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 淼 楊 羿
(西安培華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三下鄉”活動包括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自1997年推行“三下鄉”政策至今,每年寒暑假都有大批學子涌入農村,把所學知識付諸實踐,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是促進高校學生素質教育,加強和改進青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的重要舉措,是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徑。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充分發揮專業服務社會,通過社會實踐加強自身專業素養,關注農村基層發展,結合“雙百工程”,爭做“新時代大學生。”2020年7月,西安培華學院建筑藝術設計學院暑期“三下鄉”,“實踐興鄉致青春”團隊來到寶雞市金臺區王家坡村開展以專業服務社會,以畫筆譜寫青春的墻繪實踐活動。秉持著以“走出象牙塔,助力新農村”的理念,充分發揮藝術專業的優勢,為新農村文化發展添磚加瓦。通過梳理“三下鄉”活動,筆者對本次“三下鄉”墻繪實踐活動中存在問題提出以下思考及改進建議。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三下鄉”的實踐活動不僅能開拓學生的眼界,也有助于開辟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學習的新思路。課堂的學習終歸是理論,要真正理解則需要走進社會,親身體驗。 在社會實踐中能吸取到不同于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行合一,才能在做設計的過程中做出真正符合人類需求的作品。習近平總書記說:青年朋友既要多讀有字之書,也多讀無字之書,注重學習人生經驗和社會知識,要堅持知行合,注重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加強磨煉、增長本領。通過“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展現出青春向上、勇于擔當的高校青年氣質,有利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有利于檢驗自身的專業素養,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個人素養,完善個性品質,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創新意識。
藝術設計專業具有公共性的特征,當設計映入大眾眼簾的第一刻起,大眾能很快地對這個畫面產生一個感受,做出自己直觀的反映,即對這個畫面是喜歡或是反感,因此在實踐之前需要先了解實踐地現狀和農村大眾對藝術可用性的需求,與平日在校做設計有較大的不同,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做設計更偏向“天馬行空”,充滿理想主義,但是在“三下鄉”實踐活動中則需要結合實踐地所處的地理位置,地方特色,人文環境等,積極尋找設計亮點,挖掘社會熱點和流行元素進行設計,同時也能更好的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將人文、歷史、地理、數學、設計學科相互更好的交融,有利于學生全面綜合性的做設計,增加設計作品的趣味性和與時俱進的特點。
近代以來人們開始喜歡追求個性化的藝術,用墻繪表現出對藝術的解讀,展現一種個性與創意。這種藝術從視覺角度更有沖擊力,也受到了大眾的追捧與喜愛,并且在當代新農村建設中很受人們的喜愛。墻繪藝術是裝飾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墻繪藝術也被稱為壁畫藝術,記載著人類的部分歷史,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依據。近些年來國家和政府大力扶持和發展新農村,因此新農村建設備受相關部門關注,墻繪藝術作為藝術表現的一種重要載體在新農村的推廣和實踐也受到了社會的關注,并形成一定的影響力。農村墻繪藝術,是精神文化,也是農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的生產和生活的藝術載體,一定程度也反映了農民群眾的實際生活,是一種直觀的藝術表達方式。西安培華學院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暑期“三下鄉”,在寶雞市金臺區王家坡村開展墻繪布局設計、題材分類、色彩設計、主題理念等內容的社會實踐活動。
王家坡村的墻繪地點位于村口,面積為300平方米,地理位置為山底,盤山公路陡峭且蜿蜒,因此它不僅一道文化風景,同時村口的墻繪也是王家坡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結合地貌特征,經與當地村委會負責人協商后,確定在村口宣傳以黨的方針政策、傳播新農村文明新風、傳遞正能量、傳達精神文明為主題。因此在墻繪設計時須從王家坡實際情況出發,既要注重圖形內容設計要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也要講求美觀性。根據現場勘查了解到王家坡村風景秀麗、依山傍水、適合宜居,根據當地情況繪制山水風景題材“美麗鄉村-王家坡歡迎您”的主題,表述的是和諧歡快的生活環境,美麗和諧的色彩也能提高鄉村居民的審美情趣,這樣的主題也更容易收獲鄉村居民的喜愛和關注;以“鄉愁”為主題的畫面體現中華民族的美德,鼓勵村民為鄉村的美麗建設做出貢獻,繪制出“建設美麗鄉村,留住最美鄉愁”主題(圖1-2),結合黨政宣傳黨建標語口號為題材,正確引導鄉村居民思想意識,正確指導居民有效的開展勞動實踐,促進鄉村的事物向好的方向發展,依次設計出順應時代、充滿創意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夢”主題。
相比于十年前簡單涂鴉與字體宣傳的農村墻繪,新農村的墻繪藝術更多的是要夠構建出具有文化底蘊的新農村時代形象,不但是可以將居民生活文化展示出來的一個文化載體,而且也將時代的進步的標志傳播給鄉村居民。在王家坡村墻繪版面設計的過程中不斷對墻繪主題、色彩、畫面布局設計進行優化,設計表現手法主要采用的是平構的方式上色,畫面干凈、色彩艷麗、主題鮮明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畫面圖形的線條流暢放松,人物動態以剪影的形式稍做夸張變形,簡單卻不失有趣,非常的輕松愉悅;主體畫面按照主題依次排列開來,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同時單個截取也能夠成為一幅單獨完整的畫面,有故事情節和敘事作用,使鄉村居民能夠快速明白其中含義。
此次暑期“三下鄉”的墻繪因為雨天較多,墻繪地點在沒有任何遮擋物的盤山公路,加上時間較為倉促,沒能達到專業墻繪藝術創作團隊的水平,導致墻繪作品不盡如人意。除此之外,新農村建設中的墻繪藝術出現了當地居民文化底蘊不足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當地居民對文化建設鄉村發展的關注力度不夠、欣賞和理解力較為籠統,因此阻礙墻繪作者在創作過程中不能更好的發揮藝術設計專業的特色。
墻繪藝術在新農村文化振興的建設中保留了審美和教化功能,服務于鄉村居民,并隨地域環境和文化氛圍不同,它的內容和形式也隨著地域文化的變化而發生了變化。把握其現實性和藝術性,墻繪設計與周圍的青山秀水、鄉土氣息、村民生活交相輝映,不僅起到美化裝飾新農村的作用,也要滿足新農村大眾的審美實際需求,使墻繪藝術在新農村建設中獨樹一幟。
新農村的墻繪藝術經過一定的時間相信會慢慢趨向成熟,在肩負文化傳播使命的同時已經演變成了一種時代藝術產物,衍生出許多為鄉村居民生活帶來便捷、提高生活幸福感的功能。未來我們會組建專業的墻繪社團,在學生課余的時間結合藝術設計專業開設鄉村墻繪藝術課程,將傳統與時尚的理念相互結合,致力成為鄉村振興建設中墻繪藝術新的發展方向,為新農村的墻繪藝術注入專業的理論知識和長期的實踐訓練保障,不斷的學習和創新,力爭創造出更多更好的適合農村的墻繪作品,真正做到“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從而走進每個人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