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霞 張星 陳麗


【摘 要】教師教育變革的深入亟須教師專業性不斷提高,教師共同體作為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越來越引起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領域的關注。第三代活動理論作為成熟的理論工具,對于分析特定社會情境下的復雜人類行為具有重要啟示。本文借此框架以北京市某區教師繪本閱讀工作坊為例,分析其活動要素、建構活動模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工作坊未來發展的改進建議,力圖為教師共同體運行機制的優化提供借鑒和啟發。
【關鍵詞】活動理論 教師共同體 運行機制 繪本閱讀
教師教育的變革日益強調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而教師共同體作為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載體越來越受到關注。教師在共同體中圍繞教育教學實踐的體驗并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分析、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實現優勢互補,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但在實踐中,教師共同體的建構會受到教師個體層面、共同體內部運行機制和外部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而陷入緩慢發展狀態。要提高教師共同體發展的活力,克服限制因素的影響,就要深入探究其建構過程,明晰其運行機制,謀求有效的改進策略。本文借助第三代活動理論,以北京市某區教師繪本閱讀工作坊為例,分析其活動要素、系統模型和運行機制,力圖為區域教師共同體的未來發展提供理論支持與改進策略。
一、活動理論視域下的教師共同體
“活動理論是一個功能強大的社會文化和歷史透鏡,透過它,我們能夠對大多數的人類活動形式做出分析,其中就包括人類的學習活動。”[1]115活動理論將人的“活動”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將研究視角聚焦于人們參與的活動、活動中使用的工具、建立的關系以及活動的目的結果等[2]。隨著對人類行為認識的復雜性和活動系統性認識的不斷深化,在維果茨基、列昂捷夫第一、二代活動理論的基礎上,恩格斯托姆提出了更加開放、跨系統的概念性框架—第三代活動理論,其強調通過協商和規則來發揮共同體的最大作用,為研究共同體的學習和實踐活動提供了合適的理論框架。
教師共同體是具有共同愿景、交流協作的成長型組織,它借助對話和分享的形式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3]。活動理論將教師共同體的活動過程分解,并從微觀角度明確教師個體所處的多重活動系統,分析活動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協作,解釋學習行為產生的機制,同時發現其中存在的不足,為增進共同體內部活力提供理論指導。
本研究選取的個案是北京市某區繪本閱讀工作坊,是該區教師進修學校結合“十三五”教育規劃,為提升全區教師專業能力所成立的區域教師共同體。該工作坊具有典型性,便于我們借助活動理論來分析其具體活動要素、揭示其運行機制,并為具有相似架構和愿景的教師共同體的進一步發展,謀求改進策略與可行性路徑。
二、活動理論視域下的繪本閱讀工作坊模型建構
1. 繪本閱讀工作坊的活動要素分析
(1)主體:繪本閱讀工作坊教師
活動主體指從事活動的個體或集體,在活動中處于中心地位,發揮主動性作用[4]81。繪本閱讀工作坊中每位參與教師都能用自己的方式為工作坊的形成和發展作出貢獻,教師個體在個人感興趣和擅長的領域獲得支持和認可。同時,教師成員之間通過相互合作與支持,能夠實現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個體與共同體之間的交流和信息共享。
(2)共同體:繪本閱讀工作坊
共同體是一個集合體,包括所有活動系統參與人員。工作坊作為教師學習和實踐共同體,其共同目標會影響共同體成員個體的目標設定與發展。成員圍繞設計團隊確定的核心內容,借助工具探索以繪本為載體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的路徑。
(3)客體:工作坊教研內容與教學實踐
客體主要指主體所追求的物質或精神產品,工作坊中的客體是教研內容和教學實踐,具有聚焦性和專業性,結合繪本經典課例引導教師聚焦核心問題,提高教學設計水平。
工作坊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實踐之間是相互促進和融合的關系。工作坊的教研內容來源于教師的教學實踐,是教師對教學問題進行探究后產生的創造性知識成果,在對教學經驗進行總結提煉后再次應用到教學實踐中。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學生學習效果的體察,也能促使教師發現潛在的問題與不足,進而在教研活動中進行深入反思和探討。
(4)工具:繪本、閱讀教學理論和新媒體平臺
工具是活動系統中主體活動的媒介,在主體與客體之間搭建活動橋梁,物質工具包括媒介、資料等,心理工具則包括語言、符號等[5]。工作坊教師個體實現教研目標的工具包括繪本、閱讀教學理論和新媒體平臺的應用。
一是繪本。繪本以其圖文結合共同敘事的特點來傳達信息,講述故事,反映出鮮明的兒童特性[6]。語文閱讀教學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把繪本閱讀用于語文閱讀教學特別是小學低年級段的語文課堂,能夠降低認知難度,增加閱讀的趣味性。因此,工作坊從繪本這一“小切口”把握語文閱讀教學的“大問題”,貫通繪本與語文學科之間的聯系。
二是閱讀教學理論。理論與實踐不可分割,教育理論不僅僅是對教育實踐活動的闡釋和注解,還能夠對具體的實踐教學和研究活動進行參與和改進[7]。因此,工作坊教研活動的運行和實踐離不開多種閱讀教學理論的指導。
三是新媒體平臺的應用。工作坊基于教研實踐的積累,開設了微信公眾平臺,實現共同體成員之間的線上交流與分享,同時輻射和推廣教研實踐成果,引導區域教研的深化和發展。
(5)規則:正式與非正式規則的平衡
規則是規范主體和共同體的行為準則,包括正式與非正式規則[8]48-52。主體在規則的指導下使用工具,完成客體即對象向目標轉化的一系列過程。正式規則是宏觀的,是書面表述的政策和精神文本,確保教研活動的總體目標和方向。工作坊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市教委下發的《北京市中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改進意見》等文件為依托,在正式規則下推進區域教研的開展與運行。非正式規則是一種隱性規則,是共同體成員在活動中集體形成的各種態度、意識和價值觀等,為共同體成員所認同,是工作坊順利運行的保障。
(6)分工:知識與經驗的協商
分工是一種中介調節,它在共同體與客體之間發揮重要作用[8]53-55。工作坊作為一個教研集體,并不具有嚴格的層級結構,根據專業知識、教學經驗、能力結構等因素的差異,共同體成員在活動系統中各自扮演的角色產生不同的影響。
在實際開展的教研活動中,工作坊融合多種活動要素,借助教育資源和工具,最大限度地推動層次、背景、專長各不相同的教師獲得專業上的成長,促進教師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相互協作與共同發展(見圖1)。
2. 繪本閱讀工作坊活動的模型建構
在工作坊中,教師、教研實踐、繪本與工作坊運行規則等要素組成了完整的活動系統,這些要素之間相互組合,構成了四個子系統。
(1)生產子系統:工作坊教研活動的運行
生產子系統由主體、客體和工具三個要素組成,是活動系統中最基本的子系統。工作坊教師在研修活動中借助繪本、閱讀教學理念和新媒體平臺的使用,實現資源整合,保障教研活動的開展。
工作坊教師通過集體研學,將復述、預測、推論、提問、快速閱讀、自我監控等閱讀策略[9]運用到繪本教學中;通過領會學科專家對全學科閱讀理念的解讀,將閱讀素養的培育與學習能力的提升聯系起來[10]。工作坊借助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優秀的繪本資源與教學案例;利用QQ群、微信群等進行線上研討與交流,分享理論知識和實踐成果。這些工具的運用實現了成員間的理論共享,不斷加深理論研究,從而促進教學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生產過程是活動系統最重要的部分。教師借助繪本、閱讀教學理念等工具的使用,將教研內容轉化為教學實踐成果,從而實現工作坊的教研目標,而整個系統也會對成員主體產生優化和提升的反作用,提高教師們知識生產的效率。在實踐教研中,工作坊教師依托繪本圖文并茂、生動有趣的特點,將繪本《雨變成一首詩了》和統編教材《雪地里的小畫家》相結合,引導學生感受自然的變化與美。
(2)交流子系統:工作坊共同體的形成
交流子系統包括主體、規則和共同體三要素,規則作為規范共同體成員的行動準則,是保障交流子系統有序運行的重要支撐。
工作坊是由不同個體和小群體組成的大群體,參與其中的教研員和教師具有個體化的知識結構、思維范式和教學信念,而這種成員間的差異性就需要規則予以一定的規范,才能產生最大的合力。在工作坊教研中,成員遵循“一線貫通”“二輪跟進”“三點聚焦”的規則進行互動,確保研修進程的順利推進。
“一線貫通”:工作坊圍繞繪本閱讀教學研究這條大主線進行持續探索,而成員在教學實踐中形成的“共性問題”與“個性問題”則成為內在驅動。“二輪跟進”:每位教師每學期開展兩次工作坊內研討,第一輪研討流程經歷“同課異構—課堂觀察—交流研討—聚焦問題—行為改進”的重要環節,幫助教師把握方向、明確要點;第二輪研討重復上述環節但問題更深入。“三點聚焦”:在教研過程中,教師要“聚焦繪本育人價值、聚焦教師教學行為、聚焦學生實際獲得”進行自評和互評,遵循生本理念,通過教師的教改善學生的學。
隨著教研活動的深入展開,工作坊教師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由原來的相同學校內部成員的交流,逐步擴展為跨學科、跨校合作。在針對繪本《超級大橋通車了》的教學設計中,工作坊教師就聯合其他學科教師展開了全學科閱讀的實踐,引導學生不僅從語文閱讀的角度了解港珠澳大橋的建造過程,而且從數學、科學、藝術等學科互動中拓展閱讀教學的寬度。
教師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本身就是豐富的學習資源,在動態的共同體系統中,個體之間的交流具有更強的互動性與生成性。工作坊區域團隊與校級團隊實現融合,建立系統化的研修規劃,幫助各校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優質資源互補,形成以點帶面推動閱讀活動的展開模式,也使得交流的層次更為豐富。
(3)消費子系統:工作坊物質與知識的共享
消費子系統由主體、共同體和客體共同組成,在工作坊活動系統中的“消費”作為一種知識共享行為,在主體與客體之間進行物質和知識的交換,即物質共享和知識共享 [4]82-89,工作坊中的“物質共享”是指教研中所設計、研磨的繪本課例成果為共同體中所有成員及其所在學校的區域間共享。疫情防控期間,工作坊為該區和北京市其他區域設計制作了多節繪本云中微課,也使教研成果在更大范圍內得到輻射和推廣。工作坊中的“知識共享”發生在工作坊教師個體之間。工作坊教師依托新媒體平臺和微信群,分享閱讀教學理論與經驗,通過工作坊內部的講座和評課,深化理論思考。工作坊將教師的學習心得與優秀課例收集保存,為進一步深化研究和協作交流提供了支持與保障。
在消費子系統里,工作坊教師個體是具有專業發展積極性的獨立學習者,在實現個體主體性建構的同時,專業成熟度也隨著教研過程的推進而提高。同時,系統也反映各方關系和諧共生的動態變化,教師個體與群體以及教師共同體之間不僅是“我—它”“我—你”的簡單關系,而是“我—我們”的關系 [1]137,教師個體在“我們”中借助繪本閱讀教學的實踐與研究實現專業能力的提升。
(4)協作子系統:工作坊教研目標的實現
協作子系統由客體、共同體和分工三個要素組成,工作坊教師群體通過對任務的分解和角色的分工,共同完成繪本閱讀教學研修。
工作坊的負責人作為經驗豐富的教研員負責研修計劃的制訂與落實,而工作坊其他成員為分屬區域內不同學校,其角色分工由成員所在學校、年級、個人興趣等來確定,在活動中依據教研規則和研修實際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執教者、評教者、講座者和活動組織者。
三、活動理論視域下繪本閱讀工作坊的運行機制
共同體的運行機制是共同體在運行過程中相互影響的因素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規律性的模式[11]。以活動理論視域分析工作坊可知其是通過構建動力發展機制和支持保障機制來確保自身順利運行與發展,從而推動區域內繪本閱讀教研活動的有效開展。
1. 動力發展機制
教師專業發展表明,適當的自我發展動力能促使教師保持可持續發展[1]227,動力機制對于教師共同體營造良好的學習與實踐環境不可或缺。工作坊動力機制包括同伴間的互助推動力和專業知識的吸引力,兩者形成合力,助推工作坊教研活動的開展與深入。
同伴之間開展互助是教師共同體的核心要素。不同成員之間的差異,本身就為學習創造了契機,工作坊教研活動中,來自不同學校的教師結合自己的專長通過繪本閱讀課例的分享,實現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經過不斷反思和改進,將同伴的經驗融入自身已有經驗中,在交流協商中深化對繪本閱讀教學的認識。
繪本閱讀教學以及相關的專業知識和理論,構成對教師的另一重吸引力,也成為教師共同體的動力因素。工作坊教師成員在實踐基礎上進行“繪本閱讀策略教學”等的專題分享,促使成員尋找有效教學的理論和實踐依據,不斷反思和改進自身的教學。
2. 支持保障機制
為確保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的有序運行,需要在時間、技術和環境上給予足夠的支持、維護和保障[12],這是共同體建構發展的重要前提和條件。工作坊運行的支持保障機制由共同愿景驅動與高校專家指導兩個要素協同發生作用。
共同愿景是組織或團隊所共同追求的、通過成員共同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以幫助成員保持學習的持續性。[13]工作坊中,“推廣閱讀,潤澤兒童生命;做研究型教師,成就專業成長”這一共同愿景形成整個團隊的精神基礎。教師遵循個人短期目標和團隊長期目標進行研究和學習,一旦自我發展的內驅力被激活,個體就能獲得較快的個人成長。
高校專家的專業指導為共同體教研的深化提供品質保障。工作坊邀請一些高校專家結合繪本課程開發、閱讀教學策略指導等主題開設講座,為工作坊和區域教研提供理論支持,注入理論性資源,保障工作坊閱讀教研的持續深入展開。
四、區域教師共同體的未來發展路徑
北京市某區繪本閱讀工作坊從成立起,就結合閱讀理論與閱讀教學實踐不斷進行探索,逐漸形成了一支富有活力的研究型團隊。目前,工作坊已成為該區繪本閱讀教學的風向標,在教師共同體建構和發展方面也積累了一些可供借鑒的經驗。但考慮到工作坊未來的深入發展及內部活力的長久保持,還需要考慮對其加以完善與改進。筆者結合活動理論提出如下建議,希望能為區域教師共同體運行機制的優化提供借鑒和啟發。
1. 與區域高校科研團隊建立聯合共同體
基于恩格斯托姆的第三代活動系統視角,教師專業發展的提升需要在多個共同體之間獲得推進力。區域教師共同體要進一步依托高校科研團隊,實現兩大主體之間的系統互動,形成更大的跨區聯合教師共同體。高校科研團隊提供系統的理論研究與科學方法指導,共同體共享實踐教學案例,制訂發展規劃,確立具體目標,為教研的開展注入更強勁的推動力,提高教師共同體運行機制的內在活力。
2. 統籌規劃短期與長期相結合的教研目標
教研目標是教研活動的核心,區域教師共同體要善于統籌規劃短期與長期目標。一方面,要發揮教師作為實踐教研主體、能夠及時發現并收集一線教學問題的優勢,以學期為單位,結合統編教材的單元設置,制訂短期教研計劃,以便及時解決日常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另一方面,以學年為單位,制訂教研長期目標。對短期計劃中出現的問題,在進行歸納提煉后,形成典型性的研究問題,納入長期目標中。短期與長期目標計劃的結合,能夠促進教研過程的連續性和規范性,使整個教研周期形成較為連貫的體系。
3. 聯合外部行政組織建立有效的激勵與評價機制
團體組織中的激勵,能夠有效地激發和引導成員朝著積極的目標前進,是團體發展進步的助推力。區域教師共同體要聯合區域教育行政部門,建立發展性評價與激勵體系,開發課程評價與推廣新平臺,將教師的研修成果及時總結發表,使教師獲得更大的動力、以更飽滿的熱情參與到研修中,從而促使教師共同體的整體運行進入一個更加高效的狀態。
參考文獻
[1] 鄭葳.學習共同體—文化生態學習環境的理想架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 楊玉芹.網絡信息尋求行為研究理論框架之活動理論[J].遠程教育雜志,2008(5):19-23.
[3] 王天曉.教師教育共同體的學術邏輯與治理模型—以活動理論和治理理論為視角[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163-171.
[4] 萬力勇,黃煥,范福蘭.活動理論視域下高校創客空間的結構要素、演化規律與運行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12).
[5] 呂巾嬌,劉美鳳,史力范.活動理論的發展脈絡與應用探析[J].現代教育技術,2007(1):8-14.
[6] 王林.繪本教學三問[J].江蘇教育,2019(57):1.
[7] 張華.教育理論與實踐關系的再思考[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9,40(4):111-114.
[8] 余亮,黃榮懷.活動理論視角下協作學習活動的基本要素[J].遠程教育雜志,2014,32(1).
[9] 祝新華.促進學習的閱讀與評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
[10] 杜霞.“全學科閱讀”,讓我把你看清晰[N].北京:中國教育報,2020-04-15(9).
[11] 佐藤學.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3.
[12] 佐藤學.課程與教師[M].鐘啟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2003:98.
[13] 波得·圣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238.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重點課題“教師共同體中知識共享路徑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CFAA21032)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1、2.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3.北京市昌平區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