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彥佳
【摘要】在當今的小學語文課堂里,能長時間聽到朗朗讀書聲的已不多見。這或許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缺失所在。讓學生喜歡上語文,加強朗讀訓練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手段。本文就小學語文朗讀指導所容易忽視的問題提出筆者的見解:一是要讓語文課堂充滿朗朗的讀書聲。二是教師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指導:掃除識字障礙,拓寬識字量;教師范讀,引領學生模仿;創設情境,聯系生活;運用表演與擊打節奏,輔助朗讀;引導想象,激情誦讀。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情感;想象
《語文課程標準》在各個“階段目標”都寫著“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每個年級每篇精讀課文的第一道練習題也寫著同樣的話。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如果學生的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因此,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見,朗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朗讀是引導學生領略課文蘊含情感的極佳途徑,而學生富有感情地朗讀,可體現他們對語言文字有敏銳的感覺。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朗讀,還要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音韻、讀出意境、讀出情感。然而,在語文教學中,筆者發現小學低年級學生朗讀課文時,通常會存在以下問題:1.集體朗讀時常常出現拖音,語速非常慢;2.大部分學生一個腔調,沒有讀出自己的獨特感悟;3.全篇文章都用相同的語速、相同語調在朗讀,不管是文段之間還是語句之間都沒有停頓,也沒有節奏感,更沒有輕重緩急的情感表達;4.有部分識字量少的學生甚至不愿意開口朗讀。
在朗讀中,能讓文字內容、文化內容與學生的內心世界碰撞出火花。但怎樣的朗讀才能讓文章與學生的世界碰撞出火花呢?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在指導低年級學生朗讀時,進行了嘗試和探索。
一、掃除識字障礙,拓寬識字量
“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是朗讀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在正確的基礎上,才能談“流利和有感情”。僅是從字面上來看,學生應該做到在朗讀的過程中“不加字、不漏字、不讀錯字”。在朗讀課文時,一部分識字量較大的學生,能夠把課文讀正確、通順、流暢。一部分學生朗讀課文費時吃力,且在借助拼音的前提下,勉強才能夠把文章讀下來。
由此,在課堂上,筆者改變初讀時的“自由朗讀”形式;其次,改變讀的遍數,變一遍為兩遍甚至三遍以上。第一遍,同桌齊讀,發現有讀錯的地方做上記號,對讀錯的句子進行同桌再讀、全班交流讀。第二遍,在全班交流后,再一次自由朗讀全文,讓學生在交流反饋后有一個再落實改進的機會。這樣就能為學生的正確朗讀做好積累。另外,筆者鼓勵家長陪伴學生在生活中識字:認識街道上的廣告牌、橫幅、宣傳單等,利用加一加、減一減、換偏旁、編字謎等方法教會學生們識字。學生們的識字量增加了,借助拼音讀課文時才不會感到吃力,才會有興趣、有信心大聲朗讀課文。
二、重視范讀,引領學生模仿朗讀
生動的范讀能夠為學生引路。當學生認真聽教師的范讀,受到啟發,產生情感共鳴,從而自覺模仿,對朗讀產生興趣。在范讀時,筆者著重突出停頓、重音、語調、節奏等四個方面。重音包括詞重音和語句重音。詞重音是指多音節詞中的重讀音節。語句重音是指在朗讀時需要強調或突出的詞或短語,甚至某個音節的重音。重音在詞句中出現,是體現語意的重要手段。
在此,筆者試舉一例來說明重音的確定體現作者的著眼點和表情達意的重點。“丁零零,鬧鐘響了。元元打了個哈欠,翻了個身,心想:再睡一分鐘吧,就睡一分鐘,不會遲到的。”此文段出自人教版(2017年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一分鐘》。“就睡”說明元元覺得一分鐘根本不會影響任何事情。李老師看了看手表,說:“元元,今天你遲到了二十分鐘。”強調由于多睡一分鐘導致遲到二十分鐘,因此,“二十”應是重音。筆者首先范讀第一句話,并提出問題:“我把哪些字詞讀為重音了?猜猜我為什么把‘就’讀為重音?誰來讀讀這句話,也讓同學們感受一下愛賴床的元元?”筆者這樣引導,學生們就很容易理解了一句話里重音詞語的作用,并且知道如何讀好一句話里的重音字詞。此外,筆者還通過范讀告訴學生朗讀中的語法停頓、邏輯停頓和感情停頓。語法停頓基本上是與段落、標點符號一致的。逗號、頓號,停頓的時間要短一些,而句號、感嘆號、問號、破折號、段落之間,停頓的時間要稍微久一些。感情停頓則需要通過延長或縮短語法停頓的時間。如,表示高興、著急的詞語、短語、句子之間,停頓時間要縮短,而表示悲傷、充滿希望的短語、句子之間,則應適當延長。
三、創設情境,聯系生活,讓朗讀有聲有色
適宜情境的創設,能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讓學生的視聽感官興奮起來,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也隨著積極地活動起來,對表現這一情境的語言文字產生極大的興趣。這時,讓學生進行朗讀,學生易于接受,且學生朗讀的語調和語速隨感情的起伏而自然流露。在教學《小公雞和小鴨子》一課時,筆者采用了精美的課件進行情境的渲染: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在可愛的動畫中,小公雞和小鴨子在覓食的過程中表現出有趣、活潑、著急等情緒。因而,學生朗讀課文時,讀得特別可愛、投入。
“媽媽睡了。媽媽哄我午睡的時候,自己先睡著了,睡得好熟,好香。”這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媽媽睡了》的第一自然段。低年級的課文通俗易懂,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容易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所以,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指導朗讀。在教學此文段時,筆者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媽媽,想著媽媽平時非常辛苦、勞累,由于擔心吵醒睡夢中的媽媽,我們應該用輕柔的語調、緩慢的語速來朗讀課文。
四、運用表演與擊打節奏,輔助朗讀
小學低年級學生好動,注意力的指向性較差,利用表演的手段正好符合他們的心理特點。朗讀時,讓學生恰當、合理地進行表演,能更好地輔助學生理解課文,讀出感情。如《動物王國開大會》一課,適合讓學生進行表演,通過佩戴老虎、狗熊、狐貍、大灰狼、梅花鹿的動物頭像與飾品進行表演,比如,國王老虎應該字正腔圓,嗓音較為低沉、有威嚴感;狗熊用喇叭大聲喊話時,聲音要放開,而且吐字要清晰,讀出對其它動物邀請時的誠摯。朗讀狗熊說的“為什么?”時應該用驚訝、疑惑的語氣;狐貍、大灰狼與梅花鹿指出狗熊的錯誤時,語速要稍稍緩慢、有重點,做到把課文中較為枯燥、反復出現的句子,通過表演的形式和分角色朗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得學生會用不同的語氣、語調、語速,甚至不同的音色來模仿課文中的小動物們是如何說話的,從而提升學生在朗讀時的語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部編版小學二年級上冊的識字都是以詩歌的形式呈現,以《樹之歌》為例:
楊樹高,榕樹壯,
梧桐樹葉像手掌。
楓樹秋天葉兒紅,
松柏四季披綠裝。
木棉喜暖在南方,
樺樹耐寒守北疆。
銀杏水杉活化石,
金桂開花滿院香。
筆者在學生朗讀課文的同時,讓他們加上自編的拍手和擊打課桌的方式:
楊樹/高↑,榕樹/壯↓,(拍手兩次,擊打桌面一次;拍手兩次,擊打桌面一次)
梧桐/樹葉↑/像手掌↓。(拍手兩次,擊打桌面兩次;拍手三次)
楓樹/秋天/葉兒紅⌒,(拍手兩次,擊打桌面兩次;拍手三次)
松柏/四季↓/披綠裝⌒。(拍手兩次,擊打桌面兩次;拍手三次)
木棉/喜暖↑/在南方⌒,(拍手兩次,擊打桌面兩次;拍手三次)
樺樹/耐寒↑/守北疆↓。(拍手兩次,擊打桌面兩次;拍手三次)
銀杏/水杉↑/活化石↑,(拍手兩次,擊打桌面兩次;拍手三次)
金桂/開花/滿/院/香⌒。(拍手兩次,擊打桌面兩次;拍手三次)
學生從讀得有快有慢變為讀得整齊;語調從軟綿變得響亮;語速從緩慢愛拖音變得更加有節奏感和韻律感。
五、引導想象,激情誦讀
引導學生將課文中靜態的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幻化成具體可感的生動想象。想象是最具創造性的思維。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想象,激起情感的火花,以情誦讀。課文朗讀是一種“以吾身入乎其中,方能識其真味”的情感體驗活動。所以,可以通過播放情境視頻、多媒體課件等途徑,引導學生走進課文的特定環境,在體驗的過程中產生情感,再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廣東的秋天,各種植物的色彩變化比較不明顯,比如,在教學《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時,由于“五彩繽紛”這個詞語比較抽象,學生可能會聯系文中描寫顏色的詞語理解為“顏色繁多”。所以,在讀通順課文、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教師要通過看相關視頻、圖片,引導學生進行想象畫面并思考:除了顏色繁多,“五彩繽紛”還包含著怎樣的意思?當學生帶著想象朗讀這段話,眼前浮現大片黃色的銀杏樹葉、紅紅的楓葉、金色的田野和美麗的菊花時,就能大致理解“五彩繽紛”不僅指顏色多,并且指色彩絢麗豐富。我們仿佛也看到了秋雨帶來果園的豐收、植物的變化等美景。于是,在鋼琴曲“Kiss The Rain”美妙的旋律中,學生們展開想象的翅膀,朗讀課文時,那份贊美就自然地流露了出來。
小學語文課文,形式多樣,文質兼美,時代氣息濃烈,人文內涵豐富,充滿美的魅力,孕育美的情趣。有感情朗讀能使學生在讀中理解語言文字,陶冶豐富的情感,使語言文字變得有血有肉,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讀出音韻、讀出意境、讀出情味,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朗朗的讀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