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亭亭
(中共成縣委黨校 甘肅 隴南 742500)
在新發展階段,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以后,按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精神,要繼續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結合隴南市“三農”的實際發展情況,如何理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1],成為當前急需思考和實踐的問題。
長期以來,受地域、自然、經濟等因素的制約,隴南市大多數農村人口深受貧困之苦,處于剛滿足溫飽的階段。2013 年建檔立卡初期,隴南市有扶貧對象83.94 萬人,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扶貧成本高、減貧難度大,是區域性整體貧困的典型代表,是甘肅省乃至全國扶貧開發的主戰場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繁重艱巨的任務,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甘肅重要講話及指示精神,堅決落實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知重負重、合力攻堅,與貧困斗爭,探索出多條具有隴南市特點的扶貧道路,如拆危治亂、電商扶貧、產業扶貧、旅游扶貧,如期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全市83.94 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 707 個貧困村全部退出,9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歷史性地解決了束縛隴南市發展的絕對貧困問題。
隴南市解決了長期制約當地發展的道路交通、物流運輸、信息網絡等問題,貧困鄉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從基本溫飽到吃穿不愁,從交通閉塞到內聯外暢,從缺醫少學到全面保障,從產業單一到多元發展,從破爛陳舊到新容新貌,貧困群眾生活水平、精神面貌和鄉村基礎條件、社會事業、發展動能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當地人民實現了從基本溫飽、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飛躍[2]。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先后在不同場合和多場會議中就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出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要設立5 年的過渡期,絕不能出現這邊宣布全面脫貧那邊又出現規模性返貧的情況。
雖然隴南市的脫貧攻堅任務已如期全面完成,但脫貧基礎還不牢固,全市還有21 466 戶82 105 萬人屬于不穩定戶和邊緣戶,部分脫貧戶僅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收入剛過線及格。脫貧事業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小而散的現狀還沒變,加之自然條件的影響,地質災害頻發,返貧風險尚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任務十分艱巨且尤為重要。可以說,如果脫貧人口不能長久、持續、有效脫貧,全面實現鄉村振興就是“空中樓閣”。
必須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重中之重,堅決把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好,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筑牢基礎。
在“第二個一百年”,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全面現代化。當前,農業農村工作的短板主要在于剛剛脫貧的群體,如果這部分脫貧人口不能實現脫貧致富,那么鄉村振興就難以實現。“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可以理解為從‘雪中送炭’到‘錦上添花’的變化。”脫貧攻堅是解決“有沒有”的問題,而鄉村振興則是要在此基礎上解決“好不好”的問題。
8 年脫貧攻堅戰是“沖鋒式攻堅”,是集中資源進行支持,而鄉村振興工作需要向常態化轉變。二者的工作方式存在差異,需要有效銜接轉化和平穩過渡,實現長效化的制度安排、機制設計和組織保障等。在轉化過程中,最關鍵的是把握好兩大機制的設計。首先是防止返貧的長效機制,處于貧困邊緣的弱勢群體和弱質地區,通過長效方式保障不返貧,保證監測識別等機制的建立。其次是長效穩固的提升機制,保證脫貧成效持續穩定。要防止“新入貧”情況,即前期非貧困戶因遭遇自然災害、大病等突發情況陷入貧困。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后的首要和關鍵任務并不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而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是當前乃至未來5 年的重要工作任務,更是工作底線。只有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使農民真正擺脫貧困,鄉村振興戰略才能有堅實的基礎,才能有序推進。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發展理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再次提出貫徹這一理念。新發展理念是完成“十四五”規劃及實現遠景目標的指揮棒。創新發展處于統領地位,就是要堅持科技興農、科技強農,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堅持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推進鄉村經濟、社會文化、法制生態全面振興,城鄉融合發展;堅持綠色發展,就是要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堅持共享理念,就是要農村的每一個人都關注發展,投身發展,從發展中受益。
堅持黨的領導是一切工作取得勝利的法寶。中國之所以能在100 年內從一個內憂外患、飽受列強欺凌的國家發展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原因在于黨的領導。鄉村振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既是鄉村振興的倡導者、決策者,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者、推動者、實踐者,加強黨對鄉村振興的領導勢在必行。
鄉村振興戰略是政策問題,更是工作實踐問題,要把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和政策創造性地轉化為實際工作方案并落實到具體工作中,需要苦干實干。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在產業培育上,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不同地域的自然條件、歷史、發展狀況不同,培育的產業也應有所不同,不能千篇一律,應充分研判產業發展特點及市場潛力,立足隴南市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核桃、花椒、油橄欖、茶葉、中藥材、鮮果等鄉村產業,做好養牛、養蜂、養雞等特色產業,大力培育訂單辣椒、萬壽菊等獲益快的產業,推動電商平臺服務鄉村振興。依托美麗鄉村建設打造鄉村旅游升級版,帶動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商貿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推動鄉村旅游向高端、生態、精致、特色方向發展。同時,優化產業布局,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讓農民切實分享產業增值帶來的成果,提高收入。
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將生態振興和產業振興有機結合起來,通過促進產業振興推動鄉村振興。
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推進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強土壤污染、水土流失治理和修復。將綠色農業發展作為重點,從源頭上保護環境,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建立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護雙贏體系。同時,加大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資金和技術投入力度,解決生態文明建設中出現的新問題。
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普及科學知識,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反對高價彩禮,形成溫良、淳樸、友善的鄉風和民風,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重視傳承優秀的鄉土文化,充分發揮農村獨有的文化元素,讓農村千百年來形成的農耕、民俗、歷史和紅色等文化綿延傳承,滋養人心。
按照《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要求,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健全生活垃圾處理長效機制。加強規劃引領,依據規劃分類進行村莊建設,確定村莊布局,注重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
培養鄉村工匠、文化能人、農業科技領頭人、非遺傳承人,造就更多鄉土人才。認真落實創業扶持政策,鼓勵支持外出農民工、退役軍人、農村大中專畢業生返鄉創業,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三農”事業,發展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扶持農村職業經理人和培養高素質農民隊伍,從而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鄉村振興不能局限于鄉村。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看似與鄉村振興關聯較小,但實際上可以解決鄉村振興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縣域經濟的發展可以帶來鄉村振興所需的人才、資金、技術,同時可以吸引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從而促進鄉村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