觀。同時,在鄉村園林景觀規劃時,規劃人員也要注重鄉村規劃的實用性,要做到美觀與實用相結合,不能只注重美觀而忽視了實用性。例如,要想在鄉村主干道路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同時滿足游客活動空間,滿足其審美需要,就要增加優質的景觀設計,使游客產生“交流感”,使其融入其中,在必要的村口交叉點、起終點等節點上進行視覺引導,但這一設計方法并非將各種元素隨意混雜在一起,而是要因地制宜、制造亮點、突出特色。在鄉村園林景觀建設時,利用就地取材的山石建設可供人們休憩的場所,既使其具有了實用價值,又保護了生態環境。
在新農村建設中,建設的經濟性得到規劃人員的普遍重視。但是,建設后的新農村在管理和維護上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潛能被很多規劃人員忽視。一般來說,道路綠化、景觀節點、房屋改造等美化費用主要來源于財政的支持,新農村改造的經費不高,而植物的種植、后期養護等費用較高。道路綠化、景觀節點、房屋改造等工程包括植系的栽種、建材、后期的維護費用等,經費十分有限,所以在新農村建設時,只能在道路兩旁種植香樟、草皮和草球等植被,這就直接導致新農村建設工作的質量不達標,也無法達到長期的經濟效益。因此,新農村的園林景觀要考慮鄉村實際的經濟基礎和后期園林景觀的修繕與保護,最大限度地將經濟開支降低,使得新農村規劃具備長期的經濟效益。例如,在對鄉村的主要道路進行綠化時,可以結合當地的氣候環境以及經濟狀況選擇綠化樹種。在基礎發展相對較好的區域,可以優先選擇大中型花卉灌木、中型喬木和觀賞價值高的花草;在發展相對較差的區域,可以選擇抗蟲性好、適應性強、成活率高的樹種,科學配置灌木、中型喬木和花草。
鄉村園林景觀是居民對自然長期勞作的結果,是農村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環境資源,包括林業、農田、畜牧和漁業景觀等。如何實現鄉村園林景觀規劃與鄉村旅游產業、原生態制造業的高度契合,為鄉村發展創造更大的客觀經濟效益,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鄉村園林景觀規劃的一個首要方向。提高生產景觀的參與性、互動性、生態性、娛樂性和文化性是規劃設計的重點。在規劃硬質景觀時,應具有可玩性、實用性以及觀賞性,并且要結合農村環境的實際需要,以短亭、流水、假山石等適合鄉村環境發展的需求為主,通過汀步相連接,以組成“三步一賞、五步一景”的景觀。鄉村水系設計需要結合實地地理特征和氣候條件,合理規劃自然水源,確定水系寬度、縱深等,并運用不同的設計方法創造以水系為節點的鄉村園林景觀。在規劃果園林地、農田等原有生態景觀時,可以增加田間道路,形成風景區旅游線路,利用特色交通工具或特色景點吸引游客;將原始石料、木料改造為休閑場所吸引游客,在水系、道路、曬場、碼頭、游樂健身設施等周邊景觀規劃中就地取材、物盡其用,實現鄉村經濟振興,推動建設鄉村多元經濟發展[5-6]。
農村地區相對于城市具有空間異質性較大、村舍建筑布局不統一、景觀元素豐富、經濟相對落后等特點,注定了鄉村園林景觀規劃不能一成不變地參照城市園林景觀規劃方法。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加快,鄉村園林景觀規劃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主要路徑。從鄉村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具體的設計規劃,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必要要求,制訂一系列有針對性的鄉村園林景觀規劃原則,使新農村生活環境踏上新的臺階。在進行鄉村園林景觀規劃時,除了要注意考慮植物種類與材料的選擇、景觀功能的表現手法、景觀營建的費用等因素外,更要充分考慮如何把鄉村景觀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利用鄉村現有資源實現農業與休閑旅游、服務業以及電商物流業相結合,提升鄉村園林景觀規劃對鄉村經濟振興的作用,塑造一個自然生態平衡的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