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錦麗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吉林 長春 130033)
吉林省高度重視休閑農業發展,并出臺了相關政策。“十三五”期間,吉林省休閑農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在整體規模、經濟總量、發展類型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吉林省休閑農業在“十三五”期間進入較快發展期。2015 年,吉林省休閑農業經營主體達2 988 個,年接待游客2 950 萬人次,年營業收入達到59.8 億元。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農家樂,共2 335 家;另一類是休閑觀光農園,共653 家。同時,帶動5.6 萬農戶和11.6 萬人次以農民為主的從業人員就業。2018 年,吉林省休閑農業的經營主體已多達4 000 個,年接待游客達到4 500 萬人次,實現年營業收入90 多億元,比2017 年增長10%。吉林省休閑農業的發展從點到面、從小到大,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吉林省各地區圍繞體驗、游覽、娛樂、購物等消費需求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開發出集特色民俗、農事體驗、旅游觀光于一體的休閑農業模式。在整個吉林省休閑農業產業結構中,各級各類休閑農業發展模式按照主體功能劃分,32%為休閑度假模式,28%為生態旅游觀光模式,25%為鄉村生活體驗模式,7%為鄉村民俗文化模式,5%為現代農業展示模式,還有3%為農事體驗模式。從經營內容上看,這些休閑農業模式包含91 個水上項目、32 個果蔬采摘項目、23 個篝火晚會項目及17 個燒烤項目。作為一種新業態和新消費模式,休閑農業實現了農民增收,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又一增長點。
目前,吉林省建設了13 個國家級休閑農業示范縣、17 個省級休閑農業示范縣,吉林市神農莊園等15 個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四平市霍家店村等20 個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和60 個省級最美休閑鄉村,現有71 戶國家三星級以上的休閑農業企業和257 戶省級休閑農業企業。吉林省依托現有的休閑農業資源,2018 年相繼推出“回農村過大年”“鄉村春季踏青”“農村夏季避暑”“迎國慶、賞金秋、慶豐收”等專題活動,規劃出3~4 條精品路線和沿線精品景點。吉林省不斷加大對休閑農業的宣傳和推介力度,印制了吉林休閑農業精品集萃宣傳冊和吉林休閑農業旅游圖,并公開發行,同時通過農業農村部舉辦的相關活動積極向全國推介。
吉林省各地區近年集合政府、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多方力量,不斷建設和完善休閑農業各項基礎設施。目前,大多數休閑農業企業能夠提供購物、餐飲、住宿、娛樂和咨詢等服務。休閑農業景區內的通信、排水、供電和供熱等基礎配套設施基本完備,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點的路標、停車場和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為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持。
吉林省大多數休閑農業停留在“春天賞花,秋天收果”的低層次經營層面上,休閑農業項目中涉及的糧食種植、果蔬栽培、漁業養殖觀賞、花草觀賞等農業資源要素配置過于單一,可供游客消遣的內容少,致使游客停留時間短,園區經濟效益低下,經營難以為繼[1]。此外,由于吉林省的氣候特點,吉林省的農作物成熟期及較有特色的農業景色時段都比較集中。受季節性瓶頸制約的現象嚴重,很多休閑農業項目忙閑不均,經濟效益不高。
吉林省東中西部的自然資源稟賦差異較大,因此在大尺度區域空間上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存在較大差異。在小尺度空間上,由于資源稟賦相近,缺乏規劃,在投資上比較隨意,開發上比較盲目,造成一定區域內的休閑農業模式、項目較為雷同[2]。多數休閑農業集中在吃農家飯、住農家屋、果蔬采摘和垂釣等項目上。例如長春市和吉林市周邊的多家草莓采摘園缺少差異性,低質量競爭較為嚴重。
吉林省這片黑土地曾孕育了渤海文化、高句麗文化、扶余文化、圍場文化和農耕文化等。目前在吉林省的生產生活中還依稀可見這些文化留下的印記,如一些地區的特色民風民俗等。在吉林省休閑農業產品的開發設計時,未能深度融合這些文化元素形成特色鮮明的鄉土文化、主體文化和企業文化。
文化元素的缺失使得產品缺少精神內涵,難以給消費者留下獨特而深刻的印象,導致游客對當地文化的體驗不佳,只能停留在低層次的吃喝玩樂上,沒有精神上的享受。
休閑農業是一種新興業態,需要具備一定專業知識的設計、管理、營銷和服務人員。吉林省休閑農業園區多位于城市周邊的村鎮,經營主體和從業人員多為農民,整體素質偏低,缺乏休閑農業管理和營銷方面的知識和經驗,且上崗前大多數人員沒有接受過培訓和正規學習。
專業人員的缺乏使得各地區休閑農業的服務質量與應達到的服務水平存在較大差距。服務水平低,管理方式比較粗放,使游客感受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吉林省休閑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雖然吉林省對休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各項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但整體水平較低,水、電、道路、消防的承載能力有限,衛生設施比較簡陋。一些通往休閑農業園區的道路交通不便,沒有客運車輛直達,只能自駕前往。而且園區多位于村鎮,道路多為土路和砂石路,不便通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客流量。一些遠郊地區中小型休閑農業企業的住宿、餐飲條件有限,檔次較低,衛生設施嚴重缺乏,很難留住客源,難以實現銷售預期。
一些中小型休閑農業企業由于規模有限,對營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宣傳力度不大。另外,一些企業對休閑農業項目和產品的宣傳主要依賴電視、報紙等舊式媒體,渠道單一,覆蓋的群體數量有限[3]。互聯網時代下,抖音、快手等新式媒體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播范圍更廣,而吉林省休閑農業沒有和互聯網實現深度融合,休閑農業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非常有限,無法吸引大量游客。
特色是休閑農業得以發展的基本條件,特色越突出,其發展潛力和市場競爭力就越大。一是各地區應以市場消費需求為導向,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利用本地特有的農業資源優勢,做到差異化、獨特化的發展和經營。二是各地區休閑農業特色定位上可在地域、產品、文化和景區等方面多做文章。在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上,要注重對本地區歷史文化和民俗民風的深度挖掘,創造出層次不同、功能多樣的休閑農業產品,展現出不同地區休閑農業的特色和異質性[4]。在產品特色、景區特色等方面,要把不同的創意元素和理念融合進各個環節。通過特色融合發展,把吉林省休閑農業打造成形式多樣、創意獨特、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休閑農業企業。
吉林省休閑農業發展應與城鄉建設規劃相結合。在交通方面,加強與道路、交通等部門的溝通協作,規劃和修建景區周邊道路,為自駕消費者提供平坦寬闊的道路,開辟專門的休閑農業旅游專線,為城市居民出游提供方便快捷的旅游通道。在住宿方面,休閑農業多以當地農戶民宿為主,要加強消防基礎設施建設。在餐飲方面,要強化消毒衛生等設施設備建設以保證飲食安全。通過加強這些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為消費者提供安全規范、衛生整潔、舒適便利的休閑娛樂場所。
消費者的內心感受不僅來自于風景、環境、硬件設施,更多自于經營者和從業人員所提供的各項服務。這就需要從業人員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較高的素質和實踐技能。因此,必須加強對休閑農業經營主體以及從業人員的相關教育和培訓。教育和培訓形式上應豐富多樣,如講授、座談研討、參觀考察等。內容上要涉及職業道德、農業科技、民俗文化和旅游接待、經營管理等方面的知識,以此提高從業人員的服務水平、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另外,休閑農業企業還可以聘請專業管理人團隊,定期到企業進行經營、管理和服務等方面的現場教學和指導,針對性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加強宣傳推廣是促進休閑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市場經濟條件下,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吉林省應繼續加大對休閑農業項目宣傳推廣的投入。應采取企業聯手、行業聯合和區域聯動為主的大型休閑農業聯合促銷模式,積極整合和用好各種資源,強化休閑農業的營銷。注重營銷推廣手段的創新,可充分利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的特點,加強休閑農業宣傳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