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邦和
(重慶市萬州區水旱災害防御中心 重慶 404100)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1-3]。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囑托“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接下來要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決策和舉措[4-5]。
應立足萬州區已有工程體系,分層次實施水源工程,加速形成空間均衡、能力匹配的水源格局,有效解決水源難題。一是新建骨干水源工程。新建青龍水庫、石筍溝水庫、楓木水庫等骨干水源工程,在滿足城區水源調度的同時,解決萬州區西北部和東南部4 個鄉鎮集中供水水源保障難題。二是啟動水源連通工程。踐行“優化資源、空間均衡”的原則,實施聯調聯供。脫貧攻堅以來,萬州區啟動推進登豐水庫渠系、大灘口水庫渠系、三雙聯通等3 個水源連通工程,將優質水源進行引流,為萬州區東北部8 個鄉鎮和江南片區、高鐵片區鄉鎮持續提供充足水源。三是整修現有庫塘工程。大規模實施山坪塘整治和病險水庫整治,已累計整治山坪塘7 756 口,除險加固病險水庫45 座,新增蓄水能力3 000 萬m3,恢復蓄水庫容102.99 萬m3,使貧困群眾就地取水、就近引水。
自脫貧攻堅以來,萬州區大力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通過管網延伸、改擴建、改造配套、更新配套管網等方式,累計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項目272 個、約3 000 處工程,總投資2.9 億元,受益人口達100 萬人,其中貧困戶超過3 萬戶、10 萬人。困擾已久的農村飲水問題,既得到了有效保障,更得到了有效提升。
一是以雙總河長為核心,區、鄉、村三級河長體系為基礎,以河長制公益巡河員、巡河志愿者等為延伸,圍繞河道巡查、河渠清理、水源保護、水污染防治,著力提升農村水環境質量。以“雙亮”活動為契機,全域常態化推進“三清一改”,形成“水陸共治、部門聯治、全民群治”的良好氛圍,較大程度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環境。二是筑牢防洪減災基礎。完成魚背山、新民、大包等13 座病險水庫整治。推進長江二橋至密溪溝南北兩岸及武陵、新鄉、黃柏庫岸整治項目,治理岸線長5.5km。完成長灘、龍駒、分水等重點臨河場鎮及磨刀溪重點防洪區域堤防建設,治理中小河流52 km,治理山洪溝2.2 km。
萬州區存在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力度不夠、農村供水工程建設標準低、飲水水質達標率不穩定等問題,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有待進一步提高。仍然存在防洪減災體系薄弱環節,仍有數條河流和山洪溝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弱,存在防洪安全隱患,嚴重影響沿岸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萬州區農村多為山區溝壑地形,農田灌溉大多采用土渠輸水和地表漫灌的形式,農業用水方式粗放,高效節水灌溉推廣不夠,間接增加了鄉村產業發展成本。
因農村粗放的生活方式影響,農村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不完善,農村保潔隊伍配備不足,鄉村河道還存在水污染問題。受傳統水利規劃影響,農村涉水工程建設仍以供水、蓄水及防洪排水功能為主,農村水景觀文化功能缺失。
水利工程設施管護責任缺失,“重建設、輕管理”,存在產權不清、責任不明、無人管理等問題。農村水利相關法律法規有待完善,水行政執法監督力量需進一步加強。
新時期,農村水利建設要緊緊圍繞“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16 字治水方針和“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按照“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的水利改革發展總基調,補齊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短板,提升農村水利行業監管能力,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建設美麗鄉村提供強有力的水利保障[6-7]。
加快推進石筍溝水庫、青龍水庫、楓木水庫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設,進一步推進大灘口水庫擴建(中型升大型)、雙河口水庫等前期工作,新儲備一批水源工程。立足農村飲水現狀和供水保障情況,綜合區位特征、人口分布、發展需求等因素,科學合理編制萬州區“十四五”農村供水保障規劃,進一步優化農村供水格局,努力推動萬州區后山至彈子農村連片供水保障提升工程、萬州區龍駒至長灘農村連片供水保障提升工程等連片集中供水工程項目的實施。探索推進片區托管、購買服務等新型管理模式,實現專業管理長效運行。完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價核定、水費收繳的相關機制,合理定價、嚴格計量、足額收費,樹立農村群眾水商品意識,促進工程良性運行。開展農村飲水工程信息化建設,建立農村飲水安全信息系統,開展水質化驗室、自動化監控系統和水質狀況實時在線監測建設,建成市、區、水廠三位一體的自動化管理監控體系,提高運管效率。
創建“水美鄉村”要充分發揮河長制的推動作用。將河長制工作與村民自治相結合,將水生態治理保護寫進村規民約,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組織作用,以“民間河長”引導帶動廣大群眾共同參與,村民分區域承擔轄區內河岸、水塘、溝渠等水域的管護職責,讓河長制有效融入村民自治,形成“河長制”與“村規民約”共治的河流治理新格局。
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及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全面施行農業取水許可管理。加強灌區骨干渠系節水改造,提高農業灌溉用水效率,逐步降低農業用水比重,優化用水結構。加快農業灌溉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分區域規模化推進高效節水灌溉,推廣噴灌、微灌、滴灌、低壓管道輸水灌溉、集雨補灌、水肥一體化、覆蓋保墑等技術,加強農田土壤墑情監測,推廣測墑灌溉。完善農村小微型水利工程薄弱環節,完善“五小”水利工程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農田灌排工程體系。
以水為紐帶,推進水利風景區建設,打造一批清水河塘、生態河塘、景觀河塘、可游泳的河塘,實施河道沿線綠化美化工程建設,改善濱水景觀空間,促進濱水空間產業升級,發揮景觀文化對鄉村產業升級、生態功能拓展的引領作用,助力特色小鎮、精品農村建設。以水利工程、水利工具、水環境、水利人文為載體,挖掘水文化內涵,開發水利旅游,帶動鄉村經濟發展。以恒合鄉棲鳳湖康養開發為契機,以關田壩水庫和鳳儀水庫為基礎,建設水利科普教育基地和水利教學實踐基地,講述萬州區水利發展史,介紹萬州區重大水利工程。
建立健全農業水權制度,分級分類分檔制定農業水價,建立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明晰水利工程產權,創新農村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積極爭取中央資金支持,建立健全農村水利工程管護經費投入長效機制。結合農村土地流轉,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探索建立農村水利工程產權交易制度。
完善基層水利服務組織體系建設,出臺水利專業技術人員從事基層水利管理的優惠政策。組建片區水利服務中心,加強基層水利服務能力,加強水利技術管理專業培訓。實施“互聯網+”農村水利,以互聯網技術為引領,實現農村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集約化和專業化,解決農村水利工程因點多、面廣、量大產生的管理難題。
當前我國正處于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交匯的特殊時期。水利作為農業的命脈,既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保障,也是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水利部門要強化責任擔當,找準坐標,補齊短板,逐步推進農村水利縱深發展,為萬州區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