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花,王宗學
(1.費縣胡陽鎮人民政府 山東 臨沂 276000;2.蘭山區方城鎮人民政府 山東 臨沂 276000)
在實現全面脫貧以后,我國成立鄉村振興局,指導鄉村建設工作。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內容。應完善農村基本經濟體制,打造具備農業知識的專業隊伍,實現農村、農業、農民的全面發展,從而實現農村發展、農民富裕和農業繁榮[1]。
當前農村經濟發展存在一系列問題,比如融資困難、缺乏市場控制力、科學技術利用不足、農村經濟規模較小等。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表面上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但從實際情況分析,仍存在內部產業結構發展不合理、農村經濟風險較大、長期存在發展不平衡現象等問題。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國內農產品滯銷,而大量國外農產品涌入,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村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在經濟全球化推動市場競爭環境日趨激烈的今天,傳統的農業經濟已經無法適應當前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2]。
在農村經濟實體融資過程中,往往存在資金不足和融資難的問題。一是農民資金有限,受傳統保守觀念影響,投入資金有限;二是農村經濟缺乏活力,對投資企業的吸引力小,企業投入到農村產業的資金并不多;三是農村產業融資的對象包括資金、土地等,增加了融資過程的難度[3]。
融資難制約了農村產業的發展規模,減緩了農村產業的資金流動速度,使農村產業難以發展壯大。結合當前農村融資難的現狀進行綜合分析可知,這主要是因為農民自有資金水平有限以及受傳統經營理念的影響,農民不會把太多資金投入企業生產。此外,農村產業融資過程過于復雜,影響了融資的靈活性,制約了產業發展[4]。
投資需要選擇合適、科學的項目,使所生產的產品在市場競爭機制中處于優勢,從而為投資者獲得足夠的利潤。這就要求投資者具有長遠的經濟眼光,熟悉市場運行機制和市場規律。顯然,農村中這樣的專業技術人才并不多。在選擇實際投資項目時,農民往往盲目跟風投資市場上最暢銷的產品。在知識經濟時代,必須提高投資決策中的知識和技術含量,以保障投資成功。
農產品銷售有以下渠道:一是往年的老客戶、熟客戶;二是老客戶、親戚朋友介紹的新客戶;三是農村等待購買農產品的新客戶。市場狹窄,銷售選擇有限,不利于農產品取得好的價格。要實現區域經濟穩定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存在道路建設不完善、水利設施不完善、農業機械化水平不健全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同程度地影響農村生產效率,導致農村經濟和產業發展長期滯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受到自身條件的限制,面臨融資難等諸多問題。農業發展長期受到資金短缺的影響,發展舉步維艱[5]。
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農民往往自己經營承包地,自行決定農產品的種植和銷售。這種模式導致小規模經營,不僅削弱了農民抵御農業災害的能力,而且增加了單位面積農作物的生產和銷售成本。現代農業生產設備工作效率較高,但購置設備的投資相對較大。如果購置設備用于農民的小塊耕地,將導致生產成本整體上升。在銷售過程中,農民為自產的農產品尋找市場。由于產品數量少,質量不高,農產品經銷商趁機降價,降低了農民收益[6]。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發展農村經濟,必須加大農村經濟融資與投資力度,促進農業體制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鼓勵農業技術人員投身農業經濟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后,我國地方政府加強了對鄉村經濟的支持,特別是在融資和投資方面,我國制定了多種實施路徑。
首先,把農村經濟與農村商業銀行聯系起來。農村商業銀行應適當放寬貸款政策,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充足資金,吸引農民投資。
其次,貸款機構要及時與農村企業、農民溝通,了解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困難,提供小額貸款服務,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活力[7]。
再次,為了促進農村經濟朝著穩定的目標發展,政府應擴大農村經濟經營范圍,解決農村經濟發展階段的融資難問題,使農村產業得到足夠的金融支持,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農業體制改革體現在農業供給體制改革上。當前,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但在一些細節上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如農業種植結構不合理、農民增收困難、農業生產供求結構失衡等。這些問題看似微小,但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8]。
基于此,政府有關部門應全力加強農業供給體制改革,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源頭活水。加強農業供給體制的結構性改革,需要從3 個方面入手。
首先,重視成本管理,減少庫存積壓。農民要結合時代發展趨勢,及時調整產業結構,調整種植的經濟作物品種,促進農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其次,農村經濟可以嘗試發展旅游業等第三產業,打造生態休閑娛樂產業,吸引廣大投資者投資。
再次,科學合理地控制化肥生產成本,促進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業競爭力。及時消費農產品,避免農產品滯銷。
在鄉村振興戰略指導下,農村經濟要與農村商業銀行緊密結合,解決農村經濟發展中面臨的融資難等問題,從金融層面激活農村市場[9]。農村商業銀行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包括為農民和農村企業提供優惠小額貸款;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農村商業銀行提供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擴大了市場份額和業務范圍。
農業體制改革也體現在農業產權制度改革上。應加快農村產權改革,釋放土地活力。地方政府應結合農村產業經濟發展特點和具體情況,制定相關保障措施,推動建設用地集體經營權市場化,實現土地依法流轉,從而為我國農業集約化和標準化生產提供土地,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長遠發展[10]。
除加快農村產權改革外,農村企業還應大力培養和引進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可以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發揮校企合作辦學優勢,集聚技術人才,為農村企業注入新鮮血液。建立指導站,對農民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出謀劃策,給農民提供幫助。農村要加強文化教育和宣傳,結合環保理念和相關法規、政策,倡導污染防治,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科學決策需要人才支持。為解決農村經濟發展中盲目投資的問題,政府應鼓勵具有農業專業知識的優秀人才投身農業,成為農村農業發展的科學技術帶頭人。科學推薦農民投資項目,把握農村經濟投資大方向,引導農村科學致富。為了提高優秀人才扎根農村的積極性,政府應該提高技術人員的待遇,對自愿參農的人員給予一定的補貼。
當前鄉村振興方興未艾,我國加大力度改革土地出讓金制度,將大量資金用于鄉村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背景下,我國開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逐步完善金融、稅收等保障措施,吸引人才投身新農村建設,為農村發展注入新鮮血液,為鄉村振興釋放活力。
應充分了解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經濟存在的問題,比如融資困難、缺乏市場控制力、農業科學技術落后、經濟規模小等。充分調動政府、農村集體、農戶和涉農企業的積極性,“捋起袖子加油干”,肩負起鄉村振興的歷史使命。應充分發揮政策的推動作用,積極引進人才,科學決策,實現鄉村振興。把農村經濟發展當作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實現全國農村特別是中西部農村地區大發展、大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