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冬仙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作文教學越來越受學校與教師的重視。作文不僅是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而且能夠較好地提升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但在當前的作文教學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最嚴重的是教師注重學生的作文分數,而不重視學生作文的內涵。而學生也在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中逐漸失去了對作文的興趣和信心,導致整體寫作能力停滯不前。為了切實解決問題,教師應在作文教學中引入生活化教學理念,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逐漸體驗寫作的樂趣,從而促使他們在作文中表達真情實感,切實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一、當前初中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作文教學體系不科學
在當前的初中作文教學中,很多教師依舊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著重講解寫作技巧,而沒有系統地解釋作文在不同體系下的區別。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雖然學習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也掌握了“總—分—總”等作文結構,但讓他們談記敘文和議論文的區別,他們卻不能準確地說出來。這就是教師作文教學體系不科學導致的。錯誤的教學重點,導致學生更注重文章語言是否華麗,而沒有考慮內容上的整體表達。除此之外,在作文教學體系中,教師還過于重視寫作過程和指導過程,忽視修改過程和評價過程。但要想讓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提高,教師必須重視每個環節,尤其是作文評改環節,要加強師生互動,給予學生足夠的關注,使其在不斷修改中提高寫作能力。
2.作文內容脫離生活實際
學生的寫作往往是從模仿開始的,然后才逐漸形成寫作個性。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學生能從更多途徑積累寫作素材。比如從書籍、互聯網等,可以積累大量的好詞佳句,摘抄下來,豐富自身的積累。這個過程是很好的,但學生容易犯這樣的錯誤——過分重視模仿優秀片段,而使文章內容缺少自己的主見。這導致學生的文章像拼湊的,沒有獨立思考和構思的過程。其實,這是因為學生所摘抄的好詞佳句是作者對當前情景或真實生活的感觸,并不具有普適性,不能隨便應用于任意一篇作文中。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自身的實際生活,保證作文內容不脫離生活實際,使作文更加真實生動,有血有肉。
3.作文內容缺少創意
教師還應發現當前學生的作文內容缺少創意。作文是情感和想象力碰撞的結合體,可以說想象力是寫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但學生在寫作時往往缺少創意,也缺少真情實感。這與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重點有很大關系。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更加重視學生的作文分數,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格式和模板寫作,導致學生不能充分發揮想象力,而是選擇用更加穩妥、中規中矩的方式。顯然,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的作文內容千篇一律,沒有個性。如以“父母的愛”為主題寫作,很多學生會選擇寫自己生病,父母背著自己去醫院的故事。這樣的文章司空見慣,毫無新意。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多觀察生活,多感悟,從新穎的角度切入,使作文具有自己的個性與風格。
二、生活化教學理念在初中作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
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先要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學生的作文缺少真情實感,就是因為他們對生活的觀察不夠細致,不能描繪生活細節。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從自身開始觀察,觀察自己平日里遇到的人和事以及所見之景,然后觀察感興趣的事物的細節,比如人物的神態和動作,事物的顏色、形狀、狀態等。接下來,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社會,包括觀看新聞聯播,瀏覽新聞動態,觀察社會生活中的大事小情等,并剖析事件背后所蘊含的道理,探究導致事件發生的原因。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人文景觀,感受自然的大氣磅礴之美,也從人文景觀中體會人類歷史的沉淀。觀察得多了,學生的思考就會更深刻,感悟也會更多,在寫作時就不會在出現無話可寫的情況。
2.培養學生記錄生活的意識
當然,只觀察生活是不夠的,要想使學生的作文內容更加豐滿,教師應引導他們在觀察的同時記錄觀察內容的細節。生活充滿細節,要想使作文內容更加生動,就應從生活中的細節出發,用細節打動讀者。記錄的過程就是積累的過程,學生平時在閱讀范文時已經養成了積累好詞佳句的習慣,同樣的道理,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平時觀察生活時記錄每個人的神態和動作,或者記錄事物的變化與發展,并寫下感悟。比如,播放一段視頻,視頻的內容是教師去學校途中看到的一起“堵車”爭吵事件。教師先播放一遍這個視頻,然后讓學生概括視頻內容,包括為什么爭吵,爭吵的主體是誰等。然后再播放一遍視頻,讓學生記錄主要人物的動作及神態,并推測他們的心理。然后第三遍播放視頻,讓學生推測接下來事情的發展。運用這樣的方式,學生的觀察意識能得到提高,記錄意識也能培養起來,并在今后的寫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3.培養學生表達生活的欲望
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教師在寫作訓練中應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或者學生熟悉的內容,設置寫作任務,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還能讓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很多時候,學生的作文內容缺少靈魂,就是因為他們只會盲目敘述,不會總結和表達感悟。因此,教師要張揚學生的個性,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和表達,運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在討論中激活生活體驗,汲取他人的經驗,取長補短,豐富自身的寫作內容。
4.運用生活化元素改變教學方式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創新,教學手段的不斷改進,生活化作文教學方式日趨成熟,教師在教學中應利用生活化元素,拋棄傳統的教學手段,運用更加符合學生個性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也就是說,教師應在教學伊始,就以生活化例子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后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生活化元素豐富教學手段,使教學內容更加有趣,更貼合學生的學情。具體的教學方式可以根據作文主題而變。例如,以“給未來的自己”為題作文,教師公布題目后,學生很快發現寫此題需要發揮想象力。接著,教師以自己的實例為引子,講述年輕時對未來的憧憬。這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都興致勃勃。接下來,教師播放一個電影片段,讓學生欣賞電影中人物對未來的憧憬。然后,教師可以借助詩歌朗讀等方式,進一步引導學生想象未來的情境。最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自己想象中的未來,并將其一條一條地羅列出來。至此,學生已經列出了作文大綱,接下來只需要填充血肉,完成寫作即可。
可見,在初中作文教學中引入生活化教學理念非常必要。教師應看到當前初中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不足,認識到學生作文沒有靈氣是因為缺少生活體驗,沒有將實際生活引入到作文中。為了激活學生的寫作靈感,教師在教學時應運用生活實例引入主題,并培養學生觀察生活、記錄生活的能力和意識。此外,教師還要用生活化元素改變自身的教學方式,使寫作教學內容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