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慧子
摘要:教師要依據幼兒身心特點,設計游戲化的內容,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發展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本文主要從營造氛圍、加強觀察、適時介入這三個角度著手,闡述了游戲在幼兒園教育中的有效運用。
關鍵詞:幼兒園教育? ?游戲? ?運用
一、營造氛圍,合理投放
幼兒是游戲的主人,教師要善于讓時于幼,留給幼兒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參與實踐。首先,教師要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差異性,合理安排游戲時間,小班幼兒的游戲時間在10分鐘內、中班幼兒的游戲時間在20分鐘內,大班幼兒的游戲時間在30分鐘左右。在這個時間段,幼兒的游戲行為是積極的,教師應彈性處理,根據幼兒的游戲行為決定終止還是延長時間。其次,教師要規避有安全隱患的空間,檢查材料是否安裝牢固。最后,游戲空間的設置要靈活,環境要具有挑戰性,能滿足幼兒的需求,讓他們可以隨意進出、任意拿取,便于幼兒進行創作。
和諧的關系有利于幼兒產生情感滿足,實現經驗交流;不和諧的人際關系會造成幼兒的不安心理,游戲也難以繼續下去。教師要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幼兒,對他們的行為予以適當支持,不以自己的觀點隨意干擾幼兒的游戲。幼兒有時對未來發展的走向不清楚,這時,教師要支持幼兒,引導游戲的走向。幼兒在游戲中遇到障礙時,會主動向教師求助,教師要予以積極回應,以構建良好的互動關系,讓游戲得以順利進行。
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對世界的感知不同,他們的游戲能力也各不相同,所以開展的游戲也應有所差別。小班幼兒特立獨行,他們喜歡獨自游戲、重復操作,同伴交往少,教師以互動的游戲為主;中班幼兒認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合作游戲逐漸增加,他們能以物代物,所以教師要選擇豐富多樣的游戲材料,以鼓勵他們發揮想象,進行經驗的強化與重構;大班幼兒的游戲經驗很豐富,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教師可以開展規則性的游戲,激發幼兒的創造潛能。此外,材料的投放要有一定的層次性,要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能滿足不同水平的幼兒發展需求,讓幼兒獲得認知的發展。
二、加強觀察,促進發展
教師是幼兒活動的觀察者、支持者,要讓幼兒在發展認知經驗時不偏離、不散漫,獲得有意義的建構。教師要將探究的機會讓給幼兒,但不是置之不管,而是通過觀察了解幼兒的真實需要,強化引領作用,幫助幼兒建構自己的經驗體系,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教師要觀察幼兒建構區材料的選擇、使用、行為表現,以及與同伴合作的情況,并選擇一名幼兒進行跟蹤觀察,然后整體觀察,最大限度地了解幼兒,為他們的成長提供支持。
教師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特點選擇恰當的支持方式。首先,小班幼兒的游戲以“堆高”“重復”等行為為主,他們的選擇往往是沒有方向的,教師要指導幼兒認識建構材料,鼓勵他們建構一些簡單的作品,讓他們了解一些基本的游戲規律,激發他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建構技能。其次,中班幼兒小肌肉有了發展,生活經驗變得豐富,技能有所提高,他們的建構性目的明確,教師要以情境再現生活,激發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引導他們進行獨立設計,能與同伴進行討論交流。最后,大班幼兒自主游戲計劃性明確,建構技能走向成熟,他們對情境性強、有挑戰性的材料感興趣,所以教師要讓幼兒關注整體布局,能運用不同的材料實現建構目的。
三、適時介入,合適評價
教師不能放任自流,而要把握時機適時介入,為幼兒提供必要的支持。當幼兒不投入游戲,或出現矛盾沖突,或長時間重復擺弄,或建構材料出現問題時,教師應以合作者的身份介入,記錄幼兒的行為表現,靈活地處理問題。教師的評價既要有激勵性,指出幼兒建構中的不當行為,明確他們需要改進的地方,又不能局限于最后的建構作用,而應關注幼兒自主游戲的過程,對他們的技能、創意、毅力、互助等進行評價。同時,教師要鼓勵幼兒討論、交流,表達自己的零散經驗。
總之,在幼兒園游戲教學中,教師要合理投放、加強觀察、適時介入,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培養幼兒的操作技能,促進幼兒的情感體驗,讓他們獲得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幼兒園向陽分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