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文昊
根據相關統計資料,一些大學生在填報志愿時,往往會因為一些潛在因素與自己心儀的專業失之交臂。我國的高考制度對許多學生而言是一種“一考定終身”制度,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轉專業制度也就在高校中應運而生。隨著轉專業政策的不斷完善和修改,近年來,大學生申請轉專業的人數急劇上升[1]。為了解高校學生轉專業的動機,發現他們的適應問題,為學生發展提供有效的適應性指導。筆者對本校的在校轉專業本科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在調查過程中共發放問卷210份,收到了200份有效問卷,對此筆者團隊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希望可以給想要轉專業的學生,或者是正在考慮轉專業的學生提供一些有效的幫助。
在高考志愿的填報中,大多數學生往往遵循著“沖一沖、穩一穩、保一保”的原則,但又不得不為了避免滑擋而選擇服從調劑,從而導致了大批學生在以最低分數線進入第一志愿高校的同時,也與第一志愿專業失之交臂。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89.5%的學生在轉專業考試前所被錄取的專業非第一志愿,僅有10.5%的學生是第一志愿。對其進行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原專業是否為第一志愿錄取
通過調查發現,只有少部分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后發現自身并不適合學習該專業而選擇其他專業,而大多數學生轉專業的目標都是之前填報的第一志愿。
在本次的問卷調查中,共計收到了有效問卷200份,從圖1數據中,可看出在200位參加轉專業考試的學生中,有167名學生選擇優異的就業方向及前景,其占比更是高達驚人的83.5%。通過對其中一些人的詢問,了解到大部分學生上大學的目的就是為了畢業之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高考時學生被就業前景不理想的專業所錄取這成為了學生選擇轉專業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這與轉專業推行制度的初衷是改善大學里學習和研究的質量形成了—個無法調和的矛盾[2]。
轉專業考試不僅是學生第二次選擇專業的機會,而且在多數高校中也是學生唯一一次重新選擇專業的機會,對大部分學生而言,這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抉擇。從本次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63.5%的學生在進校學習一段時間后做出轉專業的決定,21.5%的學生是在剛進校后就決定轉專業,甚至10.5%的學生在查詢到錄取結果后就想好參加轉專業考試,總計95.5%的學生對轉專業的決定花費了一定時間來考慮,僅有4.5%的學生是臨時起意,跟風行事,可見大部分學生做出轉專業的決定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據調查結果顯示,有47名學生認為與自身預期得非常符合,其占比達到23.5%,可見這部分學生對轉專業前的專業了解工作是比較全面的,對他們的第二次專業選擇結果是非常滿意的。占比最多的是對專業預期感覺比較符合的學生,占比達到48%,在一定程度上,這些學生對專業也是比較滿意的。但剩余的學生則對新專業感覺一般,甚至有些許不適,也許他們在轉專業前也做了深入了解,但依舊無法消除客觀存在的主觀偏差。如果轉專業后發現與預期差距過大,這對學生未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很大的影響[3]。
通過調查發現,轉專業后的部分學生對學習有著高度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也有一些學生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環境,甚至可能陷入焦慮。學生要想融入一個新的集體,就必須快速地適應陌生的新環境,完成新的人際關系網的構建,使自身在班級中擁有一定的存在感。人際關系交往作為一個社會互動的過程,由于新轉入的學生與老生住宿分離,導致了許多同學間存在聯系不便等客觀原因,也就更加嚴格地限制了同學之間的互動交流[4]。與此同時,高強度的學習也使轉專業的學生比一般的學生承受更大的壓力。
在本次問卷調查結果中,75.5%的學生認為其學習壓力相較之前大幅增加,通過深入調查發現,轉專業的學生不僅面臨著新專業新知識重新學習的阻礙,而且還要完成專業補修考試以獲得畢業學分,學習壓力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其適應新環境的巨大阻礙。
據本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9%的學生轉專業后都面臨著一定的心理問題,從側面也反映了他們對轉專業后新環境的適應能力不足。現如今,絕大多數學生不具備強大的抗壓能力,他們的情緒狀態正常與否往往會受到學習生活狀態的影響,如果不能將這些問題調整好,會導致學生情緒狀態的不斷惡化,在適應能力和心理方面,學生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轉專業后的學生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陌生的環境,告別了熟悉的環境,親近的同學,學習與之前專業毫不相干的新知識,這些負面影響都需要轉專業的學生自己慢慢消化。但是,大部分學生稍微不舒服,其情緒就會產生波動,對學生的正常學習產生阻礙,有些學生甚至因為調整不力而出現抑郁等癥狀。因此,轉專業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學生進入大學后,可能對所學的專業不太了解。由于缺乏對專業的深入了解,學生可能會盲目地更換專業,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因此,每一所大學都應該開設導論課程,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所學的專業,以及本專業未來的就業方向與發展前景,做出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使讓每一個學生都充分意識到本專業的獨特性與唯一性,從而避免學生盲目地轉專業,同時深入了解轉專業同學的想法與意愿,給他們做出理性的分析,避免學生因為盲從而草草轉專業。
隨著我國高校轉專業工作的迅速發展,我們必須切實認真地解決好轉專業制度存在的問題,各高校要在遵循教育部相關要求的前提下,根據高校自身的實際情況,將存在的各類問題妥善解決,如轉專業前學生對自身實際情況和所學專業的認識不足,高校對學生的轉專業意愿缺乏客觀公正的評價;在轉專業過程中的考核方式過于單一化,往往是唯成績論,忽視了對學生綜合能力和學科素質的考評;在轉專業后對學生的管理工作存在著不足之處,缺乏對轉專業學生有效的跟蹤反饋機制等[5]。雖然給學生提供了二次選擇專業的機會,但轉專業政策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弊端,教育部門和學校要不斷優化政策。堅持以人為本,以同學的實際意愿為重,對原來存在的不合理的政策進行優化改革。
大學生的心理尚未成熟,抗壓能力也不強。轉專業后的大學生可能會因為難以適應集體生活,在人際交往上存在困難等而造成情緒的壓抑,難以排解。學校教師可以通過小組交流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將轉專業的學生匯集起來,讓他們在群體中訴說自己的問題,教師的加入可以啟發成員來解決這些問題,小組成員之間也可以相互鼓勵,增加對方的自信心。高校需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對轉專業的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必須認真分析,高度重視其心理素質教育,實時把握他們的心理發展動態,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育,重視學生心理工作,認真做好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工作,為國家發展構建健全的人才培養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