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要】小學生正處在快速成長的時期,由于身心發展還未成熟,社會生活經驗淺,對父母依賴性較強、容易受他人的影響等,對自身情緒的調節能力不足,因此,遇事容易感到焦慮、抑郁、暴躁或者不冷靜,從而影響身體健康和學習,對正常的人際交往也造成負面影響。本文從一位學生事例入手,從他容易情緒失控,有輕生逃避現實的念頭及行為的現象中,重點分析其容易情緒失控和有輕生念頭的原因,對其進行調查和研究,并通過談話輔導、家校合作、理性情緒療法等方式,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我,培養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改變選擇輕生而逃避事情的方式。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情緒失控;輕生逃避;輔導個案
一、學生情況
1.個體情況:小凱,男,八歲,本班二年級上學期新插班生。小凱的父母在小凱三歲左右離婚,他一直由母親撫養;七歲時,母親再婚,轉由父親撫養。小凱上過一年級第一學期,但轉學時家長稱因為手續問題沒有就讀一年級第二學期,因而家長只能把他放在幼兒園,整整半年,直至二年級開學,小凱才插班進來。
2.問題概述:學習上,小凱的成績一直落后,加上沒有讀一年級下學期,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養成都不佳。上課不能專注,容易有小動作,愛玩文具、喜歡逗同學講話,學業基本無法跟上班級進度。
除此之外,他還有一些情緒問題:經常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容易暴躁,主要體現在當教師批評他或同學指責他時,他會反應激烈:拳頭緊握、嘴巴自言自語類似罵人。激動時更會大叫、踢門、拍桌子、打人,甚至執意離開教室、想跳樓輕生等方式進行抗議和逃避;無法調控自身情緒,甚至曾有在補習班因被教師批評而激動沖出馬路等過激行為。
二、原因分析
通過多方面調查和研究,小凱存在的心理問題是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容易有輕生念頭,學習上比較自卑,想要得到他人的關注和關心。為了更好地對他進行輔導,必須先對他有更深入的調查和研究,了解造成他情緒不穩定背后的原因。我主要通過與家長溝通、對小凱的觀察和訪談等方式進行調查,從而制定了正確的方式進行疏導他。
1.家庭因素。小凱在和父親居住前,主要由母親撫養,而由于母親對小凱不甚關心,主要交給外公教養,外公性情比較容易暴躁,喜歡喝酒,酒后有時會脾氣大而打罵小凱等。因此,小凱的性情極可能是受到身邊親人的影響,容易脾氣暴躁、情緒失控,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想通過過激行為引起家長關注、關愛。
2.學校因素。小凱一年級上學期在其他學校就讀,學習成績一直墊底。期末考試時,前班主任曾讓他請假回家不參加期末考試,這種區別對待在小凱小小的心靈留下不可磨滅的傷害,讓他心中產生怨恨情緒;教師對學生的耐心逐漸減少,轉而批評會多于鼓勵,從而加重小凱的厭學、逃避現實的情緒;同學之間的比較和嘲笑也讓他感覺被孤立、更加自卑,從而降低對學習興趣,對同伴產生厭惡,以生氣、逃避的方式發泄自己的情緒。
3.個人因素。小凱平時在學校不算內向,班級里也有小伙伴一起玩耍,但上課時,他喜歡以各種方式引起同學的注意:時而把手放在同學的桌子上,時而用腳放在同學的座位旁并特意去踩同桌書包,時而拿筆對著同學指指點點、對同學的書本寫寫畫畫等,而當同學對他的行為作出回應時,他會感到很開心,甚至得意,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比較厲害。由此種種,可見他希望得到同學的關注,但是方式卻是讓同學更加討厭。這些行為背后,與他長期得不到家長關心、教師和同學的關注有關,想通過自己特殊的行為引起師長關注、得到同學認可。
關于他有輕生念頭的原因的調查,主要是發生在同學集體指責他、教師嚴厲批評他的時候,那時的他會想把自己表現得很強大(大叫、摔門、推桌椅),非常抗拒他人的指責和批評。于是,選擇逃離現場,甚至想逃離周圍世界,從而產生想輕生的念頭。從小得不到父母關愛和重視,常常受到批評、得不到表揚,因而產生自卑心理,從而更加拒絕接受現實;同時,接近一年時間沒有在小學的學習環境中接受生活、學習、心理的教育,一直待在幼兒園,使得他各方面能力止步不前,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仍處在幼兒園階段,不能清楚地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未能學會承認自己的錯誤、更好地接納自己;未能很好地處理與同學之間的關系,不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心理發展跟不上身體發展。
三、輔導過程
綜上對小凱的個體心理健康問題的情況和原因調查,為了讓他得到心理健康的疏導,筆者制訂了以下持續的輔導方案。
首先,他情緒控制上的問題比較嚴重,如果不及時、有效地進行干預和輔導,不僅影響自身身心健康的發展和人際關系的情況,甚至可能使他付出生命代價。因此,對其進行心理健康疏導,調節心理承受能力,讓他和自己的情緒握手言和,幫他認識生命的重要十分迫切。
(一)生命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鑒于小凱會有輕生念頭,對他進行生命教育迫在眉睫。筆者以單獨談話輔導、主題班會、班級活動等多種方式,加強小凱對生命的認識和重視。
1.談話中,感受愛的溫暖。課余時間,筆者常常把小凱叫到身邊,握住他的小手和他聊天,聊學校里開心的事情、聊課堂上學到的新知識、聊家人對他的照顧和關注……讓他在一次次的交談中,感受教師的關愛、家人的關心,從而引導他加深對生活的熱愛。
2.班會中,認識生命的意義。通過“珍愛生命”主題班會的開展,讓其認識生命的過程,感受生命的美好,同時灌輸生命的重要,讓他了解自身試圖沖出馬路、爬欄桿的危險,清晰地認識到其行為的危險性和生命的不可逆,讓他學會珍惜生命、畏懼死亡。
3.家庭中,感受生活的快樂。對于小凱而言,生命教育不應止步于學校,還應該延伸到家庭中。因此,筆者建議其父親每天抽時間陪小凱聊天、玩耍;對小凱的態度要溫和,平時在家采取多溝通的方式,讓小凱在家庭中感受生活的快樂,從而感受生命的美好。
(二)良好心理暗示——悅納自我
心理學的“暗示效應”指出,用含蓄、抽象誘導的方法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可以使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意見。因此,筆者幫助小凱建立良好的心理暗示,讓他悅納自己的情緒。
1.接納自我,控制自我。筆者和他一起建立良好的自我心理暗示,以談話方式為主,時常與小凱進行交談,了解他的想法,在交談的過程中對他進行良好的自我心理暗示:通過“同學閃光卡”(同學互說優點)的活動,讓他對自己有更清晰認知;接著說說自己的優點,對自己更有信心;引導他認識自我,知道自己性格上、學習上暫時的不足,勇于接納自我,并下決心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另外,筆者會給他機會參與到班級活動中,派給他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清潔、幫教師做事,從而大力表揚他的積極、能干,讓他對自己有信心,更加樂觀地對待自己和他人。
2.勇于面對,正確處理。鑒于小凱常常因為被批評和指責而發怒、抗拒,因此,輔導的關鍵在于讓他正確分辨是非,同時增強他的耐挫力。當他做錯事情被指責時,教師可以先進行冷處理,等情緒平復下來之后再與他講道理,此時的他情緒平復,更能聽進道理,并且教他遇到類似情緒問題的時候,換種方式處理,不需要發脾氣或選擇逃避方式。另外,在學習上,需要在其實現目標過程中遭遇挫折時,鼓勵他發揮自我作用,擺脫知難而退、對現實一味逃避的心理。
(三)堅持21天法則——點燃快樂
《喚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一書中,有幾句話帶給筆者深深的思考:成功教育是一種喚醒的藝術,喚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自信與自尊。自尊自信的孩子最快樂,而成功的體驗有助于點燃快樂,有助于情緒的穩定。因此,筆者從以下幾方面讓小凱體驗成功,多些快樂,少些暴躁。
1.分析現狀,提出目標。心理學有個“21天法則”的規律: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一般經過21天的堅持。筆者和小凱一起分析目前的情緒問題,制訂分步完成實現的計劃,制訂“好習慣養成表”。第一個好習慣是:上課不影響同學。如果21天后,他能做到15天以上不欺負同學,便給予約定的獎勵。記錄時間細分到每節課,每節課上課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記錄表,登記自己的行為。有此心理暗示和表格的幫助,小凱上課影響同學的行為逐漸減少。第二個好習慣是:不亂發脾氣,方式方法同上。第三個是每天到教師處讀課文,提升學習能力。
在每一個”21天“,小凱都有個小目標,由此逐步改正不良行為,養成了良好習慣,改善了與同學們的關系。
附:《凱凱好習慣養成表》
說明:“上課坐定“”上課舉手“以畫正字方式記錄,細化到每節課,其余以打√形式記錄。
2.具體指導,體驗成功。筆者協同班上學習較好的學生,給小凱搭配一個“小老師”。小凱看到筆者、同學全力幫他,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從而體現出更多的努力和配合,也在此過程中逐漸學習如何跟同學友好相處。在后來的課堂表現上,他會把注意力稍微集中在學習上,盡管情況還不是特別理想,但較以前進步是明顯的。目標的接近,使他有了成功的體驗,每天開心的時刻更多了。
3.及時表揚,體驗快樂。有了成績的進步,哪怕一次朗讀情況的好轉,筆者都有意識地在課堂上對他大力表揚,讓他在同學中也能夠獲得尊重,使他增強信心。在和同學相處過程中,他的情緒更加穩定,逐漸學習了控制情緒。
(四)家校持續合作——讓愛加固
筆者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家長、教師保持互動,相互理解學生在校、在家的情況,以正面的事情、鼓勵的語氣去探討小凱的問題。因此,聯合家長力量,制訂“好情緒養成表”,達成目標,家長就給予小凱獎勵。教師應多在家長面前表揚學生的進步,這樣不僅僅學生得到愉悅,家長在配合教師輔導的過程也會更加積極。
四、輔導總結與反思
經過一年多的持續輔導,通過多方位的生命健康教育的開展,以及教師、同學、家長三方面的有效合力,小凱對生命有較正確的認識,不再輕易做危險行為。而在情緒控制上,他逐漸學會利用繪畫、溝通的方式進行疏導,較少發生摔門、推桌椅、打人等行為;但偶爾仍會不想進班級(主要是課間違反校園紀律時,如,追逐被記名、弄壞校園花草等)的表現。
鑒于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雖然他們對自身情緒的認識和管理不夠成熟,時常會鬧些小情緒,但是像小凱那樣一被批評就暴跳如雷、情緒失控到教師都無法把控,甚至動不動要輕生的學生還是極少的。像小凱這樣的特殊個例也在警醒著教師:“如何正確認識自己?”“怎樣和自己的不良情緒握手言和、和平相處?”類似問題的預防需要不斷探索研究。
冰心曾說:“愛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彌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悲涼。”教育便是一路荊棘、一路花香的過程,筆者反觀自己對小凱的輔導,也曾失望、失控,但只要信念還在,未來可期。
參考文獻:
[1]陳焱.我總是想起他——一例喪親高中生心理輔導案例報告[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
[2]肖玉娜.家長活動:如何正面引導孩子的情緒[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
[3]薛效儒.合理情緒療法在學校心理輔導中的運用[J].陜西教育(高教),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