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正群
(蒙山縣西河鎮農業技術推廣站 廣西 梧州 546700)
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產品作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食品安全的基礎,農產品的質量引起了廣泛關注。作為農業生產重要組成部分的植保工作,在應對病蟲害、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對農產品質量起到關鍵性作用[1]。在全社會高度重視食品安全的形勢下,如何做好農業植保工作,安全用肥、用藥,保證農產品不受污染,促進農產品升級,有效保證農產品質量,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國2006 年開始實施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明確規定,凡是含有國家禁止使用的農藥、獸藥或其他化學物質的農產品都不能銷售,并從人體健康安全角度要求,在農業生產中獲取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的質量必須符合安全標準,確保讓人們吃上健康、綠色的農產品。
植物保護的目的是保護植物產品在生產或儲存時不受有害生物侵害。由于植物產品處于食物鏈底端,很容易直接或間接受到其他污染物的影響。植物保護技術與措施是農業產品質量的保障,包括法規防治措施、農業防治措施以及物理防治措施等,通過多方面的把控,將這些防治措施結合起來,做到農產品無污染、無公害。采取植物保護措施,每年都能夠為國家挽回大量糧食損失。據統計,目前全球已記錄的病蟲害超過10 000 種,如果在生產過程中沒有進行植物保護工作,每年的農產品損失將會達到總產量的70%。據統計,2019 年我國化學防治工作挽回農產品產量的28%,除草劑挽回農產品產量的16%,殺蟲劑挽回農產品產量的7%。這些數據說明植物保護措施對保障農產品產量的意義重大[2]。
植物保護技術著眼于生態系統,管理對象為有害生物,注重減少農藥等有害化學物質對環境的影響?!掇r產品質量安全法》明確要求,全程化管理農產品安全,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特別突出了加強源頭治理,加強全程監控。
與古代原生態的種植模式不同,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效益,現代農業種植中大量使用農藥、化肥、農膜,以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同時,在農業產業方面,不僅是農業企業種植反季節蔬菜和設施蔬菜,很多農民也跟著種植,農藥、化肥的使用貫穿于作物栽培的全過程。大量使用農藥、化肥、農膜,組合成了“有毒”的微環境,土壤、水體、空氣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的農產品質量受到了嚴重影響[3]。
我國是農業大國,種植業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為了追求產量及減少病蟲害,農業部門開始倡導使用化肥、農藥,農村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形成了“不用化肥、農藥,農產品產量就上不去”的怪圈。近年來,雖然農業相關部門已經認識到過量使用化肥、農藥造成的危害,也在積極調整對化肥、農藥的使用標準。但是由于歷史上大量使用含氮、磷、鉀的化肥,已對土地和環境造成了不可消除的傷害,但為了保產保量,又需要繼續“加量”使用含量更高的氮肥、磷肥、鉀肥,造成惡性循環。同樣,由于使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過多,使很多病蟲害有了很強的抗藥性,又不斷出現新的病蟲害,而且蔓延更快、危害更重,從而進一步加大了農藥的用量,形成惡性循環。這些“加量”的化肥、農藥,會進一步導致農作物安全系數下降,農產品質量也隨之下降。
目前,我國對農產品的監督管理體制還不完善,基層農殘監測機構缺位,有些地方有機構但職能職責分工不明確,沒有專門的執法隊伍。由于基層監管機構缺少監測設備和技術人員,農產品農藥殘留情況不能及時監測,也不能對生產者采取相應處罰措施,讓很多農業生產者忽視農產品質量安全[4]。
同時,各地對植物保護工作的宣傳還有待提高,很多基層工作人員以及農民沒有意識到植物保護的重要性。基層工作人員下派農村進行技術指導,更多是考慮如何幫助農民種植致富,并不著重考慮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再加上農民對新農業技術并不了解,在植物保護工作上就會怠慢、停滯,從而影響農產品質量。
經歷了2020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人們更加注重食品安全問題,農業植保就顯得格外重要。只有改變傳統的種植觀念,才能確保農產品質量提高。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這就要求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種植觀念落后的問題。以前農民對于化肥、農藥的使用不規范、隨意性大,只要有效果、增產量、能夠快速殺蟲就可以,沒有意識到化肥、農藥使用后對土地、周邊環境、植物的影響。因此,相關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宣傳方式,利用電視、廣播、多媒體等多種宣傳方式宣傳農業植保工作的重要性,特別是重點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在培訓農民農業生產技術知識的同時,積極向農民推廣科學的防治措施,反復講解、傳播農產品的無公害典型事例,讓農民充分認識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性。
同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及時預報病蟲害的消息,為植保工作提供指引方向。在農業植保工作的建設上,各地政府要加大投資,為農業植保機構、農民配備實用的植保設備,保證植保工作順利開展[5]。
在做好宣傳教育的同時,要多管齊下推行植物保護的方法,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1)農業防治措施??梢耘嘤栟r民調整作物播種期,實行深耕曬茬、間作套種、輪作等方法,選育能夠抗病蟲害的農業品種[6]。
(2)物理防治措施??梢圆捎脺厮疇C種的方式消滅種子上的病蟲,用鼠夾、粘鼠板等誘捕老鼠,用燈光、谷草把等直接誘殺害蟲,果實結果后直接套袋,防治果樹食心蟲。
(3)生物防治措施。利用生物農藥殺害、清除病蟲害,生物防控藥劑的最大益處是容易被日光等生態環境分解,重新回歸自然,順應大自然的循環系統。生物農藥與其他農藥相比,更加安全、無污染,殺蟲效果并不比化學農藥效果差,可以逐步取代傳統化學農藥,有效避免化學農藥對環境、土壤的污染,對農業生產綠色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7]。
(4)化學防治措施。植保工作人員要用正確的方法引導農民使用農藥,在用量及噴灑時間上要做到有效管控。根據病蟲害發生規律,把握最佳防治時間和農藥用量,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進行防治。在防治過程中要嚴格執行安全使用農藥操作規程,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及禁用農藥,減少農藥對農田、生態環境的危害[8]。
由政府牽頭,建立科學、完善的檢測機制,成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全程監管,建立追溯系統。監測體系嚴控農產品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儲備、運輸等各個環節,逐漸增強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的自律意識。要建立每一種農產品的檔案,及時發現農產品質量問題,并進行追溯,對產品運輸、貯藏、收獲、農藥使用、肥料使用、灌溉水源等環節進行逐一排查,最終找到農產品質量變化的原因,并及時整改,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理念貫穿到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
國以人為本,民以食為天。21 世紀,在高度重視食品安全的新形勢下,農產品質量特別重要。農業植保作為影響農產品質量的首要因素,植保工作的深入程度直接影響農產品質量。要完善農業植保工作的內容,為農業植保工作制定一套科學的制度準則,讓農業植保工作在實施時有據可依,以規章制度作為依靠。要讓每一位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深刻意識到植保工作對農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只有做好植保工作,才能夠使農業健康發展。另外,要積極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農業耕作方式,引進新的農業植保技術,填補我國農業植??瞻?,不斷豐富農業植保內容,進一步為我國農產品質量提高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