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
7歲的妞妞本來在北京師范大學貴陽附屬小學上學,這算是當地一所“頂流”小學。妞妞的媽媽反對老師給孩子布置過多書面作業,與班主任發生沖突,結果遭到全班39個學生家庭中37名家長的孤立。這37名家長先后兩次聯名“請愿”,要求妞妞轉學。這場“斗爭”的最后結果是,班主任被通報處分,7歲的妞妞離開家門口的學校,轉學去了20多公里外的一所私立學校。
(10月19日 《錢江晚報》)
這件事情的發展脈絡其實是很清楚的:導火索就是家長要求減輕孩子的家庭作業,而家委會排除妞妞家長另外建群的舉動使矛盾激化。37名家長的聯合請愿書,沒有任何法律意義上的效力,這場37位家長加一位班主任和另一位家長之間的爭執,最后找不到一個真正的贏家。這件事情展現的警示意義,是不容忽視的。
人人都明白,社會是多元的,人是多樣的,每個家庭對孩子的期待和教育方式是有差別的。但即使如此,通過讀書改變人生,通過教育實現階層流動,是長久以來社會發展形成的“正確結論”,所以大多數家長仍會把孩子的學習放在第一位。一個不“雞娃”的家長是少數派,受排擠被孤立,老實說并不意外。
事實上,“雙減”政策實施之后,校園有了很多變化,尤其小學一二年級,明確規定不進行紙面考試,嚴禁給家長布置作業。可以說,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減負政策推行起來,一環扣一環,的的確確全面減輕了作業總量和時長。但是大部分家長仍然不敢“減”——要是自己的孩子“減”了,別的孩子沒“減”,怎么辦?如此一來,“政府打掉了培訓班,卻沒法打掉家長心里的培訓班”,成為減負背景下不少家長的多重困境。
于是出現了這樣的心理:你家孩子“不要好”是你的事,不要妨礙別人家孩子追求上進。“減負”就此成了不同訴求的兩個陣營之間的博弈。為了獲得勝利,“上進”的家長以家委會之名另外建群,最終上演了聯名請愿驅趕“佛系”孩子的荒唐一幕。
家委會本來是老師和家長之間聯系的紐帶,現在卻異化為“挾孩子以令家長”的利器。在這起事件中,正是家委會偏離了本質,失了初心,變成了班主任的“工具人”,才將一位家長與老師的小矛盾,推向了一個不可調和的終局。這是整件事中最令人痛心之處。要糾正這種教育怪象,有必要對家委會進行規范化管理和監督。
無論如何,一件本來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事,不能讓一個孩子來承擔不良后果。保護無辜的孩子不受傷害,是每個成年人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