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潔,楊 剛
(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與歷史學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00)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要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不斷發展,出現了農業生產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農業龍頭企業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
貴州民族地區區位、生產條件、自然資源等較其他地區相對落后,但近幾年同樣出現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貴州民族地區的發展帶來了發展動力,推動貴州民族地區鄉村特色產業轉型升級,是貴州民族地區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現階段,關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戶收入水平影響方面的研究較多。“三農”工作中,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和提高農村發展內生動能備受研究者關注。
汪發元(2014)[1]在對比中外農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后提出,我國應該實行培育政策和行業準入機制,提高經營者的素質,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成長,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黃祖輝和俞寧(2010)[2]以浙江省為例,分析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面臨的困難及發展思路,指出農村農戶收入低的情況長期不能得到改善的根本性原因之一就是農村產業發展傳統。據此提出,必須走農村產業革命的道路,以農戶為主體,提高農戶收入,實現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提高農戶收入水平關鍵看農村是否有特色產業、農戶是否參與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戶是否享有發展之后的福利。農村發展關鍵在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必須依靠群眾,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目前在貴州民族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過程中,每個經營主體都有自己的發展模式。這些發展模式是經營主體實現經濟收益的方法,隨著消費升級以及市場競爭,一些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需要。
農業專業大戶是指在農村地區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生產技術、市場渠道的生產大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帶領周邊村一起發展。農業專業大戶的發展模式主要是“土地+農戶+專業大戶”的發展模式,小農戶將土地入股于專業大戶,通過專業大戶統一管理。其發展過程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低,規?;潭炔桓撸瑢I大戶與小農戶之間的利益管理機制不完善,導致小農戶積極性不高,加之缺乏專業的管理人才和生產技術人才,致使這種發展模式缺乏動力[3]。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具有一定的技術、生產資料和市場渠道,具有公司性質但又區別于公司的一種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農戶或社員提供專業的技術服務和市場信息,對接有關農業發展的資源。
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助推貴州民族地區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激發鄉村發展活力、高效利用鄉村資源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在貴州民族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的發展模式有“農戶+合作社”“農戶+合作社+黨支部”“農戶+合作社+農業企業”3 種發展模式。
第1 種模式“農戶+合作社”抵御市場的風險較低,生產的農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農戶與合作社之間的利益機制不完善,導致之間積極性不高[4]。第2 種模式由當地黨支部帶領,模式運營效果較好,但是政府干預過多,導致發展速度緩慢,缺乏活力。第3 種模式中,企業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農戶的主體地位,導致發展后勁不足、缺乏動力。
3 種發展模式都存在一些共性問題,包括各主體之間的利益機制不清、盲目擴大生產規模導致經營風險增加、缺乏專業經營管理人才、發展動力不足、缺乏先進理念、融資困難等。
農業龍頭企業獲取市場信息的速度快且精準,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高,市場開發能力高,生產管理和其他方面的人才多,這些優勢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農村產業經濟發展,帶動了鄉村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農業龍頭企業這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要發展模式是“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龍頭企業+農業企業”。這種發展模式沒有以農戶為主體,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發展模式過于單一,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品牌效應不強,產業鏈短,急需進行轉型升級。
在探索新型農業發展模式時,要根據自身優勢,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利用現代農業旅游等新業態,促進農村資源高效利用。田園綜合體作為農村產業發展的新模式,在2017 年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田園綜合體是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鄉村綜合發展模式,利用鄉村旅游助力農業發展,可以使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促使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注重田園綜合體規劃,充分根據當地農業生產特征及文化,利用現代科技農業手段對傳統農業生產進行合理改造,打造成為獨具特色的產業。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過程中要及時關注自己所處領域的市場消費者動態,根據市場消費者喜好生產對口的農產品。通過引進技術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在現有產品的基礎之上進行改造,提升產品質量。及時研發、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不斷延長產業鏈,創新系列衍生產品,積極開發市場中的新客戶,壯大客戶群體以及產品庫。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發展中還要注意其他市場動態,如旅游消費市場等。民族地區旅游業是重要的產業支柱,可以助推農業發展。旅游市場往往需要大量特色農產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以提供特色旅游產品,滿足游客的需求。
產業融合是具有關聯度的產業之間進行交叉發展的模式。貴州民族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發展過程中,涉及旅游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因此要走產業融合發展之路。產業融合發展可以高效利用民族地區農村資源,轉變貴州民族地區現有發展方式,助推產業升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發展農村特色產業的過程中,要走“農業+”之路,例如“農業+科技”可以為農業發展注入發展活力。將現代科學技術融合到農業的發展當中,發展科技農業,有利于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民族地區民族文化資源豐富,旅游業發展潛力巨大。農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充分利用民族地區旅游資源,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康養農業等。
專業人才是助推貴州民族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模式高效運營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現有模式發展狀況來看,大多數發展模式由于缺乏專業人才,導致缺乏動力。多舉措吸引人才,是破解發展模式瓶頸的措施之一。農民專業合作社要發展電商,那就需要專業的電商人才;要多渠道傳播品牌,就要有專業的自媒體運營團隊。在人才引進中,不管是在資金還是在政策上,都要加大扶持力度。應建立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將相關扶持政策向民族地區傾斜。做好返鄉創業政策方面的宣傳,鼓勵有經驗的青年返鄉創業。留住人才是關鍵。要給人才增加福利,定期組織人才培訓工作,真正留住一批愛農村、懂技術、會營銷、懂經營管理的人才。
鄉村振興進程需要多方力量參與。應不斷完善培育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適度規模化生產經營,找準發展路子,創新發展模式。貴州民族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產業興旺、高效配置鄉村資源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模式的好壞,直接影響農戶、經營主體的利益。現有發展模式存在模式單一、發展動力不足、產業鏈短等問題,應從產業融合發展、順應市場需要、培育專業人才3 方面采取對策,對貴州民族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有發展模式進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