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蕊芳
(河北科技學院 河北 唐山 063200)
近些年,河北省城市化步伐不斷加快,人們生活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然而在肯定城市化成果的同時,也應該看到伴隨而來的諸如土地流轉等一系列問題。土地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當前,因占用耕地而引起的農民之間以及農民與政府之間的矛盾日益嚴重,農民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農村有限的土地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土地流轉不僅關系農民利益,也與河北省未來發展密切相關。正確處理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是解決城市化過程中土地流轉問題的前提。兼顧農民利益及河北省未來發展,才能推動城市化良性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從而帶動河北省整體發展。
通過查閱《河北省農村經濟年鑒》《河北省農村統計年鑒》搜集數據,大量閱讀與土地流轉和城市化相關的文獻及相關文件資料,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方法,希望為解決河北省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農村土地流轉問題提供參考。
城鎮化包含經濟社會發展的多個方面,比如旅游城鎮化、人口城鎮化、城市城鎮化等。隨著經濟社會和工業化進程的發展,農村勞動者的就業選擇逐步由農業向工業、服務業轉移,從而導致城鎮人口總數增加、農村人口總數減少,這種現象被概括為城鎮化。
在我國,土地所有權屬于國家,而農村人口所用來種植的耕地、林地等土地使用權屬于農民個人。農民可以按照法律規定轉讓或轉租土地經營權,獲得更高的收益,同時使得自己有時間從事其他非農業性質工作,改善生活質量,提高收入水平。同時,農村土地流轉能促進現代化農業經營,實現規模化、現代化和集約化生產。
通過查閱《中國統計年鑒》得知,2013 年河北省總承包耕地面積為554.86 萬hm2,其中農村土地流轉面積為94.33 萬hm2,占總承包耕地面積的17%;2018 年河北省總承包耕地面積為557.05 萬hm2,其中農村土地流轉面積為198.87 萬hm2,占總承包耕地面積的35.7%,比2013 年增長18.7 個百分點。2018 年全國耕地流轉面積超過3 533.33 萬hm2,河北省耕地流轉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河北省土地流轉形式有自行轉包、出租、自愿互換、轉讓、合作入股等[1]。
自行轉包主要是農戶自行聯系自然人、企業單位等承包主體,將自有土地轉包出去并收取約定的金額作為報酬,同時規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出租主要是企業單位或農戶對土地進行承包并轉租給他人,可以促使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由分散向集約化轉變。
自愿互換主要是農戶與他人針對承包土地進行調換,以滿足自身生產的需要。
轉讓主要是承包方將承包土地及其權利義務轉移給他人。
合作入股主要是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獲得股權,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形式。
河北省各級政府大力推動農村土地流轉工作,土地經營權流轉過程逐步規范。例如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大部分農村已經建立流轉檔案,及時、詳細記錄流轉相關信息,為土地流轉相關機構提供一手資料。
同時,這些資料直觀反映了土地流轉過程中當地農民的實際需求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應支持農村經紀人等社會力量參與土地流轉工作,發揮中介和指導作用[2]。
城鎮化會促進土地流轉經營權流轉的原因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農村勞動力資源由農村向城市大規模轉移的過程中,會減少對土地經營的需求,而增加對替代經營管理人員的需求。
其二,返鄉路費較高,請假的機會成本也高,盡管當前糧食作物所需要的工時較少,但是在工資和成本之間進行衡量之后,大部分村民會選擇將現有耕地轉租或轉讓給他人經營。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農村土地流轉。
其三,傳統農業種植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生產周期長、收益率低、對自然因素依賴性強等缺點。從事傳統農業種植的農民大部分經濟實力較弱,在應對這些問題時力不從心[3]。
城鎮化進程會帶動生產要素流動,促使優勢生產要素向農業種植積聚,給農戶帶來規模收益,從而對農村土地流轉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農村土地流轉具有解放農村勞動力資源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其一,農村土地流轉減輕了農民種植經營的工作負擔,使他們有時間實現由農業種植向其他行業的轉型,提高了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進城就業的穩定性。
其二,農村土地流轉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手段之一。傳統農業種植帶給農民的收入較低。土地流轉后,農民在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質的過程中,對農業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提高了土地資源帶來的收益率,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農民增收方式,提高了農民收入。
4.1.1 先天條件不足
河北省農村土地流轉范圍往往較為狹窄,僅局限于本村土地流轉經營。受傳統思想觀念以及信息流通不暢的制約,農民對新事物接受能力較弱。在面對土地流轉這一新型農村生產方式時,大部分農民產生排斥心理。即使少部分農民愿意嘗試,也是將土地轉讓或租借給親戚、鄰居等較為熟悉的人群,使得河北省農村土地流轉規模受到限制。
4.1.2 后天培養受制
河北省農村土地流轉范圍之所以僅限于村內,除受到先天條件的限制外,還受到農業政策等后天條件的制約。從當前國家政策來看,我國對“三農”問題的重視程度強于以往,出臺了許多惠農政策,補償數額可觀。大部分農民認為土地處于不斷增值的階段,不愿將土地流轉于他人。同時,農民對于村外人員使用本村土地較為排斥。這制約了土地流轉規模擴大,阻礙了城鎮化進展,浪費了土地資源[4]。
農村土地具有多樣化的使用方式,有些土地是繼承而得或者是對自家房屋附近閑置土地的占用。由于產權界定標準模糊,很難確定某塊土地的使用權歸屬。河北省大部分農村的土地管理體系不完善,管理人員工作不嚴謹,不能有效保障廣大農民合法權利,不能明確土地收益的分配方法。
目前,河北省農村土地流轉多為親朋好友間轉讓、承包租賃及委托他人代為耕種。很多情況下,這種土地流轉只是口頭約定。少數農戶會簽訂合同協議,但內容過于簡單,存在漏洞。在農村,由于各種服務、監督機構不完善,缺乏相應的審查或公證機關,農戶法律意識淡薄,使得大部分合同未經法律程序,缺乏法律效力,不能保障農民合法權益。
河北省各級政府部門應加強對《農村土地承包法》等相關法律的宣傳,完善農村土地流轉的相關法律及政策,為土地流轉提供法律依據,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制定和實施各種惠農政策和補償機制時,要充分考慮全局利益,引導農民積極支持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工作。
土地流轉過程中難免會存在產權界定不明等問題,亟須一種既能權責明確又比較容易執行起來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股份合作社讓廣大農民以土地成為股東,并與其他投資者共同承擔風險、共同分配收益,提高了農村土地使用規模,促進了專業化生產,從而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應明晰土地歸屬產權,提高收益劃分效率,并將責任分配到具體的工作人員,促使土地經營者和管理者在土地經營過程中做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工作有序進行。
為了提高土地流轉效率,可以在農村設立相應的中介機構服務中心,并細分為土地轉讓、租賃、監督、產權界定、糾紛處理等分支機構。在從土地產權界定到流轉行為的整個過程中,切實維護廣大農民合法權益,促進土地流轉工作有秩序地進行,從而推動我國城鎮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