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流變學和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改變,導致深靜脈栓塞。這是一種靜脈血液通透性和反流性疾病。DVT的發病是隱蔽的。在其形成的早期階段,沒有明顯的癥狀,容易被忽視。一旦形成,將對患者自身和術后恢復產生許多負面影響。大型骨科的深靜脈血栓形成率很高。目前,人們越來越關注骨科手術后DVT的形成及其危害。
【關鍵詞】骨科術后;深靜脈血栓;預防;護理;進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1)10-105-02
引言
深靜脈血液浸潤的異常凝血為深靜脈血栓形成(DVT),主要形成于下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臨床常見病,近年來呈逐年上升趨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容易導致肺栓塞,威脅患者的健康,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應用預防性護理預防骨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就骨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進展進行了研究和闡述,以期為骨科手術后的護理提供參考。
1 明確骨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概述
接受骨科手術的患者容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易感因素包括手術、麻醉和術中止血帶的使用,不僅嚴重影響預后質量,而且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發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靜脈壓升高、下肢靜脈淤血和組織缺氧。通常有下肢疼痛和腫脹等癥狀。對于病情嚴重的患者,如果臨床醫務人員不及時采取適當的治療和護理方法,極有可能導致殘疾;對于病情嚴重的患者來說,肺栓塞的形成率非常高,這對他們自身的生命安全有著非常嚴重的影響。因此,骨科手術患者應及時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性護理干預。通過常規預防、心理護理、藥物干預和術后早期功能鍛煉,可有效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提高骨科手術患者的生活質量。
2 骨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影響的因素有哪些?
2.1 病人自身情況
根據研究資料分析,老年人或老年人,多種基礎疾病,無外固定制動或傷后固定過緊,過度使用止血藥物,嚴重損傷伴血管損傷,長期輸液或輸血,血容量不足,既往大手術史是DVT和下肢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
2.2 麻醉
硬膜外麻醉及全身麻醉為手術常用的麻醉方式。研究表明:硬膜外麻醉能擴張血管,增加下肢血流量,降低血黏度,有效預防DVT的形成,而全身麻醉的作用與之相反,圍術期形成DVT的概率高于硬膜外麻醉。
2.3 手術操作
根據數據分析,骨科手術時間與術后DVT的形成率成正比。當手術時間>4h時,血栓形成的概率顯著增加。手術損傷靜脈壁可誘發DVT。術中出血量超過血容量的10%,血液浸潤處于高凝狀態,易誘發DVT。股骨頸骨折后,微創空心螺釘內固定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出血量低于全髖關節置換術。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發生DVT的可能性很高,這可能與失血引起的血液通透性高凝狀態密切相關。
3 骨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的進展中解決的辦法
3.1 預防干預
護士對患者進行健康指導和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夠清楚地了解疾病的臨床癥狀和治療方法,尤其是手術并發癥的教育。有些病人在遇到手術問題時會有很大的心理壓力。護理人員必須及時糾正患者的認識,疏導患者的心理壓力和緊張情緒。同時向患者講解治療進展、對策及同一病例的恢復情況,強調術前訓練和術后康復在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中的重要性。為了檢查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當相關測試反映血液通透性的各項指標時,醫生只需根據這些指標來判斷患者血液通透性的實時狀態。如有異常,可及時進行其他方面的護理干預,預防血栓形成。
3.2 藥物預防
抗凝劑的應用是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低分子肝素是我們預防術后DVT的首選藥物。常規劑量的低分子肝素通常在術前12小時或術后12-24小時皮下注射。術后可連續使用2周。同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口服維生素K拮抗劑,如華法林或直接因子Xa抑制劑,如利伐沙班等。對于有長期危險因素的患者,應長期口服抗凝劑。根據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和治療指南,抗凝過程隨著DVT的形成而改變。在使用抗凝劑期間,應引導患者觀察皮膚、粘膜、牙齦、鼻出血、消化道和尿液是否有出血,并在住院期間定期檢查血小板和凝血參數。
3.3 臥床護理
如果術后條件允許,要求患者盡快抬起雙下肢;麻醉效果消失后,患者需要在早期進行主動和被動屈伸運動。家屬將患者下肢肌肉按摩至心臟,有利于下肢靜脈血液回流,減輕下肢深靜脈的靜脈血疲勞,減少DVT的形成。避免過度彎曲,以免影響靜脈回流。患者臥床時間越長,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越高。幫助患者翻身,尤其是肥胖患者。建議每1h-2h旋轉一次。注意不要壓迫受影響的肢體。臥床休息時,指導患者深呼吸和咳嗽;鼓勵患者積極進行功能鍛煉,盡快起床下床,逐步增加肢體關節活動和肌力鍛煉。
3.4 物理機械護理
梯度壓力彈性襪、間歇充氣加壓和足底靜脈泵,以彈性襪和充氣加壓為例。① 抗血栓彈性襪的術前分級壓差可以提前預防。可佩戴至術后恢復,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回流,減少靜脈血液疲勞,有效預防下肢血栓形成;② 術后第二天,下肢靜脈泵可通過間歇性充氣從遠到近壓迫下肢。充氣加壓原理可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回流,減少疲勞,減少DVT的形成。
結語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骨科手術,尤其是下肢手術后常見而嚴重的并發癥。輕度患者無明顯癥狀,重度患者可繼發致命性肺栓塞,甚至導致死亡,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和生命安全。在常規護理和預防性應用抗凝劑的基礎上,采取健康教育、心理舒適、體位、肢體護理等綜合護理干預措施。為了更好地預防骨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采取早期活動和機械治療措施。
【參考文獻】
[1]集束化護理預防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J].王菊,雷靜.醫學理論與實踐.2020(20)
[2]優質護理干預預防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效果[J].馮建蘭.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20(10)
[3]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在預防骨科術后病人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J].鄧珍良,袁麗娟,劉雪瓊.全科護理.2020(26)
[4]優質護理對骨科老年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效果[J].祝曉珍.福建醫藥雜志.2020(04)
[5]老年患者下肢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預防護理分析[J]. 劉芳琴,文英霞.血栓與止血學.2020(04)
作者簡介:莊曉彬(1986.11—),性別男,民族漢族,籍貫山東省臨沂市,單位山東蓬萊同步骨科醫院,學歷本科,職稱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創傷骨科,脊柱及關節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