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榮
(睢寧縣梁集鎮農經中心 江蘇 徐州 221200)
“三資”主要指農村集體所有的資金、資產和資源,其中資源指的是法律規定集體所有的土地、林地、山嶺、荒地、灘涂、草地、水面等自然資源。“三資”管理在集體經濟發展中占據主要地位。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對于促進集體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根據農村集體經濟管理現狀,選取調查樣本,分析樣本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采取相應的解決對策,從而全面改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現狀,保證農村集體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由于農村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導致基層管理組織水平整體不高。首先,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缺少專業人才的支持,導致許多管理工作缺乏一定的合理性、科學性和規范性。部分地區的農村管理者思想認識不足,往往根據自己的經驗作出重大經濟建設決策,不與人民群眾進行深入的溝通和交流,導致經濟建設決策嚴重缺乏民主性,不利于農村集體經濟的持續發展。其次,基層管理組織領導對集體“三資”管理缺乏重視,不能深刻認識到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積極作用,在思想認識和工作方面都存在一定問題,導致管理工作缺乏效率和質量,無法得到貫徹落實,降低了管理水平。再次,部分農村的管理人員不固定,流動性較大,而且自身的業務能力有限,無法使管理工作發揮應有的作用,嚴重制約了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進步和發展[1-2]。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有效開展的基礎是保證財務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這樣才能切實提高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水平。根據相關部門的調查結果以及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發現,目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存在較多問題,尤其在資產、資源以及資本登記和管理方面,不能準確反映集體所有的資本總額和分類。雖然在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得到了較大進步,但資金管理、資源、資產方面存在問題。在資源方面,以土地資源中的“四荒”地最為明顯。相關工作人員在登記時不能對所要登記的資源進行全面、詳細的記錄,導致在以后的開發利用過程中無法明確資源的性質和實際情況,不利于資源的高效開發利用。在資產方面,雖然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農村集體資產得到了明顯增加,但因為產權界定不清,降低了使用效率[3]。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財務工作應當由各村經營管理機構負責審計,財政、監察、公安等相關部門負責協助審查。目前農村審計工作水平有限,一方面是受審計工作人員業務能力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審計工作缺乏明確的規章制度對其進行指導,從而導致審計水平較低。審計工作質量不高,無法及時發現并解決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不透明,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不公開,村民缺少有效途徑了解農村集體“三資”的使用現狀和使用規劃,對于相關的管理工作內容也無從得知,影響了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甚至還會引發不必要的矛盾,不利于農村集體經濟良好發展。其次,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不透明,導致村民無法對其工作行為進行有效監督,嚴重降低了監督水平,也無法保障某些重大決策的合理性[4]。
首先,加強基層領導班子建設,打造高水平的管理組織,從而提高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水平。優秀的管理組織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中各項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得到一定的保障。在基層領導的選任中,應當優先考慮業務能力強、專業知識扎實、責任心強以及政治思想過硬的年輕黨員,優化基層管理組織結構。其次,以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為基礎,狠抓當地基層管理人員的教育管理工作。加強對基層領導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業務培訓工作,定期開展培訓學習,使其全面深入了解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對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掌握必備的管理技能,從而切實提高基層管理組織的業務能力水平,保證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能夠全面貫徹落實。再次,根據各村不同的經濟發展情況,配置專門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人員對其進行專項管理,從而使其與農村建設工作協調統一,兩者互相促進、互不干擾。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人員必須熟悉管理內容,全面深入掌握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現狀并做好相應的登記工作,從而在作出相關決策的過程中提出科學合理的意見,切實提高農村集體“三資”的利用效率,為農村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5-6]。
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中,相關管理工作人員在編制管理規劃時,一定要先對農村集體“三資”的實際情況進行全面調查,保證管理規劃的設計與實際發展情況相符,從而提高管理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以及高效性。同時,要做好相應的登記管理工作,定期開展對農村集體“三資”實際發展情況的核查,從而對可供利用的集體資產、資源以及資金進行全面了解。對農村集體“三資”賬務登記實施動態化標準管理,將農村集體“三資”的使用情況進行及時、準確地登記。首先,對農村集體“三資”全部資本進行核查,明確資本總額和總量并詳細記錄在冊。其次,對農村集體“三資”的每一次使用情況和每個項目的具體收益情況進行核查登記,妥善保存相關的數據資料。再次,定期開展財務核算工作,確保賬務記錄數據的準確性,避免部分人員弄虛作假,損害集體利益。對于其中存在的資產流失現象,要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補救,將損失降到最低,追究相關責任人的有關責任。除此之外,賬務核查登記完成后,應當編冊保存,根據賬務的記錄情況認真、科學地分析資本的開發使用率,從而為之后的決策提供真實可靠的數據支持,實現單位資源效益最大化,推動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7]。
為了保證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有序開展,相關管理部門應不斷完善并及時更新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財務審計制度,為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保障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首先,提高審計人員的業務水平,嚴格制定審計人員選拔制度,定期對審計人員開展培訓工作,保證其能夠應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財務審計工作。
其次,落實審計責任。將審計責任落實到每一名工作人員身上,保證其能夠以負責、認真、求實的態度開展工作。
再次,對有關工作的內容和方式進行嚴格規定,對審計工作進行規范化指導。
最后,相關的監管部門要加大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財務審計的監管力度。
財務審計工作水平的提升,要依靠村集體自身的不斷完善與創新,以及借助外部的監管力量。
保證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公開、透明是保證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的基本原則之一。首先,將農村集體“三資”的各項重大決策進行公示,村民可以向相關組織反映自己的意見和問題,村集體應當認真思考村民提出的建議與問題。其次,村集體應當加強與村民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如召開村民大會等,向村民征詢更好的意見,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基礎。再次,組織全體村民對農村集體“三資”的開發、利用等進行監督,提高資本的開發利用率,切實為村民帶來經濟效益。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對村民進行積極引導,讓其認識到合理開發、持續利用才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避免個別村集體因盲目追求利益而影響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最后,當地政府應當優化對村民舉報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問題的處理態度和處理速度。對于實名舉報要做到“有舉必查”,及時做好后續的處理反饋工作,保護村民監督的積極性。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加大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不僅能讓集體資金、資產、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和高效利用,還能切實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推動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使農村經濟得到更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