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思思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從土地問題上來講,我國與其他東亞國家有明顯差異。中國農村的土地是農民生活保障和農業生產的關鍵基礎,它也是農業生產中最為關鍵的生產資料,作為生產要素存在的土地,又是農村居民的生活保障,也就是說,農民沒有就業機會和其他收入的情況下,再加上社會保障體系有缺陷時,他們就會對土地所提供的生活生產資料極為依賴,這也是農村人口維持最低生活水平和抵御社會風險的重要手段[1]。以下主要圍繞著農村土地社會保障現狀展開簡單的分析與探討。
我國政府根據憲法建立了許多社會保障制度,比如社會補貼、社會救濟、勞動保險、困難補助等。在集體化時代還構建了合作醫療社、敬老院等社會保障組織。但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農民對土地有了使用權、承包權和經營權,這也讓土地成為了農民獲得社會生活基本保障的關鍵方式,同時也讓政府不再承擔農民的社會保障責任。這一體制的實施,使農村經濟的發展在短時間內獲得了顯著的效益,但這也讓社會保障問題在農民收入增長的條件下被掩蓋了,隨著時間推移,農民收入增長陷入僵局,我國目前城鄉差距越來越大,這也讓農村社會保障的弊端凸顯出來[2]。
首先,土地保障功能逐漸弱化,農民和土地之間的關系越發緊張,我國農民人均占有的耕地數量越來越少。據調查,我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數的63.9%,農村人口每年增長,但是耕地數量卻在逐年遞減,因此造成了人地緊張的局面,其結果直接造成土地所承擔的社會保障功能上升而生產資料的功能下降,再加上農業生產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偏低,使得農業生產只能作為最基礎的保障手段,部分農戶并不從事農業活動,因此其持有的土地經常粗放經營或直接撂荒,再加上當前城鎮化進程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部分農民已經失去了土地的永久使用權,也就導致農民沒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其次,耕地的質量逐年下降,當前農藥、化肥的品種數量越來越多,許多農民并不了解農藥、化肥的正確使用方法,導致使用農藥、化肥時造成不合理的使用現象,讓土地受到嚴重污染肥力下降或重金屬超標[3]。
一方面,由于多種因素導致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步伐緩慢,使得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長期落后不前,而將社保體系的建設重點放在城市,這也是造成農村和城市保障差距變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的社會保障資源占比過高,而農村保障資源只是最低層次的。從數據顯示來看,城鎮居民人口數占總人口數的30%,但是其占有的社會保障資金卻占總保障資金的89%。另外,土地具有社會保障功能也是另一個重要的原因,由于農村土地具有保障功能,因此農民對社會保障的需求有所降低,這也導致了農村人口的社會保障參保率不高,所以也阻礙了農村社保體制的建立健全。
我國農村社保制度的建立健全,要根據農村的真實情況為其提供保障,農民基本生活為出發點,健全制度建設,不斷提高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水準,在建立完善農村社保制度時,應該抓住以分階段、分項目、分重點、分地區的總體性原則來依次進行[4]。
在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時,確保制度運行的重點在于資金,這也是我國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最大阻力,農村社保基金主要來自社會籌款、個人繳納、集體補助、財政扶持等。但是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原因和政策上的變化,農村社保事業的籌資渠道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狀態,致使農村社保基金欠缺無法可持續發展,進而制約了農村社保制度的實施。根據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來看,財政投入的力度和財政的能力還無法真正承擔起整個社會的保障體系建設與完善,所以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執行操作要向多元化發展,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來籌措農村社保障的資金[5]。第一,要加大對社會保障支出的財政支持,并將投入的重點放在農村。保障農村的社保制度建設跟上時代發展,進而拉近城鄉之間的差距;第二,還可以利用國債的收入、國有企業資產的收入以及上市公司減持的部分變為國家財政的收入,然后將其作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資金支持;第三,國家也要積極采取措施出臺政策,將目前征地制度中政府所獲得的高額土地差用于農民的社會保障基金建設工作中。
為了保障農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水準,要建立健全農村最低的生活保障制度,這也是我國國民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因此,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應該保障所有的農村居民,無論是出于殘疾、災禍、疾病、幼孤等什么原因而造成的家庭生活困難的人,都應該有一個統一的評判標準,以保障生活收入水平低于最低標準的貧困者,同時還要根據我國各地區的發展狀況制定保障體系,確保各地實施的保障水平不會過高也不會過低。在實際開展過程中,社會保障方式要包括貨幣保障和食物保障,雙管齊下,保障資金可來源縣級、鄉級和村級三個級別,隨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農民依靠土地獲得最低生活保障的依賴性會逐漸下降,同時就會讓農村土地所具有的社會保障功能得到削減。其次,要建立健全農村社會醫療保障制度,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帶動了農村經濟的巨大變化,而合作醫療也逐漸走向衰落,部分農村居民沒有了醫療保障,這也是使得農民不愿意離開土地,甚至十分依賴土地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所以想要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帶動農村土地流轉,就必須盡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醫療保險制度,消除農民顧慮。目前對農民和其家庭造成巨大災害的主要來自于重大疾病,在一個農民家庭中,一旦某人患上了重大疾病,就會使整個家庭陷入貧困甚至負債,所以我國不少地區的農民存在因病致貧的現象,因此需要盡快建立健全新型的農村互助合作醫療制度,保障農村醫療實施,按照地區經濟發展狀況,農民收入情況等制定一個合理的繳費標準,以促進農民參保。此外,還要加大對農村患有重大疾病居民家庭的扶持,通過全體參保的方式,發揮互助精神,切實解決農民的醫療保障問題[6]。
對我國社會發展來講,有一個明顯的歷史問題就是部分農民逐漸失去土地,當前農業逐漸實現現代化發展,部分農民已經不再依賴土地務農,而是轉投到其他行業工作,尤其是當前土地承包經營權大量流轉,農村的流民潮越來越明顯。一個國家有流民并不足為據,但是出現大量的無業游民則需要引起重視。從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角度來分析,國家現代化和工業化的進程導致農民失去了對土地的經營權而變成了城市居民[7]。目前,我國農村保障體系建設水準偏低且沒有完全覆蓋,制度體系也存在漏洞,而我國正是城市化進程加快的時期,許多農民失去了土地而成為了一個新的弱勢群體,對于這部分農民來講,其保障問題若不及時處理,只會對社會的穩定發展有嚴重影響。因此,要優先落實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措施。構建流民潮機制以促進社會穩定。比如,首先要鼓勵主動出讓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應將其承包經營權所得的一部分收入存入政府成立的某一個金融機構中,當這部分農民沒有獲得生活保障時,可將這部分儲蓄作為臨時的生活基金使用;其次,若該土地征用是商業性質的征用,可將其補償金的一部分也存入政府的某一金融機構中,商業經營性質補償金包括現金補償和土地參股,這可以確保農民的收入具有穩定性。
綜上所述,我國經濟建設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讓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遇到重重困難,且作為一個巨大的、關系全社會的系統工程,需要在理論和實踐上下足功夫,做好社會與實踐的雙重保障,以加快構建完善、有可實施性的農村社保制度,切實地保證廣大農民的權益,進一步地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