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采取目的性抽樣,選取31位來自廣州市和深圳市不同類別學校的教研組長作為研究對象,借助軟件NVivo12.0和Miles及Huberman質性數據分析框架對教研組長的角色認知、角色實踐和影響其角色認知及實踐的因素進行描述和分析。研究顯示,中小學教育教學轉型強化了教研組長的角色認知,促進了教研組長的角色實踐,同時校長的管理理念、學校的工作氛圍、教研員的引領以及教研組長的多角色沖突成為教影響研組長角色感知與實踐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 教研組長;角色認知;角色實踐;影響因素;教師發展
中圖分類號 G4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1)10-0029-04
一、前言
進入21 世紀以來,教育改革從關注內在效能,外部效能到著眼于未來效能[1],學校功能不斷擴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步入“深水區”,教育范式深徹轉變,從傳統的“雙基”到當代的“多基”,不僅強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強調要培養學生適應社會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性能力。[2]教育轉型推動了教學的整體性改革和教師專業發展。教育教學改革離不開校本教研的落實推進與實踐強化。[3]作為教師教學領導者, 教研組長引領教師學習,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進而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4]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研組長的角色定位和影響因素也在不斷變化。引入西方教學領導力理論,同時結合訪談調查對教研組長的角色定位、角色實踐和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可以幫助教研組長深化角色認知,反思實踐,同時促進教研組長的教學領導力提升和其領導的教師團隊的教師的專業發展。基于此,本研究選取了廣州市31位小學教研組長開展訪談研究,試圖通過研究和結果分析,深描作為教師教學領導者的小學教研組長形象,提煉教研組長教學領導的實踐模式。
二、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
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樣,選取不同類別學校的教研組長作為研究對象,對教研組長建設教師學習共同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領導實踐和影響其角色認知和實踐的因素進行描述和分析。本研究的對象為來自廣州的6所省一級小學,2所區一級小學,1所市一級小學,2所薄弱小學以及深圳1所教育集團小學的31位教研組長。基于語文、數學和英語學科在小學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為獲取更為豐富的第一手資料,作為本研究對象的教研組長的專業背景均為以上三個學科。31位教研組長的平均任職時間為9年,最短的為4個月,最長的任職時間超過20年。
研究主要采用訪談法,從角色認知、角色實踐和影響因素三個維度進行面對面的半結構化訪談。每場訪談持續約一個半小時。研究借助軟件NVivo12.0對訪談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研究采用Miles 和Huberman質性數據的分析框架進行訪談內容的深描與詮釋,該分析運用了開放譯碼,主軸譯碼和選擇譯碼。開放譯碼是根據研究問題,提取訪談內容中的相關概念。主軸譯碼是建立概念之間的聯系,擬定主要類屬。選擇譯碼是選擇“核心概念”高度概括主要的類屬,初步形成理論結果。[5]
三、研究結果
(一)教研組長的角色認知
認知影響實踐,研究教研組長的角色不僅可知教研組長“何為”亦能理解教研組長“為何”。從訪談結果來看,教研組長承擔了多重角色,如教學示范者、教研組織者、教師成長指導者、教學研究者和研究引領者等,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是教研組長的重要職責,而教育教學轉型強化了教研組長引導者和引領者的角色,這些是教研組長對自己作為執行者的角色認知。另一方面,基于教研組長的專業與非行政管理者的特性,教研組長對自身的角色認知更傾向于“服務者”。
一方面從教學、教研以及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看,作為執行者的教研組長認為自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主要扮演了如下角色:首先,教研組長在培養教師的過程中,發揮著示范和帶動的作用。教研組長一般為骨干教師,教學經驗豐富,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并且在學校和學區內有一定的影響力。教研組長通過公開課,引導教師進行課例研究。作為教育改革的推進者,教研組長帶領教師學習課程改革精神與內容,解答教師疑惑,幫助教師運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教學實踐。其次,教研組長承擔著“組織者”的角色。作為教研組的“一把手”,教研組長組織學校教師磨課、觀課、評課,邀請專家進學校,組織教師去校外聽課、評課或上展示課。再次,除了引領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發展,作為骨干教師或專家型教師,教研組長同時也在學校“新老結對”的師徒制當中以“師傅”的身份手把手指導和培養青年教師。一般一位教研組長帶一位青年教師,師徒結對為期兩年,主要是組織和指導青年教師觀課、磨課和上課。此外,教研組長承擔著“教學研究者”和“教學研究引領者”的角色。在訪談過程中,很大一部分教研組長提到自己承擔著區級、市級和學校的有關教學研究的課題。在這個過程中,教研組長會鼓勵同學科的青年教師參與其中,通過課題研究引領和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
另一方面,在促進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過程中,教研組長將自己視為“同輩”而不是“領導”,是服務教師成長的“服務者”。教研組長希望與教師成為朋友,與教師共同成長。他們認為自己能成為教研組長,主要是經驗比新手教師豐富。教研組長認為對青年教師稍加指導,他們就能成長,同時這也是互相促進的過程。因此,他們鼓勵教師成為教研活動的“參與者”而不僅僅是“傾聽者”。訪談過程中,無論是初任的教研組長還是資歷較深的教研組長都認為他們是通過發揮學術影響力而不是所在職位的權力來發揮引領作用。與其說引領,更多的還是服務。因此,他們將自己定位為“服務者”的角色,這也是他們的“初心”。除了教研活動的互動,教研組長還鼓勵教師與他們多交流,解決教師在不同成長階段的困惑。教研組長傾向于“百家爭鳴”而不是“一言堂”,在集體備課的過程中,教研組長安排教師分年級教研,鼓勵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需求結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并讓備課組長帶領組內教師合作與學習。在備課組長組織組內的專題備課及其相關活動時,教研組長會先“傾聽”,然后進行協調,發揮教師的專業自主性,同時給予教師關注與支持。
(二)教研組長的角色實踐
有效的教研組建設可以激發教學活力,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6]作為教研組“一把手”,教研組長綜合各方面資源,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支持。因此,教研組長的角色實踐直接影響教研組的管理、建設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基于對教研組長角色認知的分析,這部分主要分析教研組長如何實踐這些角色。訪談結果顯示,教研組長主要從四個方面促進教師專業自主:了解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協助教師改進教學策略,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機會和促進教師持續性學習。在教研組長看來,這四個方面互相關聯共同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催化劑”。
教研組長認為,要促進教師專業自主發展,先要了解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教研組長具有一線教學經歷和經驗,能體察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深層次的困境,了解其課堂教學的細微變化,因此可以準確把握一線教師實際的專業需求。訪談過程中,教研組長指出為了解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他們會溫和地對待每一位教師,傾聽教師的聲音,贏得教師的信任。如此,才能有針對性地促進每一位教師的專業發展。例如,教研組長會組織教師研討,從中了解教師的發展訴求,然后與教師共同討論交流,找到教師的“最近發展區”。對于缺少專業發展意愿,仍然 “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師,教研組長的作用就是幫助教師“穿新鞋走一段老路后順利走上新路”。他們認為讓每一位教師發展,學校才能得到發展。
教研組長會協助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改進教學策略。具體來說,首先,教研組長會通過組織集體備課、年級備課、聽課和磨課等常規活動改進教師的教學策略。如果教研組內有教師要上公開課,課前教研組長會組織教師共同研討教案,課后組織大家共同評課。其次,教研組長會安排常規的集體備課時間,進行教研課展示。開學初進行教材分析,分析后組織骨干教師上教研課或分享特級教師的公開課錄像,然后安排年輕教師聽課、上課,促進教師反思教學行為,并通過實踐改進教學策略。此外,教研組長會通過提高教研組的凝聚力更好地促進教師進行教學策略改進。雖然教師授課任務繁重,但是教研組長會鼓勵教師深度參與相互的聽評課活動,互提建議,互相幫助,然后改進教學策略,快速地成長,這些活動也讓教師之間相處起來更融洽。
教研組長普遍認為,為教師提供促進其專業發展的機會也是他們的重要職責。一般來說,教研組長為教師提供專業發展機會的方式為:(1)鼓勵教師通過校外的各類比賽提升專業水平。一般來說,教研組長會鼓勵教師參加教學競賽,并與教師一同磨課,提升教師的教學技能,讓教師“走出去”。對于新教師,教研組長一般會指導其通過參加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使其快速成長為熟練型教師。(2)組織教師參加片區、市里乃至省外的教研活動及培訓。在這個過程中,教研組長會根據教師發展階段、需求向校長或教研主任提議邀請學科名師、各類專家,如片區的教研員、高校的教育專家、雜志社編輯等進校園開展同課異構、聽評課或者講座等活動引領和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3)關注各類教研資訊,然后向學校申請派教師外出參加相關的學術會議或與學區內的學校、教研部門乃至高校等機構進行課題研究合作,開闊教師的視野,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
教研組長促進教師持續性學習。訪談結果顯示,教研組長一般通過不限于教研組和備課組的活動促進教師正式與非正式的持續性學習。一方面,教研組長傾向于創設輕松和民主的氛圍,去傾聽、交流和溝通,促進教師開展學習。他們會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教師,并向教師們推薦專業書刊,督促教師多讀勤思。同時他們也會在教研活動中邀請教師分享教學或者班級管理中的疑惑,鼓勵教師們互相出謀劃策,共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教研組長會鼓勵年輕教師多去觀摩老教師的課,通過不斷的反思和持續的實踐,提升教學水平。此外,教研組長還會定期向教師傳達課程改革的最新方向和動態,與教師商討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新的教學理念。
(三)教研組長認知與實踐的影響因素
校長的管理理念、學校的工作氛圍、校外專家(教研員)的引領以及多角色協同對于教研組長的角色認知和實踐具有關鍵性影響。分布式的領導結構比較適合教研組長的實踐,教研組長一般會按照學校的頂層設計來組織教研活動。在訪談中,教研組長表示如果他們的工作得到校長、分管副校長和教務主任的支持,同時擁有一定的自主設計和組織的空間,他們就可以較好地發揮專業引領的作用。大部分教研組長表示,目前學校給予他們的空間比較大。每年教務主任會為各學科教研組安排大方向,教研組長根據學校的大方向,規劃科組的教學與教研,并進行協調和統籌。在這一過程中,教研組長的經驗十分重要。教研組長需要站在較高的角度考慮和把握所在學科發展的方向。教研組長與教務主任聯系較為密切。大部分教研組長提及會定期向教務主任匯報科組情況,并與之一同總結教學、安排活動。在支持性的工作氛圍中,對于教研組長提到的教學、培訓的請求,教務主任一般會將之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計劃當中。這給教研組長提供了較大的能動空間,可以深化教研組長的專業引領。
大多數教研組長表示,他們深受教研員的影響。教研員是區級教育部門任命,負責片區學校的教學研究和教學質量監督的專業教學研究人員。他們通常是有經驗的教師,如骨干教師或特級教師,在區域里有較大的影響力。片區學校以教研員為學科帶頭人,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權威影響著學校教研組長的管理理念和行為。訪談過程中,大部分教研組長提到他們的工作目標是向教研員看齊,帶領教師發展,把科組建設為優秀科組,提高科組在片區的影響力。
此外,教研組長普遍認為,多重角色的沖突會讓他們難以專注于專業引領。如作為教師,一般他們要帶兩到三個班的課程,有時候還需要承擔班主任的工作,工作量非常大,多種角色的壓力以及時間上的沖突會讓教研組長,尤其是新任的教研組長感到無所適從。另外,由于教研組長角色的多樣化,各方的期望也不一樣,上有領導,下有老師和學生,這需要教研組長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具有非常強的溝通與交流的能力。因此,教研組長認為是否能協同統一地扮演好多重角色是影響教研組長角色實踐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研究結論
在中小學,校長和中層領導以及教師領導均可視為教學領導,校長于學校層面發揮教學領導力,中層領導和教師領導于部門以及教師共同體(如教研組)等發揮教學領導力。教研組長的教學領導力是基于專長的社群式領導,他們通過設立科組教學目標與計劃,營造積極氛圍以及推進教學計劃與目標達成,進而促進教師成長與提升教學。隨著校本管理的凸顯,學校領導有了更大的空間根據教育改革導向以及學校特色進行重大的教學決策。[7]強有力的教學領導是“有效學校”的核心特征[8],校長的精力有限,為了完成基礎性的行政管理工作,時間難以充分投入于教學領導[9]。因此,作為教師的促進者和學校教學與發展的智慧庫,教研組長作為教學領導的作用日益彰顯。基于31位小學教研組長的訪談結果也印證了這一結論。
訪談結果顯示教研組長是教學示范者、教研組織者、教師成長指導者,同時也是教學研究者和教師團隊的研究引領者。教研組長對自身的角色認知說明基礎教育改革提高了教研組長教學決策的參與性,教研組長也從原來上傳下達的角色轉為規劃統籌的角色,對其擴展性角色的要求更加具體與明確。對于31位教研組長的角色實踐的結果分析說明,教研組長主要從構建共同的目標與使命,監控教學計劃與目標達成以及營造積極的教與學氛圍這三個方面開展教學領導的工作,這與20世紀80年代早期美國對優質學校的校長實踐研究歸納形成的領導力模型較為類似[10],從研究層面看,把西方有關校長領導實踐總結的模型運用于教師領導(教研組長)研究具有一定的適切性,這是本研究研究方法和理論來源方面的收獲。
根據國際上的研究,有效的教學領導實踐策略為示范,贊揚,征求意見,提供及時反饋,強調研究的重要性,促進教師間的合作,促成教師間的互相幫扶,鼓勵教師在教學上的創新,根據教師發展規律促進不同階段教師的成長以及利用行動研究為教學決策服務[11]。訪談結果分析顯示,31位教研組長在很大程度上較好地運用了這些教學領導策略,但一些擔任教研組長時間較短,經驗不夠豐富的教研組長仍然有較大的努力空間。由于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化,中小學教師的科研能力相對較弱,這會影響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因此,教研組長需在建設研究型教師隊伍上下功夫,以研促教。此外,教研組長需更加及時地向教師反饋教學建議,樹立更為有效的教學典型,鼓勵教師交互協作與學習,如此才能促進教師發展,提升學校教學質量。
五、 研究展望
研究探討了教研組長作為教學領導者的角色認知、角色實踐與影響因素。參與訪談的教研組長提到了在促進教師專業自主過程中幾個重要的角色:校長、教務主任和教研員等,但教研組長是如何與他們合作促進學校的教學水平提升,這一問題很少有研究關照。本研究在這一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希望后續有更深入的研究。此外,研究大多數是思辨性的,實證研究較少,希望后續的實證研究能較好地運用西方教學領導力的相關理論與模型,進一步豐富本土研究。
(湯建靜,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香港 999077)
參考文獻:
[1] 鄭燕祥 ,姚霞.世紀初學校效能的新取向——從指向內部、聯接外界到面向未來[J].教學與管理,2002(13):3-5.
[2] 宋乃慶,李森,朱德全.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
[3] 李實.教學管理面臨的困境及改革創新路徑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20(S1):23-24.
[4] 高智雄,胡艷.中學教研組長素質現狀研究——基于對北京三城區教師的調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6(1):10-13.
[5] 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89.
[6] 史兆霞.共享·共研·共成長:有效教研組建設的系統推進[J].中小學管理,2019(10):19-21.
[7] 張新平,范建麗.70年:中小學組織結構之變革與發展[J].中小學管理,2019(9):14-19.
[8] HALLINGER? P, GS, BELLIBA M. ‘Are principals instructional leaders yet?’ A science map of the knowledge base on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1940-2018[J]. Scientometrics, 2020(3): 1629-1650.
[9] 趙茜.校長教學領導力研究[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14.
[10] HALLINGER P,? MURPHY J. Assessing the instructional management behavior of principals[J].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985(2): 217-247.
[11]LEITHWOOD K, HARRIS A, HOPKINS D. Seven strong claims about successful school leadership revisited[J]. 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2020(1): 5-22.
實習編輯:劉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