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欣
(海興縣蘇基鎮人民政府 河北 滄州 061200)
根據我國財務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農村財務管理工作需要分設會計、出納等崗位。許多農村雖然劃分會計和出納的崗位,但由于村干部財務意識淡薄,導致財務制度無法規范實施。此外,雖然財務制度對賬款分管作了明確規定,但一些村干部卻直接承擔會計和出納的工作內容,導致出現會計、出納的崗位形同虛設,對于現金管理制度沒有嚴格執行。一些村干部不僅不熟悉財務制度和規章制度,而且在工作時不遵守財務規章制度,甚至不接受財務人員的意見,造成財務管理混亂、制度執行落實不到位等問題。漠視、不嚴格執行賬前審計制度,加之一些鄉鎮農經站也沒有發揮出審計監督作用,對報賬票據沒有進行嚴格審核,導致村干部超額超范圍使用現金、報賬核算不及時等問題出現。
為了保障農村財務的收支情況可以得到充分監督,使農村財務收支狀況規范落實,可以設立村民主理財組織。但農村財務管理的實際情況是民主理財組織徒有虛名,民主監督制度沒有實際的權力。對于農村來說,所成立的民主理財小組沒有較高的業務水平,對于監管的具體事項認識也不夠到位,民主理財小組無法切實對農村的財務管理起到監督作用。此外,由于農村的財務管理體制存在一定的弊端,致使相關的財務人員在利益的誘惑下,或者是為了討好村干部,會作出一些違背財務管理原則的事情。這同樣會導致農村財務管理的工作不能順利進行,對于農村的改革與發展工作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阻礙[1-3]。
從農村發展的現狀來分析,多數農村財務人員的業務水平以及實際處理工作的能力比較低,對于財務管理的具體認知存在專業性不足的情況,且農村財務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較差,人才的流動性較大,無法滿足新形勢下所要求的財務工作,其主要表現在以下4 個方面。
一是農村財務人才沒有較高的學歷,專業素養較差,還存在嚴重的老齡化問題。一些農村在聘用會計時,村干部不是任人唯賢,而是結黨營私任人唯親,導致一些根本沒有任職資格的會計人員或者是業務水平較低的人員參與到農村的財務管理中。
二是參與到農村財務管理工作的財務人員年齡偏大,思想保守,對于時代的發展以及新知識培訓不聞不問,在平時做不到對新財會的知識進行系統化學習,對于個人能力與專業性的提升做不到充分重視,沒有掌握相關的會計電算化知識和技能,致使農村的財務管理信息化、電算化方面發展緩慢。
三是農村財務人員做不到專崗專職,一些財務人員沒有提高自身的財務專業與財務技能。農村對于財務部門和其他部門的界限劃分得不夠清晰,做不到保障財務部門的獨立性,經常會出現農村資金私用、專款亂用情況,導致財務出現嚴重的問題,從而拖慢了整個農村發展的步伐。
四是農村財務人員有較高的流動性。農村沒有辦法留住相關的財務人才,導致出現人才匱乏的情況,而且隨著農村換屆選舉的進行,農村的財務人員也被新一任村干部隨意撤換,間接地阻礙了農村財務管理工作的進一步發展[4-5]。
上述問題的出現,其根本原因是農村用人制度不完善,農村進行財務人員的選拔以及對財務人員進行任用時,沒有做到公平、公正與公開,經常會出現任人唯親的情況。在進行選拔時,多數情況是由村干部自行指定。隨著村兩委的換屆改選,村里相關的財務工作人員經常出現換人的情況。此類情況的出現會導致村內的財務工作出現頻繁交接。新任的財務人員剛剛熟悉村內財務管理的主要工作,就面臨了交接卸任的問題,嚴重影響了財務管理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此類情況還會給一些不法人員提供可乘之機,出現違規、違紀甚至違法等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村財務管理工作的發展[6-7]。
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是財務透明公開的力度不大、不規范、賬目不清晰。對于農村財務公開的情況而言,村干部覺得合理才會進行公開,對于不合理的財務工作,村干部就會以各種理由去拒絕公開。這樣的選擇性公開,使一些不法分子變得越來越猖狂,致使農村出現違法違紀的情況越來越多。有些村干部即使對財務狀況進行了公開,但是所公開的事項模糊不清、敷衍而過。
多數農村公開的財務會出現沒有齊全的賬目、款項的來龍去脈不夠清晰等問題,且財務的公開并沒有具體和固定的時間。一些村干部不會設立村級檔案室,對于村內會計檔案的保管沒有一個規范的流程,多數的會計檔案由經手人進行保管或者是由村內的出納進行保管,完全違背了會計檔案的保管原則。對于發票的報銷沒有完整的審核流程,專用的款項沒有發揮其實際的價值,是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的一項重要原因。對于村內財務傳票的裝訂沒有按照合理的規定進行,對進行年終結算時所用到的賬本和單據隨意進行處理。隨心所欲的財務公開管理制度,導致某些村干部開始肆意妄為,既沒有規范的流程也沒有合理的監督管理制度,這是導致農村財務管理發展緩慢的一項重要原因[8]。
政府通過審計進一步督促鎮辦提高監管力度,建立全方位的監控體系。
一是要加強村集體財務內部的監督監控,可通過設置村財務內部審查小組、民主理財小組等形式搞好村級財務內部的監督。
二是要強化農村合作經濟工作站對農村財務的日常監督職能作用,依法定期對村級財務進行審查審計,及時發現問題糾正錯誤,使村財鎮管行之有效。
三是要發揮審計部門的經濟監督與評價職能,深化鎮(辦)經濟責任審計,將村級財務管理作為審計的重點內容之一,加大延伸調查力度,促進村級經濟健康發展。按照“縣監管、鎮主導、村參與、包核算”原則,堅持集體“三資”所有權不變、村級集體資金使用權不變、村級作為獨立核算的主體地位不變、村級財務的審批權不變、村級財務監督及民主理財機制不變,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監督、監管作用,牢牢掌握村級資產的主動權。隨時檢查土地、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的配置狀況,發現問題及時叫停整改,保障財產安全,使集體和群眾的利益不受損失。
對于農村的財務管理而言,財務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是農村財務管理發展的關鍵,直接影響了農村財務工作的質量,因此,要對農村財務人員的培養引起高度的重視。以培訓為抓手,實現思想和能力雙遞進,通過采取“集中培訓+小班指導”的培訓形式,組織業務骨干定期開展集中業務培訓,重點針對如何監管農村集體“三資”以及如何發揮會計代理記賬員的監督作用等問題,組織相關部門專家進行詳細解答,促進村級賬務管理工作有序進行、良性發展。
一是對財務人員進行統一的業務培訓或是定期對財務人員進行考試,選拔出一批年輕富有活力、愛崗敬業、專業水平高、綜合素質強的人才充實到農村財務隊伍中來。對于村內財務人員的分配工作,在村內推選出來以后,應再送到鄉鎮政府去進行審核把關,審核完成后,才可以去村內進行財務任職,避免村干部出現任人唯親的情況。
二是加強對農村財務人員的監督管理工作,實行農村會計的崗位責任制,對于財務人員的考核方法及時進行規范完善,實行獎優罰劣的工作制度,最大化調動財務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是要關注農村財務人員的繼續教育工作,可以定期對財務人員輪訓一遍,確保農村的財務人員可以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對于國家新出臺的政策法規要監督財務人員進行學習,對于新政策也要進行了解,從各個方面提升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
通過建立民主理財小組,加強村級財務管理財務公開制度,使民主理財小組有效實現民主參與財務管理,監督村民代表大會決定的重大問題,定期監督和審核村集體經濟資金。此外,從公開保障的角度出發,建立財務公開欄目,將村內的財務支出進行定期的公布,進行財務專項的治理工作。開展專項治理對于村民關心的財務問題,如村內所支出的大額項目資金、占地補償、村干部報酬等管理費用,都應做到公開明晰,不得含糊不清,要及時地為村民解釋清楚相關的問題,保證財務支出的透明化,切實讓村民起到監督作用。年度財務收支應在每年年末進行公示,所公開的內容要具體詳細,不得出現謊報或者虛報的問題。尊重每一位村民的知情權,每一位村民都有權對所公開的財務進行質疑,使村民的監督權、知情權與保護權得到保障。例如,關注鄉鎮領導干部是否根據國家、省、市、縣的戰略規劃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及時制訂相關配套制度措施;是否能夠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貫徹執行政策,如工程項目是否嚴格執行招投標法,專項資金是否按規定用途使用,惠民資金如低保、農村特困救助、三難資金、優撫對象補助等發放是否把知情權、決策權交給了群眾。
加強農村的信息化建設是農村財務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互聯網村村通工程,可以進一步提高農村財務管理的工作效率,增加農村財務管理工作的監管力度,實現農村財務管理工作的公開化與透明化,增加黨群干群的聯系,對于推進基層民主管理具有積極作用。
一是實現農村信息化,可以強化對于農村財務工作的監管力度。對于私設“小金庫”、公款挪用、白條抵庫等問題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技術,及時地進行監督與檢查,保證農村財務工作的合理、合法性,實現全面監督的有效落實。
二是實現農村信息化建設,可以將村級財務的公開制度進行規范,帶動基層的民主管理工作發展。全面實現農村信息化的建設,使村級財務在程序、時間、內容、形式上真正達到了公開、公正與合理。出納賬、會計賬都可以在網上去進行處理工作,提高了財務工作處理的透明度。對于群眾來說,其知情權得到了切實的保障,也進一步提高了村內財務公開的質量,實現了有效的監督工作。
三是依靠信息化進行數據聯網后,形成共享平臺,縣、鄉兩級可以隨時根據工作需要調動財務賬目數據,可以直觀地了解農村財務收支活動的全貌,更加有效堵塞了坐支、挪用等漏洞,規范了各村資金支出和財務核算,增加了財務工作的透明度,推進農村財務管理發展。
農村財務管理工作關系到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是農民一直以來高度關注的問題。就目前農村管理的主要形式而言,農村財務狀況是農村進行財務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總的來說,農村財務管理工作要跟隨國家政策,調整和優化財務人員素質,加大監管力度,建立良好的財務管理體系。需要注意的是,在農村財務管理中,既要維護農民的切身利益,又要不損害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還要加強干群友好關系,不能引發社會矛盾,不能阻礙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