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霞
(中共大同市委黨校 山西 大同 037000)
發展生態農業對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是一個良好的發展機會。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一直采用較為粗獷的生產方式,造成了資源浪費,生態農業成為解決農業資源浪費的有效途徑。
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一些地區過度追求經濟效益,對鄉村環境的重視程度不足,很多農村的生態環境受到了較大破壞。很多地區在農業生產中過度使用化肥、農藥,對土地及水資源都產生了嚴重污染,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發展生態農業對于解決農業生產當中所造成的環境破壞具有重要的意義。生態農業要求適當減少化肥及農藥化學品的應用,追求綠色農業生產方式,有效控制對土壤及水源的污染[1]。
另外,在水資源利用方面,推行滴灌、噴灌等節水技術替代傳統的大水漫灌,減少水資源浪費。在家禽牲畜糞便以及秸稈等處理中,可以通過現代技術將其轉化為清潔能源,從而有效減少農業生產廢棄物給環境帶來的負擔,進而有效提升農業生產環境的穩定性,使農村地區的環境更加適宜居住。
當前在我國的鄉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除了較少能夠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地區,大多數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還是依靠種植業,但是因為我國在農業科技研發方面的投入相對較低,很多地方依然采用粗獷的生產經營方式,在生產中造成大量浪費,而且生產效益較差。在鄉村振興過程中,鄉村各個產業之間沒有形成有效聯系和融合,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差,很容易受到影響[2]。
另外,當前我國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使用量較大,這不僅影響了農產品質量,而且對當地土壤及水源造成污染。發展生態農業能夠有效提升農產品質量,同時其綠色生產方式對環境污染較小,能夠有效提升農業經濟效益。應建立完善的農業產業體系,有效推進鄉村地區各個產業之間的融合,從而形成合力,促使鄉村經濟發展,提升農民收入。
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農業資源占有量相對較低,這對我國農業發展產生了一定阻礙,而且我國農業生產規模較小,沒有形成大規模的集約化發展。在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高投入、低效率的特點明顯,造成了大量資源浪費,阻礙了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國外農產品進入我國市場,進一步增大了農民的生產經營壓力。面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當中存在的問題,政府及農業生產者都在積極尋求解決途徑,生態農業為其指明了方向。與傳統農業生產相比,生態農業更加高效、環保。另外,生態農業還能夠引入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有利于其改善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經濟效益提升[3]。
在鄉村振興視域下,雖然政府一直在推動生態農業的發展,但是因為很多農民文化水平不高,對生態農業的認識不夠深入,因而在推行當中遭受到的阻力相對較大。特別是生態農業發展需要前期投入,這就引起了很多農民抵制,有的人認為“原來的種地方式挺好,如果投資之后并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將會面臨較大的損失”。受這一觀念的影響,生態農業發展較為困難[4]。
在我國大多數的農村地區,農業生產都是根據祖輩流傳的經驗來進行,另外當前很多年輕人外出務工,留在農村進行農業生產的農民基本在五六十歲,其中很多人文化素質不高,對于新興的農業生產技術不夠了解,阻礙了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我國在生態農業推行過程中,一些地區因為有科技人員的指導,當時農業生產效益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當科技人員離開之后,很多農民在面對出現的新情況時仍會手足無措,無法找到準確的解決措施。究其原因,是因為農業科技人員較少及農村勞動人員文化素質不高,因此,想要推行生態農業,需要進一步擴大基層科技人員的規模,提升農村勞動人員的文化素質。
當前在我國農業生產當中,因為投入力度不大,在科研方面還存在一定的欠缺,導致我國的農業生產技術一直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另外,我國農業一直以來都是采用粗放的生產方式,在提升產量方面主要是依賴于化肥、農藥等,對于符合生態學的生物防治技術、良種培育技術了解較少,導致農業生產中出現生態問題時,難以采用科學合理的方式來解決[5]。
在推廣和發展生態農業時,農民是其中的關鍵力量,因此,為了使生態農業發展更加順利,應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使農民能夠積極學習新的農業生產理念和生產技術。
首先,在發展生態農業之前,需要對其進行科學設計,確保當前的管理制度和政策能夠滿足生態農業發展的需求,從而為我國生態農業發展奠定基礎。從政府方面來看,要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例如加大農田建設補貼、規劃專項用地,使農民能夠通過經營生態農業取得更多經濟收入。
其次,要做好人才的配置工作,通過發揮人才的力量來推動生態農業發展。政府應提高基層農業科技人員的待遇水平,使更多農業科技人員愿意深入基層,幫助農民發展生態農業。
我國農業產業結構一直不太合理,導致農業經濟效益不高。因此,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要根據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對相應的資源進行合理調整和改善,從而有效促進我國生態農業多元化、可持續發展。在生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要注重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使其更加符合生態農業發展的需要[6]。
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的差異較大,因此,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應根據地區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品種。為了有效實現生態農業集約化發展,可以在生態農業發展中嘗試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生產方式,利用不同農業資源之間的互補性,找到生態農業發展的最優路徑。另外,政府要加大對生態農業企業的支持,加大貸款力度,使企業能夠引入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進一步促進生態農業發展[7]。
發展生態農業對農村生態環境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在生態農業發展當中要注重改善農村環境,做好環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同時要推進生態整治,保障農村生態環境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另外,由于農村年輕人多外出務工,很多耕地荒廢,發展生態農業還要將這些荒廢的耕地進行復墾。在生態農業發展中,要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提升農產品的質量,提倡在農業生產中應用有機環保化肥和生物農藥,從根源上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
發展生態農業,需要根據不同地域農業條件來進行,而不能盲目跟風和模仿,如果單純引用其他地域的發展規劃來進行本地農業經濟改革,這樣做可能不僅無法讓本地農業經濟得到發展,而且有可能會打亂原來正常的發展方向。
在發展規劃的制訂上,要結合本地環境、氣候特點,同時要有效整合原來的優勢產業,突出地域特色和資源優勢。在生態農業發展中,要注重農民的主體性地位,體現出本地文化特色,而不是簡單地將城市經驗搬到農村,要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進行創新,真正維護農民的切身利益。
在農村環境治理工作中要注重加強耕地修復治理工作的開展,以此來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同時要做好生態濕地與生態造林建設工作,不斷提升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以此來維護農村地區生物的多樣性。同時,在生態農業發展中,要加強有機環保材料以及生物農業等環保型產品的推廣及應用,積極推廣農牧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通過多種經濟手段來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進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實現區域協調穩定發展。
在鄉村振興視域下,要注重從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調整產業結構、加強農村環境等方面入手,切實推動我國生態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