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 李赟

近年來,隨著,臨武縣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項目大力推進,鄉鎮學校辦學條件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人們對鄉村教育的質疑并沒有就此擱淺。
為全面助推鄉村教育振興,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臨武縣教育局將2021年定為教育教學提質年,抓住教師隊伍建設這個“牛鼻子”,通過實施全縣范圍內的校級“結對幫扶”三年計劃和新進教師三年培訓計劃,激活鄉村教育原動力,賦能鄉村教師新活力。
“訂單式”幫扶,激發“老教師”新活力
今年2月,《臨武縣城鄉學校結對幫扶工作方案》出臺,臨武大地上,城鄉學校之間的一場場深層次互動陸續掀起。
文件一落地,剛剛履新的臨武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盧池云便帶隊前往花塘中心學校開展初三教育教學工作視導,現場深入剖析研討學校發展瓶頸,探究“軟實力”不足“病根”。
現場,由臨武縣教育局教研室相關人員、臨武縣五中主要負責人和學科骨干教師組成的幫扶小組分組行動,問卷調查,推門聽課,組織學科調研,建立“問診”臺賬,力求結對幫扶落實落細,見質顯效。
求變革,謀發展。今年以來,由臨武縣教育局領導帶隊,10所幫扶責任校多次深入12所被幫扶學校,開展一線大“診脈”,并現場開下“藥方”。
嵐橋小學教師抱怨農村學生學習習慣差,臨武縣一完小教學副校長黃曉民結合自己駐校跟崗一周的觀察情況,指出了問題的關鍵——改變教師日常教育教學中“重課堂、輕課外”“重言傳,輕身教”觀念。
為此,一完小的精兵強將指導嵐橋小學制定學科教師發展計劃和培訓計劃,并與該校教師簽訂“一對一”的師徒結對幫扶協議,革新老教師的舊觀念。同時一完小還向該校捐贈了30余冊愛心傳承等養成教育校本循環教材,幫助教師改進學生養成教育。
在走深走實,常態化落實“一校一規劃、一事一方案”精準幫扶上,各幫扶責任校都花了不少心思。秋季學期開學后的第二周,從教10余年的香花鎮中心小學骨干教師藺兀和另4名老師一起,被選派到結對學校臨武三中跟崗學習一周。從班級日常管理到班主任工作會議,從學生個性化輔導到學科教研活動,從研讀師生教學資料到打磨匯報課,他們全程參與。
在臨武三中教務副校長鄧秋萍的指點下,藺兀認知到了自己課堂教學隨性、跳躍的缺點。為此,她深研教材,在跟崗學習匯報課上,以環環相扣,結構緊湊的教學贏得在場教師的稱贊。回校后,藺兀還通過QQ、微信群等線上交流,延長學習時間和空間。現在的她,對于教學更加得心應手。
線上線下實時指導,跟蹤問效,及時總結,這讓結對校間的“一對一”幫扶落地更直接,讓鄉村學校現有教師隊伍煥發出新的活力。
“保姆型”培訓,賦能“小教師”大能量
“‘雙減’政策下,要實現減負增效,我們要解決的最大難題越來越聚焦在一個點上——教師的成長能否同步。”盧池云在全縣“雙減”工作推進會上再次提出,要加速新進鄉村教師成長,迅速成為振興鄉村教育的生力軍。
2020年,臨武縣教育局啟動了新人職教師三年培訓計劃,通過集中培訓、分散培訓、自主研修的方式,對當年畢業履約的公費師范生、特崗教師等新教師進行過程動態考核,引導他們快速實現從“學生到教師,從新手到骨干”的角色轉變。
今年秋季入職的公費師范生黃歡在結束常規的崗前培訓后,正式進入臨武縣六完小頂崗學習。從課堂教學到班級管理,學校的每一項任務,黃歡都要參與,一旦犯錯,就要承擔應有的責任,這讓她有了學習的緊迫感。
汲取城區學校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先進的教學理念,參與豐富的校級活動,短短2個月的時間,黃歡積累了不少經驗。一次閑聊中,她跟在鄉鎮學校任教的幾位學長學姐談到了“雙減”政策下的作業優化策略,分享了自己所教年級組集體研討出來的試行方案,令他們耳目一新。
一畢業便踏上跟崗學習一年的“列車”,黃歡成了學長學姐們羨慕的對象。
記者從臨武縣教育局了解到,今年,71名新進教師像黃歡一樣,走進城區12所學校頂崗學習,學校為他們安排了骨干教師,“一對一”結成“師徒”,根據新教師的實際情況,給予個性化的專業輔導和跟蹤督導,手把手幫他們打通從理論到實踐、從模仿到創新的“任督二脈”,為后續將先進理念和教學模式推廣到鄉鎮學校選好種、育好苗,為助推鄉村教育振興注入“生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