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沫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舉國上下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展開慶祝。如何設計一項學生感興趣、能探究、有收益的活動,驅動學生基于真實任務、扮演恰當角色、運用多種手段、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愛黨為國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成了我們要思考的問題。針對學生特點,結合學校“視界”課程群(拓展型課程群)的建設經驗,我們設計了“百年百事,百人百畫”“百年百篇,百人百感”“百年百言,百人百句”系列活動。本文選擇以“百年百事,百人百畫”為例來探究中學生黨史學習的教育方式和實踐路徑。
一、實踐的收獲
1. 由活動走向課程
“百年百事,百人百畫”主題活動開展的大致流程是:根據社會、學校熱點問題定好主題,選好活動參與者,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按要求進行活動(一般以表演或比賽完成活動)。
學校的活動要基于內涵的發展,指向活動背后的教育因素,以學生喜聞樂見甚至是深度參與的方式追求活動的教育內核。在“百年百事,百人百畫”活動中,除了比賽,我們還將主題活動與學校的其他活動建立起聯結:一方面,依托繪畫、歷史、文學、辯論等學生社團,招募對此感興趣的學生,成立聯創組織,然后指導學生的學習、創作和演示;另一方面,將學生的作品帶到學校的比賽現場、推薦到校外的專題展示場館。學生經歷了問題的萌發、逐漸清晰與解決的過程,在完成活動任務的同時,實現了自身的發展。
“百年百事,百人百畫”由活動走向課程,有五個顯著特點:①從注重實踐走向理論與實踐并重,不僅要表達“是什么”,還要表達“為什么”和“怎么樣”;②從單一主題與內容向多主題與內容跨越;③從活動關注結果呈現向課程關注能力提升轉變,課程更看重學生計劃、設計、開發、實施、評價整體能力的提升,重視發展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④從單一學科準備向多學科、跨學科融合轉變,作品呈現的不僅是美術,背后還有歷史、語文、政治等學科知識;⑤從單個學生參與和展示向學生群體參與和展示轉變,百幅作品有很強的系統性和整體性。
2. 以項目推動課程
“基于項目的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是基于問題的、基于產品的和基于探究的教學模式的總稱。這種教學模式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強調學生在真實問題情境中探究學習,從而提升學生的多元能力。
在“百年百事,百人百畫”活動中,我們設置真實問題情境—如何將我黨百年發展歷程表現出來,以這一問題為主題,依據問題需要和學生意愿,對項目內容進行分類,對參與人員進行分組。其中,百年歷史的梳理、典型事件的選擇、繪畫任務的分解、解說內容的確定,構成四個項目小組。各項目小組聚焦問題,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教師在其中扮演導師的角色,為學生項目小組的過程性困難和疑惑提供方案和支持。
真實問題情境、具體任務驅動、探究學習的方式、過程與結果雙目標的達成、多元能力的發展等,這些“基于項目的學習”元素與活動本身的出發點和目標要求形成了深度的契合,使得課程實施得以落地。
3. 借融合深化課程
綜合素質教育的手段和途徑有很多,但課程無疑占有重要地位。學校需要打破學科與學科、學科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的“圍墻”,實現學科課程的綜合育人,為此,課程的設計和實施要建構融合模式。
(1)聚焦大主題,確立五育并舉的目標
活動以“百年百事,百人百畫”為主題,將時間、事件、立場(角度)、觀點和表達(繪畫和解說)作為主要任務,從德智體美勞五個維度設計課程,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2)創設新情境,搭建知識與生活的橋梁
知識不只是讓學生記憶,還要引導學生主動發現;知識要在交流中獲取,且能在實際中應用。創設情境是揭示知識本質的一個新視角。“百年百事,百人百畫”活動依靠情境的設定,將靜止的歷史知識、政治概念、繪畫技能和文學表達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尤其是時代特征聯系起來,立足當下,回看歷史、思考歷史、品味歷史,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力、對歷史的思考力、對時代的鑒別力和對未來的預判力。
(3)編制問題串,構建活動序列的模型
問題串是指在一定的學習范圍內或主題內,圍繞一定目標,按照一定邏輯結構精心設計的一組問題。根據“百年百事,百人百畫”主題,我們編制的問題串包括“百年歷史中有哪些重要事件”“如何畫出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應該如何向現代人介紹畫作”等,然后將問題串轉化為一個個活動序列,以板塊的形式設計整個過程。在組成問題序列時,無論是采用并列式、環扣式,還是階梯式,問題串的實質都是搭建學生思維的階梯,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積極自主學習,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構建知識、形成能力。
二、對優化問題解決策略的再思考
1. 學習支架的搭建要更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我們借鑒“基于學生創新素養培育的E-SA-S課程設計研究”課題所使用的項目學習筆記圖,并設計了序列化表單,系統化地呈現出學生的學習進展。這一圖一表作為此次學習的支架,關注了學生學習過程的完整、有序和規范,對于學生厘清學習路徑、清晰學習過程、完成學習任務和實現學習目標,有良好的約束作用和指導功能。但表單的設計在如何更好地呈現學生的思維過程、促進學生思維由顯性發展向潛在發展過渡上還有很多可以完善的地方。同時,提供學習支架主要是為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學生能解決問題之后,何時撤出學習支架,為學生提供更為開放、自主、廣闊的學習空間,也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2. 以發展評價思維完善評價方案
此次學習活動,除作品成果(畫作)的評獎和展示外,對學習過程的評價主要落實在清單的完成上,關注了對過程的評價,但忽視了利用學生相互評價去發展其評價思維。
暴露思維過程是發展學生評價思維的有效手段。在此次活動中,無論是利用學習清單開展基于問題解決的背景學習,還是問題解決的設計與執行、與靜態成果(畫作)相結合的現場解說等,動腦、動手、動口、動心,嘗試、探索、應變、交流,使學生在分析中學會思考,充分暴露以敏捷、靈活、深刻等為標志的學生思維品質。教師可以圍繞“設計”和“表達”,改看圖說話式地“說過程”為真實自然地“說設計”,允許有漏洞、出錯誤,這可以為學生評價思維能力的發展以及后續的改進提供機會。
(作者單位:上海市松江二中)
責任編輯:趙繼瑩
7241321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