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潤麗
(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 河南 平頂山 467001)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發展是我國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和基礎,必須走科學發展道路,始終堅持開放、創新、協調、共享的發展理念。不僅要提高我國的經濟實力,壯大我國的綜合國力[1-3],而且要在發展的過程中改善民生。經濟社會的發展以解決民生問題為根本目的,要在發展的過程中使廣大人民能夠共享發展成果,有更多獲得感和滿足感,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4]。
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體平穩,物價走勢溫和適中,就業需求不斷增多,全國城鎮失業率穩中有降,國際總收支基本持平。第三產業比例繼續提高,拉動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結構繼續優化,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
經濟質量和效益均有提高,產能利用率穩定,開源節流效果顯著,消費結構得到持續調整。在經濟維持穩定運行的同時,國內民營企業發展困難、基建投資快速回落等問題依然嚴重,必須高度警惕及重視這些問題和挑戰[5-6]。
21 世紀以來,我國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人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但相比經濟建設進程,我國社會事業仍相對滯后,與共享目標還有差距。因此,在未來一段時期,我國民生發展面臨諸多挑戰[7]。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各種社會矛盾不斷出現并加劇,民生問題仍然是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在教育方面,教育不公平、不平等的問題日益嚴重,優質資源越來越趨于向城市集中,農村優質教育資源越來越短缺。在就業方面,勞動力供大于求,畢業生數量持續升高,畢業生難就業,同時出現了部分企業招工難的局面。在住房方面,雖然政府通過政策控制房價,但房價仍然較高,成為人們身上背負的“三座大山”之一。在社會保障方面,城鄉二元體制的制度差異致使城鄉社會保障體制無法一致和公平,保障的范圍和群體之間仍然存在很大的差異[8]。
現階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改善民生依然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一,分配、再分配制度存在缺陷。
第二,經濟增速放緩和老齡化加速使民生發展面臨更大資金約束。
第三,物價整體向偏高的趨勢發展,人民收入逐漸呈現兩極化現象。
第四,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的公共設施不完善,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體系的各項制度不完善。
第五,技術不能滿足要求,許多核心、先進的技術主要依賴國外,企業的創新能力達不到要求,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發展[9]。
第一,盡快普及教育,使人民群眾有更多受教育的機會,尤其是普及高等教育,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進而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第二,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公平的教育能真正推動科技和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要將教育的公平性作為必須實現的目標進行部署和落實。
第三,提高教育的民主性。通過制度創新等方法,將管理權力逐級分散及適當下放,讓全社會從思想上重視教育,從行動上真正參與到教育中。
第四,發展實用性教育。我國的教育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如學校與社會脫節、理論與實踐分離。因此迫切需要加強我國教育的適用性、實用性建設,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10]。
要想加快我國醫療事業的發展,需要改革我國的醫療體制。現階段,我國已經制定并建立了全民醫保制度,但是仍然有很多醫療項目和藥品不在制度范圍內,導致醫療體系不能完全市場化。一方面要求公立醫院為人民提供公平的醫療服務,另一方面沒有相應的經費保障機制保障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影響了醫療水平的提高。因此,急需通過建立規范的保障機制進行改革優化。
在分級診療方面,一方面,要把醫療服務推向市場,利用市場進行定價,鼓勵民間資本投資,通過這些措施使高等級醫院能夠專注于提高醫療技術,保障醫院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改革醫院的人力資本定價機制,使醫務人員的回報與付出相匹配,激勵醫務人員提高自身的素質和專業水平。在醫療保險方面,明確醫療救助定位,提高和擴大醫療救助的水平及覆蓋范圍。
要想提高社會總體消費能力,需要增加具有巨大消費潛力的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目前,我國低收入人群主要是農民和城鎮失業人員。低收入人數眾多,消費潛力巨大。在低收入人群收入增長方面,應堅持“開發式策略”,即激勵其從根本上提高收入,切實提高其消費能力。同時,要提高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另外,還應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收入分配體制,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使改革和發展的成果為廣大人民所共享。
根據我國的國情,保障居民的居住要求很有必要。通過建設保障性住房使居民住有所居,在這個基礎上改善我國的居住條件。
一方面,結合我國國情及市場運行規律,充分發揮我國住房供應體系的作用,使不同收入的人群都能住有所居,即向不同收入層次的人員提供相應類型的住房。
另一方面,改革住房制度,加快建設社會保障性住房。借鑒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模式,對現有的經濟適用住房完全由開發商建設的模式進行改革,甄選社會保障住房的供給對象,解決存在的各種問題及弊端,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經濟適用住房或社會保障住房模式,切實保證居民的居住需求[11]。
近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但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相對落后,關鍵在于財政支持力度不夠。應投入更多資金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逐步建立并完善各種社會保障體系[12],建立中國的新社會保障制度。
首先,要準確定位各范圍內的保障對象,在此基礎上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
其次,通過完善社會保障監管機制,使社會保障工作更加有序。結合社會保障管理體制的現狀,預測其未來的發展趨勢,加快改革步伐,制定公平合理的社會保障制度,增強其可持續性和公平性[13-14]。
再次,進一步優化社會保障體系。加快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步伐,為全社會建立安全網。
最后,多方籌集資金,使社會保障事業有堅實的基礎,同時為財政和企業減負。
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事關現代化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及中國夢的實現,因此,必須對其基本理論、存在問題及對策進行積極充分探討,找到合適的經濟發展方式。應在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解決出現的各種民生問題,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同時充分關注民生,使全體人民能夠共享社會主義的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